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游学记 给中学生的20堂中国哲学课【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游学记 给中学生的20堂中国哲学课
  • 雪珥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ISBN:978751534764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青少年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游学记 给中学生的20堂中国哲学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楔子1

第一课 世界从何而来:盘古开天辟地7

天问:世界从何而来?我是谁?7

中国创世说与西方创世说10

宇宙卵:神话母题12

天人合一:垂死化身13

神话——地理学15

关于世界的认识以及认识的方式17

第二课 我是谁:女娲造人21

黄河在咆哮21

母系氏族的追忆22

中国人特有的印记25

因置昏姻:走向文明27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印记:从太昊陵到邙山大禹像29

伏羲太昊陵:八卦的奥秘29

畜牧业的开创34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过渡36

神农山:从渔猎走向农耕37

农耕文明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39

一日而遇七十毒40

黄帝陵:大发明时代42

天圆地方与天人合一47

炎黄广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49

邙山大禹像:堵与疏的辩证法52

中西方洪水故事:不同的世界观54

第四课 周的“变易”:从羑里城到周公庙57

文王拘而演《周易》57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58

推天道以明人事61

独特的思维方法63

《周易》的哲学意义64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66

“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69

“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72

封邦建国与礼乐制度73

第五课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曲阜孔庙79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79

“得其门而入”才能领略的完美思想83

“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观84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与礼86

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道9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93

万世师表96

斯文在兹100

第六课 仁者无敌:邹城孟庙104

儒分为八104

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107

从“仁”到“仁政”——仁者无敌111

守先待后116

第七课 唯物祖师:滕州墨子纪念馆119

成为绝学的墨家思想119

墨家的社会构成120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非攻122

伟大的军事家——防御战争的武器与理论124

唯物祖师,科圣墨翟126

独树一帜的认识论128

精思善辩——中国逻辑学的奠基131

第八课 道法自然:鹿邑老子故里136

“老子天下第一”136

“道”的内涵:世界本原、自然规律和人生准则138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144

对立统一的辩证法147

无为而治149

根在道家153

第九课 逍遥天地:蒙城庄子祠堂156

法—天—贵—真156

用与不用、材与不材162

濠梁观鱼的内涵与价值164

齐物我、齐是非166

逍遥游的内涵169

心斋与坐忘170

庄生晓梦迷蝴蝶172

第十课 诸子百家之集大成:兰陵荀子文化园175

兰陵多学175

虚壹而静与明分在悟176

明分使群——隆礼的根据181

礼与法的关系184

先圣—亚圣—后圣187

最为老师:大哉国魂189

特立性恶:化性起伪190

第十一课 消湮的圣殿:稷下学宫196

消湮的圣殿196

稷下学宫产生的条件197

“稷下学宫文化广场”201

“稷下学宫纪念馆”204

稷下学宫与雅典学院209

第十二课 法家的成功与失败:秦兵马俑213

强大军团产生的原因——变法213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的理论基础216

法家的目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19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221

“不法古,不循今”的社会历史观222

朴素的辩证法:矛盾之说224

“前识”与“参验”的认识论225

“道理相应”的自然发展规律观226

焚书坑儒228

第十三课 独尊儒术:西安董仲舒墓232

汉初:黄老之术232

汉武帝与董仲舒:天人三策235

理论基础:天人感应236

天地常理:大一统238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39

人性论:性三品说242

维护社会秩序的“三纲五常”245

第十四课 魏晋玄学:河南云台山248

得意忘言248

越名教而任自然252

竹林七贤:谈玄论道257

名教与自然合一262

第十五课 佛教的传入:从白马寺到南华寺265

永平求法:洛阳白马寺265

佛教产生的缘由267

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272

修行的那些方法278

禅宗东传283

慧能悟道286

南宗不二法门291

第十六课 功不在禹下:潮州韩文公祠297

台阶的玄机:《谏迎佛骨表》297

《师说》中的道统300

性情三品说302

功不在禹下305

吾潮导师308

第十七课 广大而精微的程朱理学:武夷精舍311

道南理窟:吾道南矣311

“理”的内涵:理气论313

天心明月:理一分殊315

理学渊源316

学达性天:格物致知319

性即理320

静中气象322

存天理,灭人欲323

人性二元论326

第十八课 真理愈辩愈明:从鹅湖书院到岳麓书院329

鹅湖辩论:理学与心学的较量329

“心即理”与“性即理”332

发明本心与读书穷理333

学术之争,各取所长338

岳麓书院:朱张会讲340

“中和”两悟342

涵养、省察相兼并进343

第十九课 儒家的最后高峰:龙场悟道347

贬谪龙场347

格竹子350

心外无理352

心外无物353

本心与良知356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358

王门四句教360

真三不朽363

第二十课 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从虎门炮台到北大红楼366

《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366

万木草堂:维新变法371

严复故居;“天演”哲学375

中山陵:知难行易380

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383

后记389

为中学师生开设的中国哲学公益讲座3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