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企业资本运营操作指南 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企业资本运营操作指南 上
  • 罗锐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ISBN:7801470125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758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8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企业资本运营操作指南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资本经营基础3

第一章 资本经营一般3

第一节 资本经营的内涵3

一、资本经营概念的由来3

二、资本经营内涵的界定5

生产经营的特点5

资本经营的特点5

第二节 资本经营的发展6

一、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联系6

二、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分层运行7

三、资本经营的进一步发展9

第三节 资本经营的实质10

一、资本经营与企业管理10

二、资本经营原则的运用11

第四节 资本经营的意义12

一、资本经营的现实意义12

二、资本经营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12

产权证券化的作用13

资本经营机制的作用13

三、资本经营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1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施资本经营的基础13

资本经营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作用14

资本经营对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15

第二章 资本经营的条件16

第一节 资本经营的宏观环境16

一、市场经济是企业资本经营的体制环境16

二、市场体系是企业资本经营的市场环境18

企业从事商品生产需要市场18

企业实现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需要市场19

企业资产存量的流动和产权的交易需要市场19

企业资本经营需要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19

三、产权明晰化是企业资本经营的产权基础20

四、资产的价值化是企业资本经营的价值基础21

资本的商品化要求企业资产的价值化21

资产价值化是资产货币化的前提21

资本证券化要求资产价值比21

资产价值化是资本社会化的基础21

第二节 建立和健全资本经营机制22

一、企业必须具有资本经营的自主决策权22

二、企业必须具有追求资本增值和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内在动力22

三、企业必须按资本增值最大化原则实行资本经营型管理24

四、企业必须具有内在的风险规避制度26

第三节 建立与资本经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26

一、企业的组织形式27

个人业主制企业27

合伙制企业27

公司制企业27

二、公司制企业与资本经营28

公司制企业的财产是整体的、统一的28

公司制企业可以实现出资者和经营者的分离28

公司制企业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28

公司制企业具有筹融资方面的优势29

第四节 资本经营与经营者激励机制29

一、建立与资本经营相适应的经营者激励机制29

二、关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模式的思考31

第五节 企业资本经营与可供运作的资本33

一、自有资本的筹集33

二、借入资本的筹集34

三、企业应对可供运作的资本进行价值评估35

第三章 中国企业资本经营展望36

第一节 中国企业资本经营的基本条件36

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36

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37

三、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蓬勃发展39

四、资产评估行业方兴未艾40

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40

资产评估行业的基本格局40

第二节 企业资本经营在中国已初见成效42

一、企业资本经营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42

二、企业资本经营在中国的成效43

第三节 中国企业资本经营的若干问题45

一、企业兼并属于市场行为而并非政府行为45

二、国有企业产权安排应重塑人格化的所有权主体46

三、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和重组不是国有资产流失47

国有资产有多种形态47

国有企业产权不流动和不交易必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47

国有资产只有在产权不断流动和重组中才能保值、增值47

四、产权交易的价格不一定等同于资产评估的价值48

五、产权交易中的人员安置应多一点灵活性48

第四节 中国企业资本经营展望49

一、西方企业兼并与收购的历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49

二、“九五”期间将是我国企业开展资本经营的重要时机50

企业资本经营是调整企业结构的客观需要50

企业资本经营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客观需要51

企业资本经营是盘活企业存量资产的客观需要52

企业资本经营是搞活国有企业的客观需要52

三、中国企业资本经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52

附录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摘录)54

第二篇 现代企业制度59

第一章 现代企业制度基础59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59

一、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健全企业法人制度59

二、借鉴公司体制,建立新的国有企业财产组织制度61

三、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建立新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63

股东会64

董事会64

总经理64

监事会65

四、按照国际惯例,建立新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66

五、深化企业内部各项制度改革,建立新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67

六、实行政企分开,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67

七、实行破产制度,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68

八、改善职工民主管理68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69

一、竞争的原则69

二、市场的原则69

三、效益的原则69

四、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69

五、资产评估的原则70

六、科学管理的原则70

第三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70

一、国家参与方式70

二、党团组织的地位71

三、国家宏观调控问题71

四、职工的地位问题71

五、政府职能的转变问题71

六、分配原则的兑现问题72

第四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对策72

一、关于理顺产权关系问题72

运用资产委托管理办法,处理好中央政府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问题72

运用“三个分开”的办法,解决好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73

坚持贯彻《决定》与《公司法》,不折不扣地落实企业全部法人财产权73

二、关于改革现有干部人事制度问题75

三、关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问题76

四、关于解决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的问题78

第五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同思路80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80

