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省际边界地区振兴发展研究 以赣州南部地区为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李建平,李欣,洪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6454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赣州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省际边界地区振兴发展研究 以赣州南部地区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论1
1.1 研究背景1
1.1.1 理论背景:新时期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的转向1
1.1.2 宏观政策:国家区域发展格局的演进3
1.1.3 区域合作动态:泛珠三角合作进行新阶段10
1.1.4 地方诉求:振兴发展成为赣粤闽省际边界地区的关键词11
1.2 研究意义20
1.2.1 理论意义20
1.2.2 实践价值20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21
1.3.1 研究思路21
1.3.2 研究框架23
1.3.3 研究方法24
1.4 本书可能的创新24
1.4.1 聚焦于省际边界地区的一个侧面进行深入研究24
1.4.2 侧重从空间层面解构省际边界地区的发展25
1.4.3 首个针对赣粤闽省际边界地区发展的系统研究25
1.4.4 系统地提出了省际边界地区振兴发展目标行动26
本章参考文献26
2 理论综述:省际边界地区的探索研究28
2.1 省际边界地区的内涵、分类28
2.2 省际边界地区的基本特征29
2.2.1 边缘性:核心与外围的关系29
2.2.2 通道性:扮演跨省际“中介”角色30
2.2.3 切变性:省际边界地区的“切变效应”31
2.2.4 同质性:地理多元,但资源、文化的同质31
2.3 省际边界地区振兴发展的概念与内涵32
2.3.1 省际边界地区振兴发展的概念32
2.3.2 省际边界地区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33
2.4 国内外边界地区的研究进展37
2.4.1 理论探索与研究37
2.4.2 国外边界地区的研究与探索45
2.4.3 国内省际边界地区的研究与探索49
2.5 小结:省际边界地区探索实践的启示55
本章参考文献58
3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区域基础61
3.1 赣粤闽省际边界地区范围界定61
3.2 赣粤闽省际边界地区的地域特征62
3.2.1 普遍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加速阶段62
3.2.2 普遍处于要素流失和接受发达地区辐射带动阶段64
3.2.3 普遍处于城乡空间松散和低水平均质化的阶段65
3.2.4 普遍处于区域生态屏障区67
3.3 赣州南部地区的发展基础68
3.3.1 赣州南部地区概述68
3.3.2 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特征73
3.4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79
3.4.1 生产要素流失79
3.4.2 “切变效益”影响通道建设与区域转移产业的承接82
3.4.3 资源依托型产业粗放发展,加速资源透支、生态环境恶化83
3.5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已出现的趋势84
3.5.1 政策驱动:苏区振兴、罗霄山脉扶贫、江西“南大门”建设84
3.5.2 市场驱动:区域产业转移与务工人员回流,注入强劲动力86
3.5.3 战略平台打造:龙南国家级开发区、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东江源生态经济区89
3.5.4 省际合作:机会逐步显现92
3.5.5 对口帮扶:国家部委的对口帮扶94
3.6 小结:推动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动力与机遇95
3.6.1 区域产业纵深转移加快,有望推动外部动力的注入96
3.6.2 区域交通设施改善,可达性增强提高中介性98
3.6.3 多重政策叠加,赋予区域重大的发展机会99
本章参考文献101
4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目标与策略103
4.1 目标选择103
4.1.1 地区振兴发展的要求和使命103
4.1.2 公众对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期望105
4.2 赣州南部地区的发展定位109
4.2.1 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109
4.2.2 总体发展定位110
4.2.3 分片区定位指引111
4.3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目标114
4.3.1 指标体系的建构114
4.3.2 总体目标120
4.3.3 分期发展目标123
4.4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策略124
4.4.1 流失—聚集:引导产业、人力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的汇聚125
4.4.2 通道—节点: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融入区域交通体系125
4.4.3 松散—体系:打破均衡状态,培育引领区域振兴的城镇增长极核126
4.4.4 保护—协调:转变观念,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协调126
4.4.5 缺失—健全:通过乡村环境整治与基本公共服务注入,推进城乡全域协调127
4.4.6 粗放—高效: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注重城乡水安全的建立以及城乡环卫设施的建设127
4.4.7 切变—中介:建立机制,通过区域合作机制的方式增强内外合力128
本章参考文献128
5 推动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空间战略130
5.1 区域空间发展现状特征130
5.1.1 城镇密度小,呈现“星座型”离散状态130
5.1.2 区域城镇体系整体功能结构不完善131
5.1.3 城镇发展沿主要交通轴线集聚趋势渐显131
