图书介绍
创新能力培养线路图 一流三联三个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郜振廷,史殿元,孙立威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179037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409页
- 主题词:大学生-创造力-能力培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创新能力培养线路图 一流三联三个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一知者创物,能者述焉1
序言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1
绪论1
第一章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校、企人才对接5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7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起源及发展7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涵盖范围9
三、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9
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呼唤“知识创新工程”12
第二节 高校人才培养15
一、高校教育的发展历程15
二、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独特作用17
三、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18
第三节 企业人才需求21
一、企业创新21
二、企业创新的关键:人才22
三、企业创新对于人才的外部需求23
第四节 校、企人才对接23
一、校、企对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3
二、校、企对接的基石:人才对接24
三、校、企人才对接扭曲的问题、原因与对策25
第二章 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模式29
第一节 传统模拟教学的基本做法31
一、各种基本做法31
二、各种基本做法的共同特点:单指向性32
第二节 认知能力培养:顶岗实习34
一、顶岗实习34
二、顶岗实习的作用35
第三节 操作能力培养:专业实习36
一、专业实习36
二、专业实习的作用36
第四节 传统研习模式的局限性分析37
一、管理的无形性:可视性的困惑37
二、空间的间隔性:接触性的困惑38
三、时间的自主性:对接性的困惑39
四、费用的限制性:成本性的困惑39
五、适应的被动性:追随者的困惑40
第五节 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41
一、高等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应该由政府转向“客户”41
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本位应该从学科转向市场42
三、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依据应该从“资源约束”转向“需求约束”43
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应该从宏观体制的层面转向高等学校的层面45
五、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47
第三章 创新能力构成与影响因素分析51
第一节 创新之道53
一、创新人格的锻造和养成53
二、创新智慧的历练和感悟55
三、责任心58
四、挑战权威,唯实不唯上59
第二节 创新之术61
一、掌握创新思维单项工具61
二、培养分析综合思维能力66
三、掌握创新思维规律74
第三节 创新之法80
一、创新制度80
二、创新规范91
第四节 创新之和92
一、创新团队构建的必要性分析92
二、优秀创新团队的特质93
第五节 创新之径97
一、创新路径选择97
二、注意契约保证和诚信保证的双向保障99
第六节 创新之信99
一、创新的信息技术100
二、诚信运作101
第七节 创新之境129
一、环境对创新活动的影响130
二、创造良好的群体气氛134
三、要有良好的“领导气候”138
四、完善激励手段142
第四章 现代信息技术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平台147
第一节 现代企业引入ERP的理由149
一、ERP的起源与发展阶段149
二、我国企业引入ERP的过程155
三、引入ERP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56
四、企业ERP的发展趋势157
第二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商务的结合:电子商务158
一、电子商务的起源及发展158
二、电子商务与ERP的结合159
第三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政务的结合:电子政务160
一、电子政务的起源及发展160
二、电子政务与ERP的结合162
第四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企业资源计划163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163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于高校教育的促进作用164
三、ERP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技术平台164
第五章 ERP模拟实验教学: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167
第一节 ERP模拟实验的历史沿革169
一、ERP模拟实验的发展阶段169
二、我国高校ERP模拟实验教学现状170
第二节 ERP模拟实验的类型172
一、分专业ERP模拟实验172
二、综合化ERP模拟实验172
三、ERP沙盘模拟实验173
第三节 ERP模拟实验流程173
一、组织准备工作173
二、实验准备工作174
三、具体实验过程174
四、实验结果总结与经验交流174
第四节 ERP模拟实验的前提条件175
一、高校领导的推动力条件175
二、合适的软件供应商条件175
三、实验的人、财、物条件176
四、适用的ERP演习项目条件177
第五节 ERP实验中的沟通管理178
一、实验沟通的目的178
二、沟通的方式178
三、实验沟通的原则179
第六节 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180
一、小角色和大责任的关系181
二、“沉下去研究系统理论”跟“跳出来激活社会需求”的关系181
三、深和广的关系182
四、师徒关系和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183
五、“岸上教游泳”和“水中教游泳”的关系183
六、“苦学三四年”和“终身能受益”的关系184
七、“生存”、“敬业”、“爱岗”和“乐岗”的关系184
八、从“讲得少”到“讲得多”、“讲得对”,到“讲得准”的递进关系185
第六章 ERP演习项目的开发管理187
第一节 ERP演习项目概述189
一、项目概述189
二、项目管理的内涵191
三、实验项目开发管理的原则192
第二节 项目流程管理199
一、生命周期与方法论199
二、项目定义200
三、合同与采购管理200
四、项目规划、执行、跟踪201
五、变化管理201
第三节 教授深入企业培训、咨询202
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202
二、ERP演习项目的“走出去”来源203
