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范义田文集 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余嘉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ISBN:753673426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76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723页
- 主题词:文史-中国-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范义田文集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3
历史篇3
云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3
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173
周代封建社会的发展209
教育篇457
云南边地民族教育要览457
《中国教育病态的诊断》等论文(十一篇)546
文学创作篇619
散文(十篇)619
诗词(三十二首)楹联(二十一副)657
下卷679
文学研究篇679
词与诗的关系及其形成发展679
论《诗经》695
屈原概论755
哲学篇869
先秦诸子思想大系869
诡辩派公孙龙1184
附录1195
传记资料(五篇)1195
回忆与纪念(四十三篇)1217
后记&余嘉华1422
历史篇5
云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5
第一章 绪论5
第一节 本书之概括要点5
一、中国民族三大系之与西南夷5
二、云南之族以高原族系为主7
三、云南之族与荆楚、巴蜀、秦陇之族9
四、各族之图腾称号9
第二节 历史研究之意义10
一、云南古代史之中心10
二、研究应取之态度13
第三节 汉唐以来各大族之大体分布及其族系14
一、罗族(爨、黑夷)15
二、氐族(僰、明家)16
三、苗族(傜、沙)16
四、摆夷(金齿、文濮)18
第四节 唐以前各族之流徙杂居22
一、随畜移徙22
二、战争影响22
第二章 西南夷之名类26
第一节 族类名称与生活之关系26
一、华夷诸族名称根据于地理生活26
二、夷戎蛮狄华苗越诸名称之解说28
第二节 西南夷——羌、濮、越三系之名类33
一、氐(羝)、羌——草原养羊之族34
二、蒲(濮)、兰、苴、葭(茄)、蕖(渠)、芦(庐)——泽地草中之族35
三、荆、楚、枳、棘(僰)、榣——江湖以西山林之族37
四、巴、蜀——盆地捕蛇养蚕之族39
五、氐(坻)、和——盆地与高原接连之山地族40
第三章 云南两大族:“爨”与“僰”之发展及其与夏族之关系43
第一节 西北高原及巴蜀盆地之族系43
一、白氐(东羌)、乌氐(倮)、巴氐(罗、濮)诸种与爨、僰之渊源43
二、夏族分布及与巴濮族(楚、夔、罗、傜)之关系50
第二节 “爨”、“僰”两大族之发展关系55
一、爨(罗)、僰(氐)在汉时之部落及其开化先后55
二、晋唐时代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两部58
三、乌蛮与白蛮两系之发展变迁59
四、“黑”与“白”所表示之族性63
第四章 “叟”、“昆明”、“明家”、“滇”、“诏”诸种之渊源及其名称之解说66
第一节 夏族(颛顼——禹)与氐羌之关系66
一、古代华戎种族之混合66
二、夏、周、秦与氐羌之种族关系68
三、氐羌之流徙同化及其对南中之影响70
第二节 西南夷之“叟”其种与夏族之渊源73
一、“叟”(氐叟)与颛顼族系之“老童”73
二、“叟”之族及其分布75
三、“叟”与西南夷之巫风、道教及约賨、拜把77
第三节 西南夷之“昆”(昆明)其种与夏族之渊源82
一、“昆”(昆明)与颛顼族系之“昆吾氏”82
二、昆吾(鲲鱼)与昆明之神龙图腾83
第四节 “明家”、“滇”、“诏”名称之来源85
一、“明家”为氐族之种称85
二、“滇”为氐羌高原部之种称86
三、“诏”为氐人称帝王之名词89
第五章 明家族之源流92
第一节 滇西“嶲昆明”之氐罗两族之混合92
一、“嶲”为巴蜀氐僰族之图腾鸟92
二、川滇西部“嶲”(叟)之种落93
三、南中“昆明”之种落96
第二节 明家先民——汉时之僰(濮)、僰僮与斯儿部、赤甲军、助郡军97
一、僰(濮)97
二、僰僮——金沙江南北通商大道之商业人民98
三、斯儿部及赤甲军、助郡军——越嶲之边防武力99
第三节 唐初之松外、洱河诸部及蒙氏与明家之建国:“南诏”101
一、松外、青蛉、勃弄、河东、洱河诸部族(白蛮)101
二、南诏王族蒙氏与明家(白子)大族合组之典型封建国102
