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新儒学论要【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新儒学论要
  • 李翔海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003348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4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68页
  • 主题词:儒家-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新儒学论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1

一、康有为与现代新儒学1

(一)两者的共同之处:认同儒学传统,并力图拓展儒学的包容性1

(二)根本性差异:制度层面与理念层面之别8

二、从“科玄论战”到“良知自我坎陷”11

(一)“科玄论战”的焦点:科学能否完全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12

(二)“科玄论战”的影响:“生命的学问”的贞定与“两个世界”的划分16

(三)“良知自我坎陷”说的提出与两个世界的贯通20

三、第三代新儒家的新动向26

(一)从内圣外王到批判精神与终极关怀27

(二)更为开放与宽和的心量31

四、论后牟宗三时代新儒学的发展走势35

(一)多元文化对话语境中的儒家思想36

(二)从“中体西用”到“中体中用”40

(三)“后新儒学”的提出42

五、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内在逻辑49

(一)现代新儒学的时代课题:道德理性与理智理性的贯通49

(二)现代新儒学中的“尊德性”路向51

(三)现代新儒学中的“道问学”路向54

(四)从两条路向看现代新儒学的时代特色58

(五)从两条路向看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走势60

第二章 论现代新儒学的理论特质66

一、现代新儒学的一般理论特质66

(一)崇儒尊孔、谋求儒学之现代复兴的基本理论立场67

(二)民族文化本位的基本理论立足点72

(三)援西入儒的学理路数83

(四)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92

二、现代新儒学的内在旨归——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104

(一)“即宗教即哲学”:儒学基本特质的现代诠释104

(二)融摄科学精神:现代新儒学重要的时代特征109

(三)道德的形上学:新儒家谋求三者统一的理论雏形113

(四)儒学传统现代新开展所必有的一次历史性转进117

(五)问题与意义121

第三章 现代新儒学的多元开展126

一、梁漱溟文化哲学的再审视126

(一)文化三路向说的提出126

(二)中国文化世界性意义的突显129

(三)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与西方文化的转向131

(四)一元文化观的内在困限134

二、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建构138

(一)逻辑化的玄学139

(二)儒家哲学的理性化重建144

(三)新理学的内在制限147

三、新心学的理论特色与儒学的现代走向151

(一)儒家思想新开展的关键:华化西洋文化152

(二)整合朱陆,阐扬诸子157

(三)意义与不足161

四、“新哲学体系”与新儒家中的“方门一系”165

(一)哲学三慧与新哲学体系165

(二)深入西方哲学之核心而又回归中国哲学的学术道路169

(三)生生而和谐的价值理想与生命本体论172

(四)成中英与刘述先:顺承与转向176

五、“良知自我坎陷”说与儒学之第三期发展182

(一)儒家心学视野中的“良知自我坎陷”说183

(二)儒家理学视野中的“良知自我坎陷”说185

(三)来自于儒家之外的批评189

(四)“良知自我坎陷”说的“多层远近观”192

六、成中英本体诠释学评析194

(一)现代儒学发展中的“岐出转向”之新194

(二)中国哲学传统“内在理性形式”的显发198

(三)在《周易》与“世界哲学”之间202

(四)中国哲学之重合传统及其现代意义206

七、刘述先新儒学思想述评208

(一)“理一分殊”的现代解释208

(二)意义哲学的探索213

(三)在“现代”与“传统”之间220

(四)简短的评析225

第四章 在中西文化之间228

一、从“以西释中”到“以中判西”:牟宗三“中国哲学观”的特质与定位228

(一)“通孔说”与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229

(二)牟宗三“中国哲学观”的理论意义233

(三)牟宗三“中国哲学观”的理论制限237

二、徐复观中西文化观述评243

(一)先秦时代“宗教人文化”的发展进程243

(二)“仁性文化”及其价值意义249

(三)徐复观中西文化观的理论特质254

(四)在“尊德性”的框架中对“认知理性”重要性的突显258

三、本体诠释学与西方哲学262

(一)世界哲学的理论目标与民族哲学的理解起点263

(二)知识理性之本体地位的确立265

(三)从分析哲学到诠释学267

(四)海德格尔:当代哲学诠释学基本精神方向的奠基272

(五)伽德默尔:当代哲学诠释学的创立275

(六)显发本体之整体性:本体诠释学的批评视界279

(七)本体诠释学与利科尔诠释学之比较:本体诠释学批评的理论特色283

四、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290

(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体用范畴与近代以来的思想演变291

(二)“反省的‘中体西用’论”: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论的根本特点295

(三)民族主体性的挺立与“有体有用”的现代追求301

(四)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偏失305

第五章 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312

一、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313

(一)对“自由”的追求314

(二)虚无主义的现身316

(三)“自由”与“虚无”的交织:西方现代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产物319

(四)从“自由”与“虚无”的交织看西方现代文化的成就与问题323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特质325

(一)对现代性的批判326

(二)对西方文化主流传统的解构328

(三)对世俗化的彻底推进331

(四)建设性向度的突显335

三、从后现代视野看现代新儒学的理论特质339

(一)对于“现代性”的接纳340

(二)对于“现代性”的批评342

(三)为“现代性”纠偏345

四、从后现代视野看新儒家对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350

(一)将科学理性精神收摄于道德人文精神的复杂义涵351

(二)从后现代转向看现代新儒家“生命的学问”356

(三)“宏大叙述”中存在的问题361

五、杜维明“启蒙反思”论述评366

(一)重新思考启蒙运动的遗产:当代人类的一项紧迫任务367

(二)启蒙精神的“盲点”370

(三)在对话中超越启蒙心态373

(四)儒家思想在“启蒙反思”中的价值意义375

(五)简短的评析379

第六章 现代新儒学与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382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382

(一)何谓“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383

(二)三大思潮鼎足而立格局的形成与延续388

(三)“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衰落392

(四)“复归”论与“威胁”论的出现396

(五)亚洲价值观的提出401

二、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404

(一)从“心性儒学”到“政治儒学”404

(二)建立“合作主义国家”的仁政基础416

三、现代新儒学家与大陆新儒家异同论略429

(一)儒家思想的多向开展429

(二)谋求儒学的现代复兴:共同的理想目标438

后记4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