二、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81

宽派观点81

窄派观点82

股份合作制是否是现代企业制度82

承包制是否是现代企业制度83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83

四、关于法人财产支配权、法人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84

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支配权84

关于法人所有权85

关于法人财产权85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86

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87

第二章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纲要89

第一节 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及其管理制度89

一、企业组织形式的划分及其对管理的影响89

二、现代企业的含义90

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90

第二节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特征91

一、现代经营观念的确立91

经营的含义91

经营观念的内容92

二、面向消费者92

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结合92

四、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结合93

五、经营战略与管理方法的结合94

第三节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95

一、销售管理制度95

二、生产管理制度96

生产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96

生产管理制度的内容97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97

四、科技开发管理制度98

五、财务管理制度98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98

根据财务管理职能,企业应该配备的财务管理人员99

第四节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环境保证99

一、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99

二、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99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100

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节体系的建立100

政府的作用100

政府作用要达到的目的100

政府调节的原则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00

第三章 现代企业家101

第一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现代企业家101

一、市场经济呼唤中国企业家101

二、企业家的本质特征101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现代企业家104

大力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105

大力推进企业组织制度的改革105

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106

第二节 现代企业家的基本素质106

一、政治家的政治敏锐107

二、经济学家的经济意识108

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108

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109

五、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109

六、强烈的公关意识和卓越的公关能力109

七、管理者要成为资本运营家110

第三节 加速培养中国式的现代企业家111

一、提高对培养企业家的紧迫性的认识111

二、建立促使企业家产生与成长的机制111

塑造企业的主体机制111

改变企业家的产生机制112

强化企业家的激励机制112

三、加速企业家队伍的职业化进程112

四、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113

完善法律环境113

稳定政策环境113

规范行政环境114

引导舆论环境114

培育文化环境114

五、需要转变的几种观念114

厂长经理不等于企业家114

企业家不是政府官员115

不只有大企业才需要企业家115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17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145

第三篇 国有资产管理157

第一章 国有资产管理基础157

第一节 国有资产的概念和分类157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157

二、国有资产的分类158

按国有资产的形态分类158

按国有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159

按资产所在的地域分类159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的特征和内容160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160

国有资产管理是保证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重要措施160

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重要保证160

国有资产管理是“两权”分离的客观要求160

国有资产管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161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特征161

产权性161

服务性161

间接性161

综合性161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162

清产核资162

国有资产评估的管理162

国有资产产权管理162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162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162

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16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163

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163

涉外国有资产的管理163

国有资产处置的管理163

第三节 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和目标163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163

维护国家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63

严格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164

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164

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国有资产运行机制164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165

产权代表人格化165

产权市场经营化165

资源配置合理化165

资产运营高效化165

投资收益一体化165

资产管理法制化166

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和方式166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166

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166

保障产权完整与适当分权的原则166

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的原则167

经济效益原则167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方式168

在资产形式过程中,实行政府专职管理机构与中介机构并行管理的方式168

在资产形成过程中,主要采取企业责任制管理方式169

在产权投资活动中,主要实行股份制管理方式169

第二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70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170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170

二、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分工172

三、国家与企业的职能分工173

第二节 政府的管理职能175

一、政府管理的弊病所在175

二、政府管理的方式选择176

第三节 中介机构的运作职能177

一、中介机构的必要性177

二、中介机构的职能178

三、建立中介机构的模式179

全资式179

参股式179

基金式179

银行式180

第四节 企业的经营职能180

一、企业的目标180

二、国有企业的经营181

第五节 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182

一、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客观性182

市场经济183

政企分开183

企业行为183

制度安排184

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设计184

规模经济184

外部性内在化185

降低风险185

三、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运作186

自主性运作186

受命性运作187

第三章 清产核资188

第一节 清产核资基础188

一、清产核资的意义188

有利摸清国情国力,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188

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物质基础188

有利于解决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发展189

二、清产核资的范围和任务189

清产核资的范围189

任务和目标190

三、清产核资的指导思想190

清产核资一定要贯彻改革精神190

清产核资一定要贯彻求实精神190

清产核资一定要树立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191

正确处理好统一性和独创性的关系191

第二节 资产清查191

一、资产清查的对象、原则和程序191

资产清查的对象191

资产清查的原则191

资产清查的程序192

二、固定资产的清查193

由财务部门核对固定资产帐册和卡片193

由财务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相互核对各类固定资产卡片193

三、流动资产的清查194

货币资金的清查194

短期投资的清查194

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清查194

存货的清查194

四、其他各项资产的清查194

长期投资的清查194

无形资产的清查195

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清查195

五、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清查195

负债的清查195

第三节 资产价值重估197

一、资产价值重估的概念和范围197

资产价值重估的概念197

资产价值重估的范围198

二、资产价值重估的原则和方法199

资产价值重估的原则199

资产价值重估的方法200

三、重估后固定资产净值、折旧的调整和帐务处理202

固定资产净值的调整202

折旧计提的有关规定202

重估后的帐务处理202

四、资产价值重估结果的分析203

总量分析203

结构分析203

折旧计提的分析203

成本、效益的分析203

第四节 资金核实204

一、资金核实的内容和政策原则204

资金核实的基本内容204

资金核实的政策原则204

二、资金核实的组织实施205

三、国有资本金的核定206

资本金的概念206

资本金的核定方法206

第五节 清产核资报表207

一、清产核资报表的特点207

从报表编制的目的看,既要满足当前清产核资的需要,又要与有关改革措施相衔接208

从报表包含的内容看,既有常规性经济指标,又有特殊性经济指标,反映的内容具有广泛性208

从报表采用的表格形式看,既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又要充分考虑企业、单位的可操作性208