第四节 系出陇西白氐之大理“白王”及其民“白子”106
一、大理国主段氏系出陇西白氐106
二、白氐南迁而为明家大族之又一例111
三、明家人(白子)向洱海西面之发展113
四、元明至清初之僰人(白人)土司114
五、明家同族(白蛮)之分布地115
第六章 白语白文及白国传说历史117
第一节 白语白文及明家族之文学传统117
一、白语(僰语)及白文(僰文)之特殊作风117
二、南诏及大理之诗风122
三、明家人之文学传统气质(古代巫风及歌舞)125
四、唐诗人李白与明家人之关系127
第二节 “白国”(僰国)传说之历史背景及氐族南来与道教佛教两系129
一、“白国”传说所反映之明家与南诏蒙氏之历史关系129
二、氐族南来及其道教佛教之两系133
第七章 南诏与明家之关系及对缅泰之开发136
第一节 南诏蒙氏与明家之同族关系136
一、唐初之白蛮六诏与乌蛮二诏136
二、南诏与明家之社会风习137
第二节 南诏之同族——“濮”及其与缅泰诸族之杂居140
一、“黑僰濮”在澜沧江以西之分布势力140
二、南诏亲兵巴氐族“望苴子”之分布143
第三节 南诏之文化程度及其对缅泰之关系144
一、南诏蒙氏之文化程度144
二、永昌之据点及缅泰之关系147
第四节 南诏之授田法——晋时汉氐南迁所保留之均田制度150
一、南诏授田制与“成汉国”之推行均田150
二、南诏之授田法与兵制151
第五节 哀牢王之“龙种”传说与蒙段之关系154
一、哀牢“九龙”与西北族之图腾154
二、哀牢(仡佬)与蒙段之世系155
校勘记159
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175
一、“家庭公社”发展的两个前途:奴隶制和农奴制175
二、殷、周之际的社会基础: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179
三、西周时代在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上发展了农奴制185
四、殷、周之际发展了农奴制的经济原因及铁的使用191
五、领主制度的土地所有权形式198
六、总结206
周代封建社会的发展211
第一章 西周井田制的农奴生产过程211
一、在井田制(农村公社)基础上农奴与地主阶级(领主制)的对立形式211
二、“礼崩乐坏”——贵族世袭等级制度的崩溃231
三、农奴制度表现在社会形态上的各个方面252
四、公社“社田”的共耕和工役地租的蜕变270
五、井田制度和铸犁“良耜”的发展300
六、宣王时期军事屯垦的庄园——“甫田”308
七、简述井田制在封建经济发展阶段上所处的地位321
第二章 春秋前夜的西周政潮338
一、“共和”——春秋时代“大夫执国政”的开端(厉王朝 公元前878年~前828年)342
二、“中兴”——春秋时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政的先导(宣王朝 公元前827年~前782年)346
三、“女祸”——妇寺在朝政上擅权的起始(幽王朝 公元前781年~前771年)354
四、“东迁”——新兴的地主商人参与贵族政权的新页(平王朝)356
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阶级变动过程360
一、西周贵族分封割据的瓦解360
二、春秋时期阶级变动的分析381
三、战国时期阶级变动由剧烈转入稳定401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民主思想440
一、时代的新转变440
二、民主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441
教育篇459
云南边地民族教育要览459
第一章 边地概况及民族分布459
一、边地概况460
(一)横断山脉水系——西北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俅江上游。中甸——德钦——维西——贡山——福贡——碧江——兰坪460
(二)横断山脉水系——西南部——怒江上下游(支流南丁河,南卡河)、澜沧江下游(支流罗梭江,流沙河,南览河),龙川江,大盈江(支流槟榔江)。(甲)腾龙沿边七设治局——泸水——梁河——盈江——莲山——陇川——潞西——瑞丽464
(乙)镇康——双江——澜沧——沧源467
(丙)车里——南峤——佛海——宁江——镇越——六顺——江城468
(三)东南水系——元江、李仙江、盘龙江、西洋江、南盘江470
(甲)金平470
(乙)河口——麻栗坡471
(丙)广南——富州——丘北472
(四)扬子江水系——东北及西北滇川交界地473
(甲)六城坝473
(乙)宁蒗474
二、民族分布474
1.掸族(摆夷或僰夷)476
2.苗(瑶、沙人)、明家(白子)477
