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防灾减灾工程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防灾减灾工程学
  • 周云,李伍平,浣石,尚红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09406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93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707页
  • 主题词:灾害-防治-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防灾减灾工程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防灾减灾工程总论第1章 防灾减灾总论3

1.1 灾害及灾害类型3

1.2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6

第2章 防灾减灾对策概论12

2.1 减灾系统工程12

2.2 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14

第3章 防灾减灾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16

3.1 防灾减灾发展简况16

3.2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提出19

3.3 防灾减灾工程学的内容体系20

参考文献21

第二篇 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对策第4章 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对策25

4.1 地震的基本概念25

4.2 地震的类型及成因32

4.3 地震活动概况及地震分布35

4.4 地震灾害42

4.5 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51

第5章 工程抗震设计53

5.1 抗震设防的基本概念53

5.2 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55

5.3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58

5.4 结构抗震极限状态计算104

第6章 结构减震控制111

6.1 结构减震控制的概念111

6.2 隔震结构设计113

6.3 耗能减震结构设计123

6.4 结构被动调谐减震控制136

6.5 结构主动控制技术137

6.6 结构半主动控制技术138

6.7 混合控制技术141

参考文献141

第三篇 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第7章 地质灾害概论147

7.1 地质灾害的概念147

7.2 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概况148

7.3 地质灾害的分类151

第8章 滑坡灾害及其防治对策与措施152

8.1 滑坡形态要素152

8.2 滑坡分类154

8.3 滑坡的特征158

8.4 滑坡发生的机理159

8.5 滑坡的形成条件160

8.6 滑坡的力学分析162

8.7 滑坡的识别与治理163

8.8 滑坡的监测与预报165

8.9 滑坡防治对策与措施166

8.10 滑坡防治实例172

第9章 崩塌灾害及其防治对策与措施175

9.1 崩塌的形成条件175

9.2 崩塌分类176

9.3 崩塌的危害177

9.4 崩塌预防和治理179

9.5 崩塌治理实例185

第10章 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与措施189

10.1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90

10.2 泥石流的危害191

10.3 泥石流的类型193

10.4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特点195

10.5 泥石流预防和治理196

10.6 泥石流预防与治理工程实例199

第11章 地面沉降灾害及其防治对策与措施202

11.1 地面沉降概述202

11.2 地面沉降的成因模式205

11.3 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206

11.4 几种典型成因类型的地面沉降机理分析209

11.5 地面沉降控制及治理211

11.6 地面沉降的控制及治理实例215

第12章 地面塌陷灾害及其防治对策与措施219

12.1 地面塌陷概述219

12.2 地面塌陷分类221

12.3 地面塌陷影响因素222

12.4 地面塌陷控制及治理225

12.5 地面塌陷的地质灾害治理实例227

参考文献229

第四篇 火山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第13章 火山与火山作用233

13.1 火山喷发现象233

13.2 火山形成过程234

13.3 火山机构234

13.4 火山喷出物235

13.5 火山喷发类型237

13.6 火山类型240

13.7 世界活火山的分布242

第14章 火山灾害246

14.1 火山灾害的类型246

14.2 火山规模与火山爆发指数251

14.3 火山资源的利用253

第15章 火山灾害的防治对策255

15.1 火山监测255

15.2 减轻火山灾害的对策262

15.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具有影响的几个火山灾难事件268

参考文献272

第五篇 风灾害与防风减灾对策第16章 风灾害概论277

16.1 大气边界层的风特性与风力等级277

16.2 风的类型与特性280

16.3 风灾害285

16.4 风对结构的作用295

16.5 防风减灾对策298

第17章 工程结构抗风设计302

17.1 平均风速剖面302

17.2 基本风速与基本风压304

17.3 结构上的风荷载307

17.4 结构抗风设计317

17.5 建筑结构的风洞试验322

第18章 工程结构风振控制325

18.1 风振控制概述325

18.2 风振控制的基本原理327

18.3 风振控制的分析方法328

18.4 风振控制的最优控制理论331

18.5 风振控制技术的应用339

参考文献344

第六篇 洪水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第19章 洪水灾害概论349

19.1 洪水灾害及形成349

19.2 我国的主要洪水灾害357

19.3 防洪形势与面临的挑战360

第20章 防洪减灾对策363