5.1.4 工业成为促进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32
5.2 未来空间发展的路径132
5.2.1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的启示132
5.2.2 赣州南部地区未来空间发展的路径135
5.3 赣州南部地区空间发展战略框架137
5.3.1 区域协作,弱化切变效应137
5.3.2 门户开放,强化中介效应140
5.3.3 塑造体系,优化城镇发展布局141
5.4 空间战略重点:强心扩容,打造区域增长核心144
5.4.1 龙南核心城市:构建中心、加强辐射144
5.4.2 定南、全南、寻乌、安远副中心:打造平台,增强集聚146
5.4.3 中心镇:培育特色,加密提升147
5.5 小结148
本章参考文献149
6 赣州南部地区振兴发展的专项支撑151
6.1 从流失到聚集:推动产业的振兴发展151
6.1.1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分析152
6.1.2 赣州南部地区产业集聚的战略选择169
6.1.3 产业集聚与功能布局的优化建议180
6.1.4 小结187
6.2 从通道到节点: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优化189
6.2.1 区域交通发展基础与流动化的新要求190
6.2.2 区域交通发展的目标192
6.2.3 强化通道,融入区域网络体系193
6.2.4 打造枢纽节点,促进要素的汇聚与增长极的发展196
6.3 从保护到协调:促进区域绿色发展197
6.3.1 现状生态格局与特征分析198
6.3.2 区域协同,建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204
6.3.3 鼓励退果还林、矿山复绿,修复生态208
6.3.4 区域协同,开展跨界流域治理209
6.3.5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实现开发与保护协同210
6.4 从缺失到健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11
6.4.1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问题与需求分析211
6.4.2 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发展的思路:均等化与差异性214
6.4.3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215
6.4.4 城乡公益性服务设施配置指引219
6.5 从粗放到高效: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城乡水安全与环境美化222
6.5.1 传统能源清洁化、新能源开发利用223
6.5.2 水安全:东江赣江保育、乡村饮水安全230
6.5.3 环卫:乡村地区垃圾收集处理的应对235
本章参考文献239
7 促进振兴发展的机制保障与政策创新建议241
7.1 建立“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政策框架241
7.1.1 “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基本内涵241
7.1.2 国内外“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经验242
7.1.3 赣州南部地区“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空间引导模式245
7.2 探索建立“内紧外联”的区域协调机制246
7.2.1 区域协调机制的内涵246
7.2.2 国内外区域协调机制的经验248
7.2.3 赣州南部地区区域协调机制构建253
7.3 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258
7.3.1 生态补偿的内涵258
7.3.2 跨区域生态补偿的国际经验259
7.3.3 完善赣州南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建议261
7.4 建立区域发展共同政策263
7.4.1 着力培育龙南县城的区域增长核心,参与区域竞争264
7.4.2 推动“三南”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支撑平台265
7.4.3 推动各县共同建设,形成协同发展的区域空间266
7.4.4 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区域性战略平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267
7.4.5 完善人口户籍政策,加强省际边界地区人才建设268
7.4.6 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69
7.4.7 实施财政税收倾斜政策,创新完善投融资途径270
7.4.8 制定土地使用政策,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271
7.4.9 落实相关政策,充分抓住政策利好带来的新机遇272
本章参考文献272
8 结论与展望274
8.1 结论274
8.2 展望275
后记277
热门推荐
- 2368616.html
- 1337015.html
- 731902.html
- 2856097.html
- 3150654.html
- 994402.html
- 986501.html
- 3669552.html
- 1722351.html
- 19241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91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1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5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29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11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3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39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44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03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