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
  • 刘方健,史继刚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5856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经济史的学科溯源1

一、“经济”与“经济史”1

二、学习与研究经济史的意义7

三、经济史研究中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引用10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史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13

一、 史料的积累与中国经济史学的产生13

二、 中国经济史学以中国经济现代化为研究对象17

三、 经济现代化的标志与特征20

四、 市场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础21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6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概述26

一、 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27

二、 夏商周时期的经济29

三、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的经济发展32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经济概貌35

一、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历程35

二、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土地占有关系39

三、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土地租佃关系及其变动46

四、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赋役制度及其变动50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手工业53

一、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的阶段和基本经营形式53

二、 中国传统社会城镇手工业的基本结构55

第一节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66

第二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66

一、 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内部本质特征67

二、 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外部表现特征68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商品经济71

一、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商品供给与市场消费主体71

二、 中国传统社会的商品生产73

三、 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概况75

四、 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兴衰的主要原因77

五、 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82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86

一、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补益、共生共存86

二、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的矛盾与冲撞91

第三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市场结构97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市场的地域结构与国内外市场98

一、 中国传统社会市场的地域结构98

二、 鸦片战争前夕正在形成之中的国内市场103

三、 国内市场的延伸——国际贸易109

四、 商品市场的结构与组织系统111

第二节 金融市场115

一、 中国传统社会商业活动中的信用票据与资金市场115

二、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金融组织——票号与钱庄117

第三节 萌芽状态中的生产要素市场119

一、 土地市场119

二、 劳动力市场121

第四节 中国传统社会市场发育缓慢的制度原因121

一、 榷关制度122

二、 牙行制度123

三、 行会制度124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政府职能与经济思想127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127

一、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庭、家族结构127

二、 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与家族的社会功能129

三、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内部联系130

第二节 政府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中的作用131

一、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府行为131

二、 阻滞农业生产发展的政府行为135

三、 重农抑商政策137

四、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与调节138

五、 国家的财政收支结构及其经济职能的局限性140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141

一、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142

二、 “富国之学”144

三、 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放任主义之争151

四、 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社会制度模式155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传统市场的冲击161

第一节 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161

一、 古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往161

二、 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162

三、 15世纪东西方的航海活动与地理大发现165

四、 地理大发现的后果及其经济意义167

五、 地理大发现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172

一、 西方殖民主义的海外扩张活动174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与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174

二、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175

第三节 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177

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贸易177

二、 英国为开拓中国市场所作的努力179

三、 中英鸦片贸易181

第四节 鸦片战争后的中外经济贸易关系184

一、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洞开184

二、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华攫取的经济权益185

三、 鸦片战争后中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变化187

四、 近代外国在华投资197

一、 进出口商品结构及其价格决定209

第一节 国际贸易对外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209

第六章 中国传统市场的近代化209

二、 洋行依靠买办和买办制度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210

第二节 国内商品市场的近代化214

一、 近代国内市场的商品流动和市场变化214

二、 国内商品流动网络的形成和发展216

三、 农产品商品化程序的提高及其原因219

四、 国内市场新式商业与商人资本的出现223

五、 近代中国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附性225

第三节 国内金融市场的近代化230

一、 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近代化230

二、 新式金融机构——银行、保险、信托业的产生和发展235

三、 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240

四、 币制改革和货币流通244

一、 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城市化的进程247

第四节 近代市场格局中的城市化进程247

二、 要素市场在城市的发育248

三、 城市经济的兴起和城市社会生活253

第七章 市场的形成和发良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冲击和影响256

第一节 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256

一、 中国农村自给性经济的初步解体257

二、 近代中国商品性农业的发展259

三、 近代中国农业商品生产的经营形式261

第二节 传统手工业的变异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264

一、 传统手工业的的近代中国的变异264

二、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266

三、 手工业的产值及其在近代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67

一、 近代中国工矿交通业的发展道路和演变历程269

第三节 近代资本主义工矿交通运输业产生和发展269

二、 近代中国工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283

三、 近代中国工矿交通运输企业的制度特征及其发展变化284

第八章 中国近代政府的行为特征及其对市场进程的影响295

第一节 近代工商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295

一、 清末中国近代化工商管理机构的出现296

二、 民国时期的国家工商管理机构298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国家工商业政策300

一、 清末国家工商业政策的初步转变301

二、 北洋政府保护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302

第三节 1927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市场的统制303

一、 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加强干预与主导市场的原因303

二、 1927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干预与主导市场的措施305

三、 政府干预与主导市场的作用310

第四节 中国近代部分地区殖民地经济市场化进程311

一、 香港的殖民地经济312

二、 日本占领时期台湾经济的殖民化313

三、 日本占领时期的东北经济315

四、 日本占领时期关内地区经济殖民化317

第九章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的提出与实践322

第一节 中国近代的根本经济问题及发展问题322

一、 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过程322

二、 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前提条件325

第二节 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330

一、 中国工业化的两个早期方案330

二、 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332

三、 关于中国工业化的经济条件分析334

第三节 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农业发展的道路336

一、 对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重要性的认识336

二、 关于农业发展的途径337

三、 土地问题是农村问题的核心339

四、 关于农业发展的其他思想341

第四节 关于经济发展目标模式的探讨345

一、 对西方模式的怀疑和大同理想的出现345

二、 民生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346

三、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347

第十章 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358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358

一、 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实践和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358

二、 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政策362

三、 革命根据地的财政与金融政策36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369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概况369

二、 政府主导社会经济战略抉择的形成372

三、 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工商业调整378

四、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81

五、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382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385

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385

二、 社会主义改造实践387

三、 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390

四、 计划体制的确立与市场体制因素的消亡393

第十一章 计划经济体制上运行的国民经济398

第一节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399

一、“大跃进”399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401

三、成就、问题与反思404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与三线建设的提出406

一、“八字方针”和国民经济总体调整406

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调整407

三、三线建设任务的提出411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413

一、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413

二、 政治动乱对国民经济正常秩序的破坏415

三、 粗放型的群众运动式经济发展方式417

四、 以“准备打仗”的观点从事经济建设419

五、 中国式“乌托邦”思想的演习420

六、 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高指标421

七、 “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423

八、 “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挫折和教训425

第四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与弊端431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431

二、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弊端432

第十二章 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435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历史性转变435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徘徊435

二、 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437

三、 国民经济的调整中稳步前进439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441

第二节 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441

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445

三、 国有企业改革451

四、 流通领域逐步转向市场调控453

五、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收入分配形式的多元化455

六、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化进程457

七、 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完善460

第三节 对外开放462

一、 建立对外开放“窗口”和扩大开放区域462

二、 引进和利用外资463

第四节 20世纪末期中国经济现代建设的总成就465

一、 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465

二、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总成熟4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