第四节 聘请有理论水平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204
一、实践促进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204
二、ERP演习项目的“引进来”来源204
第五节 成立共建组织,定期交流培养及相关信息205
一、校、企对接的组织保证:共建组织205
二、校、企对接的机制保证:双向交流206
三、在双向交流中促进ERP演习项目的发展206
第七章 ERP模拟实验教学的优势207
第一节 综合性优势209
一、各学科的自身优势209
二、多学科的互动优势209
第二节 仿真性优势210
一、场景逼真性210
二、操作实战性210
三、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过程213
第三节 衔接性优势214
一、纵向环节的无缝对接214
二、横向环节的统筹兼顾214
第四节 廉价性优势215
一、时空便利性215
二、费用节约性215
第五节 竞争性优势216
一、在模拟竞争中加强教学效果216
二、在模拟竞争中锻炼学生能力216
第六节 主动性优势217
一、企业家出题,要求师生共同求解217
二、师生共同参与实际运作,让市场鉴定218
第七节 现实性优势219
一、将企业现实的经营管理难题移入实验项目219
二、服务现实,超越现实220
第八节 创新策划性优势222
一、检验创新策划基础222
二、认知创新策划过程222
三、评价创新策划效果223
四、提高创新策划能力223
第八章 教务流程再造与持续改进225
第一节 标准化与教务流程再造的关系227
一、高等学校标准化的内涵227
二、标准化、信息化与教务流程再造的关系231
第二节 教务流程再造的原因和内涵234
一、教务流程再造的原因234
二、教务流程再造的内涵238
第三节 教务流程再造的内容及实施过程244
一、教务流程再造的内容244
二、实施教务流程再造的过程246
三、流程再造后高等学校具有的新特点247
第四节 教务流程再造中的流程重构249
一、对现有流程的分析与诊断250
二、设计新流程254
三、实施新流程258
四、评估改进260
第五节 观念重构与组织重构263
一、观念重构264
二、组织重构271
第六节 教务流程再造与信息技术的应用275
一、教务流程再造与信息技术的关系275
二、信息技术在教务流程再造中的应用280
三、信息技术在教务流程再造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284
第七节 我国高等学校实施教务流程再造的研究286
一、我国公办高等学校实施教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287
二、从西方教务流程再造中吸取营养289
三、我国高等学校实施教务流程再造的特殊性293
第九章 以供应链思维推进教务流程再造297
第一节 高校教务传统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300
一、销售费用过高、销售时间过长301
二、供需结构在专业、数量方面的失衡303
第二节 传统教育供应链产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路304
一、就业市场需求的预测难度大304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304
三、毕业生操作能力较差305
四、独生子女教育上有较大偏差306
五、吃苦精神、拼搏意识亟待加强307
六、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的教育体制的桎梏307
第三节 供应链教育模式创新308
一、供应链的概念及其特征308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310
三、供应链教育创新模式的概念及特征314
四、供应链教育创新模式的逻辑框架316
五、订单培养模式318
六、联合培养模式319
七、供应链教学指导委员会模式320
八、虚拟培养模式321
九、专项素质(技能)培养模式322
十、继续教育培养模式323
第四节 “一流三联三个零”的供应链培养模式324
一、一流三联三个零324
二、供应链培养模式327
第十章 关于ERP模拟实验教学的调查分析329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331
一、调查目的331
二、调查问卷设计331
三、调查实施情况331
第二节 调查结果332
一、调查对象情况332
二、指标权重332
三、教学评价333
第三节 学生能力培养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33
一、建立模型333
二、实例分析335
第十一章 案例:河北经贸大学ERP模拟实验教学实践337
第一节 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339
一、资源整合历程339
二、ERP模拟实验教学中心341
第二节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344
一、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组织领导344
二、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345
三、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346
四、实验教学课程与能力培养体系349
五、实验技术与手段353
第三节 仿真模拟实践教学制度构架353
一、模拟实验室制度建设与创新的核心354
二、组织制度354
三、经费制度355
四、管理制度356
五、教研制度357
第四节 沙盘对抗赛的组织与实效358
一、沙盘对抗赛的组织358
二、沙盘对抗赛的实效359
第五节 ERP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和完善措施360
一、人才培养的成绩360
二、部、省领导的肯定361
三、兄弟院校的激励361
四、下一步的设想362
第十二章 结论和展望367
第一节 实验教学模式从单层面向多层面发展369
第二节 按供应链培养模式整合和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370
第三节 从资金流、业务流、组织流角度实施高校教务流程再造371
附录1关于ERP模拟实验教学的调查问卷372
附录2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名称汇总375
参考文献377
后记382
热门推荐
- 2956698.html
- 380306.html
- 632408.html
- 856886.html
- 1533140.html
- 129037.html
- 265660.html
- 2176369.html
- 3653708.html
- 28114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99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50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65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11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66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54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87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53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84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