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区域开发潜力与模式及其理论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杨改河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921047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178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1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区域开发潜力与模式及其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1
1 人口、资源、环境、粮食与农业区域开发1
1.1 严峻的现实1
1.1.1 人口的指数增长1
1.1.2 资源与环境2
1.1.3 粮食问题4
1.2 中国的基本国情5
1.2.1 农业——国民经济的基石5
1.2.3 水土匹配欠佳,耕地质量差6
1.2.2 资源绝对量大,但人均量极低6
1.2.4 人口负荷过重,土地严重超载8
1.2.5 展望未来,前景不容乐观9
1.3 世界农业区域开发的理论与实践10
1.3.1 历史的塑源与思考11
1.3.2 类型与特征15
1.3.3 经验与教训17
1.3.4 政策与措施17
1.4 世界农业区域开发与发展研究述评17
1.4.1 世界17
1.4.2 中国21
2.1 背景——中国农业40年26
2.1.1 粮食生产的历史回顾26
2.1.2 粮食增产途径分析26
2 本研究概况26
2.1.3 粮食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30
2.2 问题的提出与依据32
2.2.1 潜力问题32
2.2.2 模式问题33
2.2.3 理论问题33
2.2.5 西藏的研究问题34
2.2.4 地域问题34
2.3 基本思路与结构框架36
2.4 基本方法体系与研究地域36
2.4.1 基本方法体系36
2.4.2 研究的地域边界36
3 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分析与评价38
3.1 自然条件基本特征38
3.1.3 地貌与河流38
3.1.2 气候与土壤39
3.2.1 农业气候资源40
3.2 农业自然资源分析与评价40
3.2.2 水资源42
3.2.3 土地资源43
3.2.4 作物种质资源47
3.2.5 畜牧业资源48
3.3 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分析与评价49
3.3.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49
3.3.2 区域开发的社会经济评价54
4.1 概念辨析56
4 农业区域开发潜力研究56
第二篇 开发潜力研究56
4.2 理论探讨57
4.2.1 土地生产潜力的层次结构57
4.2.2 土地生产潜力的限制要素及特征58
4.2.3 土地生产潜力的理论模型62
4.3 方法回顾与评述64
4.3.1 光合生产潜力64
4.3.2 光温生产潜力66
4.3.3 西藏有关研究现状68
4.4.1 耕地生产潜力估算方法69
4.4 耕地生产潜力研究与结果分析69
4.4.2 研究地域参数取值分析71
4.4.3 估算结果分析72
4.5 草地生产潜力及理论载畜量与开发潜力73
4.5.1 牧草地环境特点分析73
4.5.2 估算方法与技术规定74
4.5.3 结果与分析74
4.5.4 草地开发潜力75
4.6 饲草生产潜力与开发潜力75
4.6.1 饲草潜力与理论载畜量75
4.6.2 饲草理论载畜量开发潜力77
4.7 小结79
5 自然生产要素对区域开发潜力的降解研究80
5.1 自然降水对区域开发潜力的降解80
5.1.1 机制分析80
5.1.2 研究方法81
5.1.3 结果与分析82
5.2 土壤对区域开发潜力的降解84
5.2.1 机制分析84
5.2.2 研究方法84
5.2.3 土壤生产力系数85
5.2.5 土壤作用下的耕地开发潜力87
5.2.4 土壤生产力.87
5.3 小结88
6 市场容量与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程度研究90
6.1 市场的范围与边界90
6.1.1 方法90
6.1.2 区域市场范围边界91
6.2 市场特征92
6.3 人口发展预测93
6.3.1 历年人口发展状况93
6.3.2 预测方法94
6.3.3 预测结果95
6.4 市场消费允许的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程度97
6.4.1 市场粮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97
6.4.2 未来粮食需求预测97
6.4.3 市场允许的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程度97
6.5 畜产品市场99
6.6 其它产品市场100
6.7 各阶段开发潜力比较101
6.8 小结102
7.1 投入产出理论分析104
7 人工投入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增进研究104
7.2 各可变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份额105
7.2.1 各人工投入要素相对重要性判定105
7.2.2 生产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增进107
7.3 实现区域土地开发目标所需的生产要素投入109
7.4 小结110
第三篇 开发模式研究111
8 人工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研究111
8.1 土地生产力提高过程的水分生产效率研究111
8.1.1 现实土地产出的水分生产效率112
8.1.2 土壤开发潜力的水分生产效率113
8.1.3 2000年开发目标的水分生产效率115
8.1.4 市场允许开发程度的水分生产效率115
8.2 肥料投入产出效率研究116
8.2.1 现实肥料投入产出效率117
8.2.2 各阶段开发潜力化肥投入产出效率118
8.3 能量投入产出效率研究121
8.3.1 现实能量投入产出效率122
8.3.2 无机能投入结构分析123
8.3.3 各阶段开发潜力的能量投入产出效率分析124
8.4 小结126
9.1.1 背景128
9 “一江两河”地区农业开发模式研究128
9.1 农业发展模式种种128
9.1.2 主要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130
9.1.3 我国关于农业发展模式的争论133
9.1.4 启示134
9.2 模式的概念与构造原理135
9.2.1 概念135
9.2.2 区分农业模式的标准135
9.2.3 建立农业模式的原则136
9.2.4 模式的层次结构136
9.3.1 区域开发的总体战略构思137
9.3 发展战略模式研究137
9.3.2 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138
9.3.3 农业发展战略模式139
9.3.4 与之相关的部门发展战略140
9.4 人工生产要素配置模式研究142
9.4.1 原理与方法142
9.4.2 人工生产要素的配置模式144
9.5 不同开发阶段作物结构配置模式145
9.5.1 不同开发阶段作物结构配置模式145
9.5.2 不同开发阶段作物种植模式149
10.1.1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判断150
10.1 “一江两河”农业区域开发若干理论问题探讨150
第四篇 理论探讨150
10 农业区域开发若干理论问题探讨150
10.1.2 商品粮基地建设与粮食需求152
10.1.3 开发与“供给型”经济格局的消除154
10.1.4 开发与观念转化155
10.1.5 农牧之争157
10.1.6 小麦与青稞之争159
10.1.7 开发与开荒160
10.2 农业区域开发若干理论问题探讨160
10.2.1 农业区域开发与生态经济关系理论161
10.2.2 农业区域开发的决策理论164
10.2.3 农业区域开发的阶段理论165
11 结论与讨论167
11.1 主要结论167
11.1.1 开发潜力167
11.1.2 区域开发模式研究169
11.1.3 区域开发理论研究170
11.2 讨论170
参考文献171
热门推荐
- 2403619.html
- 728868.html
- 1036188.html
- 3445618.html
- 2973912.html
- 562866.html
- 1244562.html
- 3622612.html
- 647717.html
- 34940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19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51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98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10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80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0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39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95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1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