3.藏人(古宗、黑夷)477
4.摩些(拿喜)478
5.栗粟(一作栗苏,力?)、怒子、曲子(俅人)478
6.野人(濮曼、卡瓦、浪速、普拉、阿昌、土老……)478
7.罗罗(罗苏、夷家)、窝泥、罗婺479
第二章 推行边地民族教育应有之认识481
一、教育实施之中心目标481
(一)国语教育481
(二)公民教育483
(三)卫生教育484
(四)生产教育485
(五)宗教教育486
二、对待土司与深入民间487
(一)对待土司487
(二)对待边民489
三、设学地址与学级编制之活用491
四、国语教学及毕业程度与教材编制492
(一)国语教学492
(二)毕业程度493
(三)教材编制494
五、社会教育与公民训练496
第三章 边地民族教育之实施500
一、法令500
二、计划503
三、设置509
四、经费516
五、编制及教材519
六、学生之招收之待遇521
七、职教员待遇523
八、研究及调查524
九、附录527
论文(十一篇)546
中国教育病态的诊断——读了《中国教育之改进》以后546
云南民众教育的社会背景556
如何建立民众教育的理论561
质怀疑破除迷信者570
云南婚姻的现状及其补救577
听了云南妇女解放的呼声以后587
关于昆明文庙作昆华民众教育馆的争论592
前语592
尊孔与复古593
异哉,自由祀孔会之祝捷宣言!595
战时教育的形式与本质598
值得注意的苗夷问题605
突击的工作作风609
开展“就地生根”的救亡工作612
文学创作篇621
散文(十篇)621
江畔的朋友621
山里的朋友627
两颗破碎的心635
复活639
马帮过境643
省立丽江中学初十班同学录序646
送初十四班毕业同学647
石鼓凤凰山双烈墓碑记649
看了黄山幼稚园游艺会预演的一幕651
杨蕴山先生寿藏暨德配赵孺人墓碑序653
诗词(三十二首)楹联(二十一副)659
远行留别诸友659
赠石鼓高小十六班毕业生和王丕照659
赠和立杨659
获稻660
赠丽江黄山幼稚园(二首)660
追凉于西壁龙潭660
访故人赠诗661
春色 和和子诚661
雨中看菊 步赵玉生韵662
谒马子云墓662
江村662
秋雨索居662
无题663
昆明翠湖竹枝词663
春日莲花池访陈圆圆故迹(四首)663
中秋夜泊巫山下664
巴山抒怀664
辛巳中秋江上望月664
有感665
咏石鼓文笔峰665
题富贵根基图666
题美人画666
祝和松樵先生重赴鹿鸣666
石门秋月667
哪条河是人类文明的先河668
寄语台湾669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669
伏老飞临北京城670
范结婚自拟联671
家中堂屋联671
大门联(四副)671
咏江山联(二副)672
咏竹梅联672
为李寒谷先生兴建三仙姑小学撰联672
束河中心校落成联672
悼周杲联673
缅怀周兰坪夫子联673
应对联673
挽木荫庭联673
为老中医尹遇春庆寿联674
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联674
石鼓双烈(妇)墓联(二副)674
迎抗日远征军归来长联674
庆祝石鼓解放联676
热门推荐
- 2270929.html
- 830237.html
- 2285406.html
- 240134.html
- 1724649.html
- 1606741.html
- 2982625.html
- 3121403.html
- 1611827.html
- 33081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3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57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68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73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21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80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7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54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69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6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