二、清产核资报表的构成208

清产核资基础表209

清产核资汇总表209

清产核资分析表209

三、清产核资报表的编制、报送和汇总209

报表编制的要求209

清产核资报表的报送210

清产核资报表的汇总210

四、清产核资报表的分析210

资产存量规模分析211

资产结构配置分析211

资产管理使用分析211

资产经营效益分析211

第四章 国有资产评估213

第一节 资产评估的原则213

一、未来收益原则213

二、市场原则214

三、贡献原则214

四、替代原则214

五、时效原则215

第二节 资产评估的特点与范围215

一、资产评估的特点215

职业性215

独立性217

辩护性218

二、资产评估的范围219

三、资产评估的种类220

按资产控制主体的变化分类220

按资产评估方法与对象分类221

第三节 资产评估机构221

一、资产评估机构的设置221

二、资产评估机构的基本职责222

资产评估机构的基本权利222

资产评估机构的基本义务223

三、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与管理224

制订有效的评估准则,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行为224

以法律形式明确资产评估机构的职责,强化资产评估机构的行业化管理224

加强资产评估人员的培训建立资产评估师资格的考试制度225

第四节 资产评估的程序225

一、申请立项225

二、资产清查226

三、评定估算226

四、验证确认226

第五节 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226

一、重置成本法227

重置成本法概念、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227

重置成本法运用中几个基本因素的确定228

重置成本法在资产评估中的运用231

对重置成本的评价233

二、收益现值法233

收益现值法的概念、前提条件及适用范围233

决定收益现值的基本因素234

收益现值额的确定236

收益现值法在资产评估中的运用237

对收益现值法的评价238

三、现行市价法238

现行市价法的概念、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238

现行市价的确定239

现行市价法在资产评估中的运用240

对现行市价法的评价241

四、清算价格法241

清算价格法的概念、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241

决定清算阶格的主要因素241

清算价格法的操作程序242

第五章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与产权纠纷243

第一节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与产权纠纷243

一、国有资产产权界定243

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243

国有资产所有权相关的其他产权的界定243

二、产权纠纷245

第二节 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245

一、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的概念和意义245

产权界定是深化经济体制所必需的246

产权界定是维护国家利益所必需246

产权界定是调动资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所必需的246

产权界定是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所必需的247

二、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的依据247

理论依据247

法律依据247

政策依据248

事实依据248

三、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应遵循的原则248

国家所有、分级分工管理原则248

谁投资谁拥有产权原则248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249

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原则249

先易后难、逐步铺开原则249

四、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249

所有权界定的范围250

所有权界定的政策界限250

五、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255

集体企业中是否有国有资产255

界定集体企业的国有资产的原因255

集体企业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的原则256

集体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的有关规定256

集体企业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几个问题的探讨257

六、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258

七、股份制、联营企业中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259

八、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的产权界定259

第三节 产权界定的方法及组织实施260

一、产权界定的方法260

关于国有原始投资的查定261

关于国家原始投资增值的查定261

关于国家优惠政策形成的资产的查定261

二、产权界定的组织实施262

第四节 产权纠纷处理办法262

一、产权纠纷的一般清理263

二、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的处理264

第五节 产权登记264

一、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意义264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性质265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作用265

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和组织实施266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266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组织实施268

三、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一般程序269

申请受理269

填报审查270

审核认定271

核发证书272

四、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的种类273

产权登记表与资金信用证明273

年度检查表274

开办登记表283

变动登记表287

注销登记表291

五、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与工商注册登记的衔接295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与工商注册登记的关系295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与工商注册登记在实际工作中的配合297

