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法物权【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民法物权
  • 于海涌,丁南主编(中山大学法学院)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730601973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法物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1

第一章 物权通论1

第一节 物权的内涵1

一、物权的定义1

二、物权的特征2

第二节 物权之客体3

一、物权法上的物3

二、物的分类4

三、不动产物权与动产物权6

二、主物权与从物权6

一、完全物权与定限物权6

第三节 物权之类型体系6

四、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7

五、登记物权与不登记物权7

六、本权与占有7

第四节 物权之效力7

一、排他效力7

二、优先效力8

三、追及效力9

四、物上请求权10

二、发挥物之经济效用11

一、物权之本质属性11

第一节 物权法定原则11

第二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1

三、保证物权变动之安全快捷12

第二节 一物一权原则12

第三节 公示公信原则13

一、公示原则13

二、公信原则15

第四节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16

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基本观点16

二、物权行为理论存在的争议18

三、物权行为理论下的利益状态分析21

四、物权行为理论的发展22

五、物权行为理论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影响23

第三章 物权变动26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涵义26

一、物权之发生26

二、物权之变更26

三、物权之消灭26

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模式27

一、意思主义变动模式27

二、表示主义变动模式(一):“物权合同加公示”变动模式28

三、表示主义变动模式(二):“债权合同加公示”变动模式29

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范畴30

一、物权交易当事人之保护30

三、善意第三人之保护31

二、真正权利人之保护31

第四节 物权变动中保护第三人利益的规则33

一、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较分析34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公示公信原则的关系38

第五节 无权处分中债权行为的法律效力问题40

一、关于无权处分的争议40

二、买卖合同的效力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41

三、利害关系人利益状态的实证分析43

四、法学解释方法之检讨47

五、从比较法的角度观察48

六、对于无权处分行为的初步结论49

一、所有权的意义51

二、所有权在民法中的意义51

第二编 所有权51

第一节 所有权的含义与特征51

第四章 所有权概述51

三、所有权的特征53

第二节 所有权的社会作用56

一、财产所有权制度使一个国家的所有制制度得以巩固和完善56

二、财产所有权制度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57

三、财产所有权制度与契约制度结合共同构筑国家基本的财产制度57

四、所有权制度对社会人格伦理的影响57

一、所有权权能的意义58

二、所有权的积极权能58

第三节 所有权的权能58

三、所有权的消极权能61

第四节 所有权观念的演变62

一、关于所有权本质的各种学说62

二、法律制度中的所有权观念的时空演变64

第五节 所有权的分类67

一、国家所有权68

二、集体所有权69

三、私人所有权71

第五章 不动产所有权73

第一节 不动产所有权的范围73

一、土地所有权73

二、房屋所有权75

三、房屋建筑物的区分所有权76

四、空间权80

第二节 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与丧失82

一、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82

二、不动产所有权的丧失84

第三节 不动产的相邻关系85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85

二、处理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86

三、相邻关系的种类87

第六章 动产所有权90

第一节 动产所有权的范围90

一、动产的概念和特征90

二、动产的范围91

第二节 动产所有权的取得92

一、善意取得93

二、先占96

三、添附98

四、埋藏物、隐藏物的发现101

五、遗失物的拾得103

六、取得时效103

第三节 动产所有权的丧失106

一、因买卖、赠与、互易等法律行为引起的所有权丧失106

四、他人因善意取得、取得时效等原因而丧失所有权107

五、因标的物被征收或没收而丧失所有权107

三、因所有物灭失而丧失所有权107

二、因所有权人抛弃所有物而丧失所有权107

六、因添附而丧失所有权108

七、因担保物权的实现而丧失所有权108

第七章 共有109

第一节 共有概述109

一、共有的概念和特征109

二、共有的成立原因与分类110

第二节 按份共有111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和特征111

二、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111

三、按份共有的外部关系115

四、共有物的分割116

第三节 共同共有117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117

二、共同共有的内外部关系117

三、共同共有的类型118

第三编 用益物权122

第八章 用益物权概论122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性质122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122