20.1 水文分析与设计洪水363

20.2 防洪标准366

20.3 防洪规划368

20.4 防洪减灾主要措施369

20.5 国内重要防洪城市及主要堤防工程378

第21章 堤防工程规划与设计379

21.1 设计标准和设计依据379

21.2 设计水位和排涝流量的确定380

21.3 堤防工程规划与总体布置383

21.4 堤防结构设计386

21.5 堤防基础处理393

21.6 堤防建设与生态自然395

参考文献396

第七篇 火灾害及防火减灾对策第22章 火灾害概论401

22.1 火灾害及火灾分类401

22.2 火灾的巨大危害402

22.3 防火减灾对策410

第23章 建筑火灾的特性与结构的耐火特性413

23.1 建筑火灾的燃烧特性413

23.2 建筑火灾的烟气420

23.3 建筑结构的耐火性能424

23.4 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427

第24章 建筑防火与抗火设计440

24.1 建筑的防火设计440

24.2 结构的抗火设计448

24.3 结构的耐火构造454

参考文献457

第八篇 爆炸灾害及防爆减灾对策第25章 爆炸灾害概论461

25.1 爆炸现象概述461

25.2 事故性爆炸灾害461

25.3 人为性爆炸灾害464

25.4 近代战争造成的伤亡和破坏471

第26章 爆炸的特征及其对结构的作用472

26.1 爆炸与冲击波472

26.2 爆炸破坏的特征475

26.3 爆炸对结构的破坏481

26.4 冲击波对人员的杀伤作用487

26.5 爆炸冲击引起的结构震动489

26.6 其他的爆炸破坏效应490

第27章 结构防爆与抗爆设计494

27.1 设计原则494

27.2 设计方法497

27.3 设计流程502

27.4 防爆和抗爆安全措施513

27.5 防爆和抗爆的研究动态516

参考文献517

第九篇 受灾结构的检测与加固第28章 受灾结构的检测与评定521

28.1 灾害对结构的作用概述521

28.2 受灾结构的检测521

28.3 受灾结构的评定527

第29章 受灾结构的加固与修复540

29.1 受灾结构加固与修复前的鉴定540

29.2 受灾结构加固的基本原则与要求541

29.3 受灾结构的加固方法542

29.4 受灾结构的快速修复554

参考文献556

第十篇 灾害风险、损失分析与评估第30章 灾害风险分析559

30.1 风险分析基本概念559

30.2 风险的度量564

30.3 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概述569

第31章 灾害损失分析与评估575

31.1 地震灾害损失估计575

31.2 火灾风险评估方法587

参考文献598

第十一篇 灾害应急管理与应急救援第32章 防灾减灾规划603

32.1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企业防灾减灾规划603

32.2 抗震防灾规划610

32.3 防火规划615

32.4 防洪规划617

第33章 灾害管理626

33.1 基本概念626

33.2 日本灾害管理工作628

33.3 美国灾害管理工作632

33.4 其他国家灾害管理工作634

33.5 我国灾害管理工作638

第34章 灾害应急管理与救援概述643

34.1 灾害应急管理机制643

34.2 灾害应急救援系统646

34.3 智能化城市防灾救灾应急处理支持系统648

第35章 地震应急救援656

35.1 地震应急救援在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地位656

35.2 地震应急救援在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656

35.3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因素657

35.4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原则和重点659

35.5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响应及响应分级660

第36章 地震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662

36.1 地震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建设的重要性662

36.2 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662

36.3 地震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663

第37章 地震现场应急救援处置669

37.1 地震现场应急救援主要任务669

37.2 地震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程序669

37.3 地震现场震情监测与趋势预测预报670

37.4 地震信息发布670

37.5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结束670

第38章 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发展趋势671

38.1 国家层面上应急技术总体发展趋势671

38.2 监测监控与应急预警技术系统发展趋势672

38.3 现场数据实时采集传输与应急决策支持技术发展趋势672

38.4 应急信息高效获取、综合共享和快速反应技术发展趋势673

38.5 应急管理基础数据的综合汇集与分级分类管理技术发展趋势673

38.6 灾害事故风险预测与危险性分析技术发展趋势673

38.7 人员疏散避灾技术发展趋势674

38.8 应急决策支持技术发展趋势674

第39章 典型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体制介绍675

39.1 美国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675

39.2 日本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681

39.3 新西兰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684

第40章 国内相关应急预案简介687

40.1 国内应急预案发展概述687

40.2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解读688

40.3 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简介689

40.4 事故灾难类专项应急预案简介690

参考文献6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