第六章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298

第一节 国有资产投资的内容及其作用298

一、国有资产投资的含义298

二、国有资产投资的内容298

三、国有资产投资的作用298

第二节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299

一、政府初始投资主体299

二、法人投资主体300

第三节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的任务和原则301

一、国有资产投资管理的任务301

投资资金的筹集301

确定国有资产投资的规模和方向301

对其投入产出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302

对投资回报的管理303

二、国有资产投资管理的原则303

计划调控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原则303

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303

保护国家所有权的原则303

第四节 国有资产投资资金的管理307

一、财政预算投资资金管理307

二、银行对国有资产投资贷款的管理310

银行基本建设贷款的组织310

银行技术改造贷款管理311

三、自筹投资资金管理312

四、借用外资的管理312

第五节 国有资产投资实施管理314

一、投资计划的编制314

二、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形式314

工程指挥部或筹建处314

企业兼管315

工程承包公司315

三、投资包干316

投资包干的内容317

“五保”317

包干单位的权利317

四、基本建设工程招标投标318

编制招标文件318

确定标底318

进行招标投标318

签订工程承包合同319

第六节 国有资产投资效果的考核320

一、宏观投资效果指标320

生产性投资效果系数321

生产性投资税利率321

建设周期321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321

未完工程占用率322

生产能力建成率322

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322

建设项目投产率322

产值流动资金率322

流动资金利税率322

二、微观投资效果指标323

建设工期323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年限323

单位生产能力投资323

新增固定资产产值率324

建设项目投资利税率324

流动资金周转率324

第七节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体制及其改革324

一、对我国传统国有资产投资管理体制的分析324

二、国有资产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326

三、构造国有资产投资产权管理新体制的基本思路329

法人投资主体实行资本金经营330

国家所有者对法人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要有严格的考核和约束330

投资收益一分为二,分别用于初始投资者和法人投资者的资本投入331

培育和发展经营国有资产投资的中介机构331

善于运用股份筹资手段,筹集建设资金,改善投资构成332

第七章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334

第一节 国有资产收益基础334

一、国有资产收益的概念334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334

国有资产收益334

二、国有资产收益的性质334

三、国有资产收益的地位335

国有资产收益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保证335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335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增值的主要途径335

第二节 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335

一、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原则336

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336

正确处理投资各方利益关系,维护所有者的权益336

正确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337

二、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制度337

企业基金制度337

利润留成制度338

利改税制度338

税利分流制度339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39

三、不同经营方式的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340

承包经营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340

租赁经营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341

股份制企业国有资产收益分配341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国有资产收益分配342

境外国有资产收益分配342

经营性、半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342

第三节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343

一、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缴343

国有资产收益的实现形式343

国有资产收益监缴的方式343

二、国有资产收益使用的管理343

预算管理原则344

服从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原则344

第四节 国有企业留存收益的管理344

一、国有企业留存收益的意义344

国有企业留存收益是优化国有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344

国有企业留存收益为国家和企业两级利益分配提供了财力保障344

二、国有企业留存收益管理的原则344

企业留利总规模合理原则345

实行计划管理、先收后支、节约使用的原则345

提高使用效益原则345

实行集中管理和分工负责的原则345

三、国有企业留存收益使用的管理345

盈余公积金使用的管理345

公益金使用的管理346

未分配利润使用的管理346

第八章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347

第一节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基础347

一、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内涵347

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分类348

按照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分类348

按经营性国有资产所处的生产经营活动领域分类348

按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否直接由国家投资形成分类348

按照经营性国有资产所处的地域不同分类349

三、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特点349

以资产的国家所有为基础349

管理目标的保值和增殖350

管理范围的全面性351

企业资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351

管理本质的民主性352

四、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352

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物质基础的必要措施352

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营运效益353

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353

第二节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354

一、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和国有资产产权管理职能适当分离354

二、国家行政管理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切实分开357

三、国有资产管理逐步从以实物形态为主转向以价值形态为主358

四、切实落实企业经营权361

国有企业组织系统创新需适应现代市场的经济的产权实现特征362

国有企业组织系统的创新要与政府机构改革同步363

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负担应该得到补偿363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运行必须以提高效率和取得盈利为目标363

第三节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365

一、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365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专门性法律、法规365

相关性法律法规365

实施细则性的具体条例和规章制度366

二、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366

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界定366

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366

建立国有资产统计与核算体系和报告制度366

国有资产评估制度367

三、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存量的管理367

企业资产经营形式的选择与确定367

正确发挥对资产经营过程必要的所有权的约束作用368

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存量保值和管理369

经营性国有资产存量流动的管理369

资产经营业绩的考核371

四、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及其分配的管理371

国有资产收益的确认371

确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原则373

企业留利的管理374

第九章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376

第一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基础376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概念376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特征376

投入领域的非生产性376

使用目的的服务性与非增值性376

资金来源的非直接性376

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作用377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物质保证377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条件377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保证377

四、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分类377

固定资产377

流动资产378

无形资产378

五、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的要求378

合理使用378

有效使用378

节约使用378

第二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和原则378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378

建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责任制379

严格管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创收活动379

建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379

建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清查与考核制度379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380

保证需要,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原则380

以实物管理为主的原则380

使用效率最大化原则380

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381

第三节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381

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381

宏观管理机构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381

委托管理部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382

二、使用单位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内容382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管理382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382

资产处置的管理383

三、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制度384

第十章 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385

第一节 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基础385

一、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概念385

自然资源385

资源性资产385

资源性国有资产385

二、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特征386

有形性386

有限性386

国家的垄断性386

三、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分类386

按资源可否耗竭划分386

按资源是否再生划分387

按资源投入使用的方式划分387

四、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387

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387

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387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387

有利于保护整个社会的生态平衡与生存环境388

第二节 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388

一、国有土地的管理388

国有土地的概念388

国有土地的特征388

国有土地的管理389

二、森林资源的管理389

森林资源的概念389

森林资源的特征389

森林资源的管理389

三、矿产资源的管理390

矿产资源的概念390

矿产资源的特征390

矿产资源的管理390

四、水资源的管理390

水资源的概念390

水资源的特征391

水资源的管理391

五、其他资源的管理391

第三节 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392

一、重要资源属国家所有的原则392

二、统一规划、有步骤开发的原则392

三、综合利用、多目标开发的原则392

四、开源节流、提高效益的原则393

五、保护生态平衡与环境的原则393

第十一章 境外国有资产管理394

第一节 境外国有资产的形成394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形式394

直接投资394

证券投资395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396

对外信贷投资397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目的和作用397

第二节 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规定398

一、对境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分工398

二、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399

三、境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注册和产权登记管理399

四、境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402

第三节 强化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的设想404

一、选择合理的投资形式405

二、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405

三、完善境外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经济手段406

四、加强立法,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406

五、有法必依,增强执法的严肃性406

六、要构建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406

实行“统一政策,分级管理”407

实行政企分开,处理好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关系407

按照投资的不同来源,分为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407

设立境外企业管理局,统一管理境外企业408

第十二章 国有资产产权处置411

第一节 国有资产产权处置基础411

一、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概念及意义411

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概念411

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意义411

二、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管理的范围412

第二节 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原则和程序413

一、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原则413

坚持国家产业政策,促使资产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原则413

坚持技术进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发展的原则413

坚持按质论价、有偿转让的原则414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414

二、国有资产产权处置的一般程序414

申请立项414

资产评估414

执行处置414

第三节 国有资产产权处置方式414

一、企业兼并415

企业兼并的概念415

企业兼并的特征415

企业兼并的类型415

企业兼并程序415

企业兼并的形式416

二、产权拍卖416

产权拍卖的概念416

产权拍卖对象范围416

产权拍卖的形式417

产权拍卖的原则417

三、融资租赁417

融资租赁的概念417

融资租赁的特征418

融资租赁的程序418

第四节 国有资产处置收益及报损核销的管理418

一、国有资产处置收益的管理418

国有资产处置收益的概念及内容418

国有资产处置收益的管理419

二、国有资产报损与核销的管理419

国有资产报损与核销的概念419

国有资产报损与核销的范围419

国有资产报损与核销的程序420

第五节 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420

一、产权交易市场的概念420

二、产权交易市场的职能420

三、产权交易市场的作用421

四、产权交易市场应具备的条件421

五、进入产权交易市场的企业应具备的条件422

六、产权交易的业务范围及类型422

产权交易的业务范围422

产权交易市场的类型422

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产权交易市场的管理423

事前监督和管理423

事后监督和管理423

第六节 深圳市产权交易所的运作423

一、交易的对象423

二、交易的主体424

三、交易的方式425

委托交易425

协议交易425

竞价交易426

委托拍卖426

交易的区域427

五、产权交易所的功能428

交易的功能428

监督的功能428

服务的功能429

第十三章 国有资产统计报告431

第一节 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概述431

一、国有资产统计报告的地位和作用431

国有资产统计报告的作用431

国有资产统计报告的地位431

二、国有资产报告的编制原则及要求432

三、国有资产报告的内容和种类432

四、国有资产报告的分析433

第二节 主要国有资产报表简介434

附录一 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清产核资政策的通知453

附录二 一九九五年清产核资办法456

附录三 一九九五年清产核资工作方案465

附录四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470

附录五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473

附录六 关于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工作的若干规范意见477

附录七 企业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的暂行规定482

附录八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485

附录九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试行办法491

附录十 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办法494

附录十一 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496

第四篇 股份制改组505

第一章 公司的组织形式505

第一节 从债务角度考察公司组织形式505

一、无限责任公司505

无限公司的优点505

无限公司的缺点505

无限公司的选择506

二、有限责任公司506

有限公司的优点506

有限公司的缺点506

有限公司的选择506

三、股份有限公司507

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507

股份有限公司的缺点507

股份有限公司的选择508

四、两合公司509

两合公司的优点509

两合公司的缺点509

两合公司的选择510

五、股份两合公司510

第二节 从经营业务考察公司组织形式510

一、工业公司510

二、商业公司511

三、金融公司511

四、工商公司511

五、工贸公司512

六、农工商联合公司512

七、技术开发公司512

八、信托公司513

九、投资公司513

十、咨询公司513

十一、运输公司514

十二、建筑公司514

第三节 从经营规模考察公司组织形式514

一、地区性公司514

二、跨地区性公司515

三、全国性公司515

四、跨国公司515

第四节 从技术经济联系考察公司组织形式516

一、专业公司516

二、联合公司516

三、综合性公司517

第五节 从其它角度考察公司组织形式517

一、从产权关系看公司组织形式517

二、从信用基础看公司的组织形式517

三、从公司对公司的控制与依附关系看公司的组织形式518

四、从公司的管辖系统看公司组织形式518

五、从公司资本构成看公司组织形式518

第二章 公司组织管理520

第一节 公司组织结构的内容520

一、公司组织结构的概念及其作用520

二、部门化521

职能521

产品522

顾客522

地区522

过程522

序列523

三、管理的跨度523

四、委员会525

委员会的优点525

委员会的缺点526

正确发挥委员会的作用527

第二节 公司组织结构的形式528

一、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528

直线制结构的优点529

直线制结构的缺点529

二、直线——参谋组织结构形式529

三、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530

四、模拟分散化组织结构形式531

五、矩阵组织结构形式531

第三节 公司组织结构的设计532

一、一般的设计原则532

指挥系统532

命令统一532

责、权、利相统一532

精干、高效533

二、动态的设计准则533

知识与职权的结合533

适应性与创新性534

三、授权534

四、影响公司组织结构的因素536

环境536

公司的规模536

技术特性537

工作任务537

第四节 公司组织机构的内容和原则537

一、公司组织机构的内容537

二、公司组织机构的原则537

第五节 公司的决策机构537

一、股东大会537

股东537

股东大会及种类538

股东大会的召集539

股东大会的通知539

股东大会的法定人数539

股东会议的主席539

股东大会记录539

表决信托539

股东的控制权——股东大会的几种表决方式540

股东大会决议541

二、董事会541

三、董事541

董事的资格541

董事的选任542

董事的任期542

董事的更换542

董事的空额542

董事的责任542

董事在某类情况下的责任543

四、董事会会议544

董事会的筹组会议544

董事会议的分类544

董事会议的通知544

董事会议的法定人数544

董事会议上的表决544

董事会议的形式544

董事会议的记录545

五、董事会的职权545

股东大会545

执行机构545

董事会545

财务活动545

公司目标和公司政策545

监督控制545

对外关系546

六、董事会的内部结构546

董事会的人数546

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546

董事长546

董事会的内部工作机构546

第六节 公司的执行机构547

一、公司执行机构的含义547

二、公司职员547

公司职员的含义547

公司职员的任免547

公司职员的任期548

公司职员的职权种类548

公司的经理548

公司秘书549

公司的司库550

审计员550

三、公司执行机构的职权551

董事会551

计划551

组织551

人事552

技术552

协调552

对外关系552

四、公司执行机构和决策机构的关系552

第七节 公司的监督机构553

一、监督机构的设立553

二、监督机构的职权553

第三章 股份制企业组建554

第一节 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554

一、股份制触动了传统体制深层问题555

股份制清楚地界定了产权556

股份制促进国有资产增值、维护了公有产权利益556

股份制使企业真正做到政企分开556

股份制明确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557

股份制促使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558

股份制促进了经济系统内资源的最优配置559

股份制促进了社会进步559

二、股份制真正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560

股份制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真正拥有了自主权560

股份制保证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事自主权560

股份制保证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面向市场560

股份制促进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进步561

股份制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主人561

三、国有大中型股份制企业的组建562

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结构563

五、股份制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适用范围564

第二节 设立564

一、发起人564

发起人的人数和资格564

发起人的法律地位564

发起人的权利、义务、责任565

发起人合伙565

二、设立的方式565

三、设立的程序566

四、发起设立的程序566

订立章程:发起人订立章程566

确定股东:发起人认领股份567

确定出资:发起人缴纳股款567

设置机关:发起人选任董事、监事567

设立登记:董事、监事申请设立登记567

五、募集设立的程序567

订立章程:发起人订立章程567

确定股东567

确定出资568

设置机关569

设立登记:董事、监事申请设立登记569

第三节 修改章程570

一、修改章程的原因570

二、修改章程的程序570

董事会提议570

股东会通过570

董事、监事申请修改章程登记571

第四节 变更组织571

一、变更组织的目的571

二、变更组织的程序571

股份公司变更为有限公司的程序571

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的程序572

第五节 合并572

一、合并的目的572

合并中积极者的目的572

合并中消极者的目的572

二、合并的方式572

三、合并的程序573

新设合并的程序573

吸收合并的程序573

第六节 解散574

一、解散的事由574

自愿解散的事由574

强制解散的事由574

二、解散的方式575

三、解散的程序575

自愿解散的程序575

强制解散的程序575

第七节 清算575

一、清算的作用575

二、清算的方式575

三、清算的机关576

普通清算的机关576

特别清算的机关576

四、清算的程序577

普通清算的程序577

特别清算的程序577

第七节 重整578

一、重整的意义578

二、重整的机关578

重整人578

关系人会议578

重整监督人578

三、重整的程序579

制定重整计划579

重整人执行重整计划579

重整人召集重整后的股东会,股东会选任重整后的董事、监事579

董事、监事申请登记或变更登记并报请裁定579

第四章 企业股份制改组的条件与程序580

第一节 企业股份制改组的目的580

一、股份制改组概述580

二、股份制改组的目的582

筹集资金582

转换经营机制583

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583

协调利益关系584

三、股份制改组中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585

第二节 企业股份制改组的条件587

一、公司法规定的条件587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的条件587

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条件587

二、国家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588

三、国家政策规定的条件588

暂不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域588

国家必须控股的领域589

四、《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条件589

第三节 企业股份制改组的程序590

一、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一般程序591

二、改组为境内上市公司的一般程序592

三、改组为境外上市公司的一般程序592

第五章 股份有限公司运行规则593

第一节 权利能力593

一、权利能力的限制593

性质上的限制593

法律上的限制593

目的上的限制593

二、权利能力的基本内容593

第二节 股份594

一、股份的含义594

二、股份的性质594

股份一律平等594

股份可以自由转让595

股份表现为有价证券595

三、股份的种类595

依据盈余分配请求权及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的不同分类595

劣后股596

依据表决权的有无分类596

依据是否预先规定公司可以将其收回分类596

依据是否预先规定股东可以将其转换为其他种类股份分类596

依据股票是否记载股东姓名分类596

依据股票是否记载一定的金额分类597

四、股份的发行597

股份发行的含义597

发行新股的种类597

发行新股的方式598

发行新股的禁止598

发行新股的程序598

公开发行的程序600

五、股份的适法取得、销除601

适法取得601

销除602

六、股份的转让、设质、丧失602

转让602

设质603

丧失603

七、股票603

八、股东名簿604

第三节 股本604

一、股本的含义604

二、对股本的法律规定605

最低股本额605

股本三原则605

第四节 股东606

一、股东的含义606

二、股东资格的取得和丧失606

股东资格的取得606

股东资格的丧失606

三、股东的权利义务607

依据权利行使的目的分类607

依据权利行使的方式分类607

依据权利是否可以被剥夺或限制分类608

四、股东平等原则608

第六章 有限责任公司运行规则609

第一节 有限责任公司基础609

一、有限责任公司的含义609

有限责任公司是公司的一种609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数额有限609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就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609

二、股本609

股本确定原则609

股本维持原则609

股本不变原则609

三、股东610

股东资格的取得与丧失610

股东权610

股单610

股东名簿611

出资转让611

出资设质611

第二节 有限责任公司的人格事宜612

一、设立612

设立方式612

设立程序612

申请人612

申请期限612

申请程序612

二、修改章程613

第三节 有限责任公司的机关613

一、意思机关613

须全体股东同意事项613

须法定多数股东同意事项614

二、业务执行机关614

概念、人数与任期614

资格614

选任与退任614

报酬615

权限615

义务615

三、监督机关616

第七章 股份制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管理617

第一节 会计617

一、会计表册617

会计表册的概念617

会计表册的编造617

会计表册的查核617

会计表册的承认618

会计表册的分发618

会计表册的公告618

会计表册的备置618

二、公积618

公积的概念618

公积的作用618

公积的种类618

公积的提列619

资本公积的提列619

公积的用途619

任意盈余公积的用途620

三、盈余分派620

盈余分派的概念620

盈余分派的条件620

盈余分派的标准620

盈余分派的方式620

盈余分派的时间621

四、分派建设股息621

分派建设股息的概念621

分派建设股息的原因621

分派建设股息的条件621

分派建设股息的标准621

分派建设股息的会计处理621

第二节 公司债管理621

一、公司债的含义621

二、公司债的性质622

作为普通债务的性质622

作为特殊债务的性质622

三、公司债的种类622

依据是否预先规定公司债债权人可以将其转换为股份分类622

依据公司债的发行是否设定物上的担保分类622

依据公司债券是否记载其债权人姓名分类623

四、公司债的募集623

发行总额的限制623

发行的禁止623

公司债募集的方式623

募集的程序624

董事会备置应募书并公开募集624

应募人应募公司债625

董事会送交应募人清册625

应募人缴纳债款625

董事、监事申请公司债募集的变更登记625

发行公司债券625

五、公司债的付息、偿还、消灭625

利息额626

付息的方法626

消灭的原因626

消灭的登记626

六、公司债的转让、设质、丧失626

转让自由原则626

转让的方法626

自由设质原则627

设质的方法627

丧失627

七、公司债券627

公司债券是有价证券627

公司债券是证权证券627

公司债券是要式证券627

公司债券的种类627

公司债券的记载事项628

公司债券存根簿628

八、公司债债权人会议628

公司债债权人会议的概念628

公司债债权人会议的召集629

公司债债权人会议的召开629

公司债债权人会议的决议629

决议的方法629

决议的认可、公告、效力630

决议的执行630

九、公司债债权人的受托人630

公司债债权人的受托人的概念630

公司债债权人的受托人的资格630

公司债债权人的受托人的权限630

第八章 股份制改组案例精选631

第一节 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631

一、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631

二、选择股份制作为国营企业改造基本模式的依据631

三、股份制改造的要点631

四、股份制改造的主要程序633

五、股份制改造、发行及上市策划的主要内容633

附一 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修订稿)635

附二 集团财务摘要642

附三 董事报告643

附四 业务报告644

附五 董事会报告书646

附六 审计报告书647

附七 公司资料656

附八 第四届股东会通告658

第二节 深圳发展银行659

附一 深圳发展银行董事会1990年工作报告(在1991年股东年会上)662

附二 一九九○年财务报告665

附三 深圳发展银行1991年工作计划667

附四 深圳发展银行章程669

附五 深圳发展银行招股说明书676

附六 深圳发展银行外汇优先股票发行办法680

第三节 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682

一、飞乐公司组建与资本结构682

二、试点内容和做法上的特点682

三、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684

第四节 北京天龙股份有限公司685

一、公司概况685

二、组织结构与分配形式686

三、股份制改革为企业注入生机和活力687

第五节 上海石化总厂688

一、做好资产“剥离”工作,明确公司化改造范围688

二、调整会计帐目,转换会计报表,实现会计转轨689

三、聘请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工作690

四、反复筛选外资股主承销商691

五、聘请有从事证券业资格的法律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691

六、合理安排,做好上市机构的现场协调692

七、各方配合,编制招股说明书692

附录一 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694

附录二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698

附录三 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711

附录四 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714

第五篇 企业集团721

第一章 企业联合的必然性721

第一节 企业横向经济联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721

一、横向经济联系与横向经济联合721

二、横向经济联系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形式722

三、横向经济联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724

第二节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726

一、横向经济联合与生产社会化726

二、横向经济联合是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实现形式728

三、横向经济联合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基础731

第二章 企业联合的形式和原则733

第一节 企业联合的基本形式733

一、企业联合的基本形式733

生产科研联合体735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联合形式的演变736

一、资本主义企业联合形式的演变737

股份公司737

垄断联合737

企业联合的国际化738

二、我国建国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联合形式739

三、我国横向经济联合的前景740

第三节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基本原则741

一、自愿组合原则741

二、经济效益原则742

宏观社会效益743

联合体的效益743

参加联合的企业的微观效益743

三、形式多样原则744

四、循序渐进原则744

五、民主管理原则745

第三章 企业集团概述747

第一节 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747

一、企业集团的概念747

二、企业集团的特征747

第二节 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原因748

第三节 企业集团的形成方式754

一、分立式754

二、对外投资式755

三、购买式兼并755

以现金购买资本式兼并755

以现金购买股票式兼并755

以股票购买资本式兼并756

以股票交换股票式兼并756

四、承担债务式兼并757

五、补偿式兼并757

六、等值换股式兼并757

七、贷转投式758

八、租赁、承包式758

第四章 企业集团的组建759

第一节 企业集团的模式选择759

一、国外企业集团的一般模式759

环状持股型集团759

垂直型集团759

高度集权型集团759

集中与放权相结合型的集团760

三星集团型760

二、我国企业集团的一般模式760

按生产技术联系分类760

按其产出分类761

按组织形式分类761

按工艺构成分类761

三、合理选择企业集团的模式762

第二节 组建企业集团的条件763

一、组建企业集团应具备的内部条件763

二、组建与发展企业集团应具备的外部条件764

第三节 组建企业集团的一般程序与过程765

一、组建企业集团的难点与重点765

二、组建企业集团的一般程序和各阶段的任务766

第四节 政府在组建企业集团中的作用767

一、目前政府部门在组建企业集团中的倾向767

高热情767

利益本位767

集中管理768

人事本位768

二、政府在企业集团组建中应发挥的作用768

政策法规制定769

协调769

牵线搭桥769

第五章 企业集团国有产权的分层管理770

第一节 企业集团国有产权管理与非集团性国有企业产权管理的比较770

一、资产经营方式的变革770

二、资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变革770

三、资产经营规模与结构的变革770

四、资产产权关系的变革770

五、资产产权管理主体的变革771

第二节 政府对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管理771

第三节 母公司对成员企业的产权管理773

第四节 企业集团产权管理的信息系统774

一、总量指标的分类775

分析企业集团产权经营规模的指标775

分析企业集团产权经营效益的指标775

二、结构指标的分类775

资本结构指标775

产权经营行业结构指标775

产权经营区域结构指标775

第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