二、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123

一、促进物的有效利用125

第二节 用益物权的功能125

二、保障物的使用过程中的利益平衡126

三、维护物的利用秩序126

第三节 用益物权的历史发展127

一、罗马法中的用益物权127

二、罗马法用益物权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继受与发展128

第四节 用益物权的类型129

一、我国民法规定的用益物权的类别129

二、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重构129

第九章 地上权131

第一节 地上权的基础理论131

一、地上权的概念与特征131

三、地上权制度的历史沿革132

二、地上权与永佃权的异同132

第二节 地上权的取得134

一、因法律行为而取得134

二、因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134

三、地上权的存续期间135

第三节 地上权的效力136

一、地上权人的权利136

二、地上权人的义务137

第四节 地上权的消灭138

一、因存续期限届满而消灭138

二、因地上权的抛弃而消灭138

五、因土地灭失而消灭139

三、因地上权的撤销而消灭139

四、因约定消灭事由的发生而消灭139

第五节 地上权消灭的法律后果140

一、涂销地上权的登记,返还土地140

二、地上权的取回权140

三、土地所有人的购买权140

四、土地所有人的补偿义务和延长期限请求权140

五、费用偿还请求权140

六、地上权上的抵押权消灭141

第十章 农地使用权142

第一节 农地使用权的基础理论142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142

二、农地使用权的概念与特征144

三、农地使用权的期限145

第二节 农地使用权的取得145

一、因法律行为而取得145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146

第三节 农地使用权的效力146

一、农地使用权人的权利146

二、农地使用权人的义务147

第四节 农地使用权的消灭147

一、农地使用权的消灭原因148

二、农地使用权消灭的法律后果148

一、地役权的概念与特征149

第一节 地役权的基础理论149

第十一章 地役权149

二、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区别150

三、地役权制度的历史沿革151

四、地役权的种类152

五、地役权的主体和客体153

第二节 地役权的取得153

一、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153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154

第三节 地役权的效力154

一、地役权人的权利和义务154

二、供役地人的权利和义务155

四、约定消灭事由的发生156

三、消灭时效156

五、抛弃156

第四节 地役权的消灭156

一、土地的灭失156

二、目的之事实不能实现156

六、混同157

七、法院宣告157

第十二章 典权158

第一节 典权的基础理论158

一、典权的概念与特征158

二、典权与类似权利的区别159

三、典权的性质161

四、关于典权制度的存废162

一、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163

第二节 典权的取得163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164

三、典权的期限164

第三节 典权的效力166

一、典权人的权利与义务166

二、出典人的权利和义务168

第四节 典权的消灭169

一、回赎169

七、典物的灭失170

六、典权的抛弃170

五、混同170

四、别卖170

三、作绝170

二、找贴170

第十三章 特殊用益物权171

第一节 矿业权171

一、矿产资源的概念和特征171

二、矿业权171

三、探矿权175

四、采矿权176

第二节 渔业权、狩猎权177

一、渔业权177

二、狩猎权180

第三节 取水权182

一、水资源及其特征182

二、水资源所有权与利用权182

三、取水权184

第四编 担保物权186

第十四章 担保物权概说186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性质186

一、担保物权的意义186

二、担保物权的社会作用187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种类189

一、法定担保物权与意定担保物权189

四、留置性担保物权与优先清偿性担保物权190

二、动产担保物权、不动产担保物权、权利担保物权与非特定财产担保物权190

三、占有担保物权与非占有担保物权190

五、定限型担保物权与权利移转型担保物权191

六、典型担保与非典型担保191

第三节 担保物权的性质191

一、担保物权的价值性191

二、担保物权的从属性192

三、担保物权的不可分性192

四、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性192

第一节 抵押权概述193

一、抵押权的意义193

第十五章 抵押权193

二、抵押权的特性194

第二节 抵押权的取得195

一、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195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196

第三节 抵押权的效力197

一、抵押权担保的债权范围197

二、抵押权标的物的范围198

三、抵押权对于抵押人的效力201

四、抵押权对于抵押权人的效力205

第四节 抵押权的消灭212

一、法定抵押214

第五节 特殊抵押权214

二、权利抵押215

三、动产抵押216

四、共同抵押217

五、最高额抵押219

六、财团抵押220

七、证券抵押221

八、所有人抵押222

第十六章 质权223

第一节 质权概述223

一、质押的意义与社会作用223

二、质权的分类224

第二节 动产质押225

一、动产质权的意义225

二、动产质权的发生226

三、动产质权的效力228

四、动产质权的消灭235

第三节 权利质权236

一、权利质权的意义236

二、权利质权的发生237

三、权利质权的效力240

四、权利质权的消灭243

一、留置权的意义及其社会作用244

二、留置权的法律特征244

第一节 留置权概说244

第十七章 留置权244

三、留置权与类似权利的区别245

第二节 留置权的构成要件247

一、留置权成立的积极要件247

二、留置权成立的消极要件249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250

一、留置权的效力范围250

二、留置权人的权利250

四、留置物所有人的权利义务251

三、留置权人的义务251

五、留置权与抵押权的关系252

第四节 留置权的消灭252

一、另行提供担保253

二、占有的丧失253

第十八章 非典型担保255

第一节 非典型担保的意义255

第二节 让与担保255

一、让与担保的沿革及意义255

二、让与担保的取得256

三、让与担保的效力257

第三节 所有权保留259

一、所有权保留的意义259

四、让与担保的消灭259

二、所有权保留买卖的性质及内外部关系260

第五编 民法特别法中的物权制度264

第十九章 海商法中的物权制度264

第一节 海商法中的物权制度概述264

第二节 船舶抵押权266

一、船舶抵押权之设定人266

二、船舶抵押权之标的268

三、船舶抵押权之设定方式269

四、船舶抵押权之效力270

五、船舶抵押权相互间效力之优劣274

一、船舶优先权的物权性质278

第三节 船舶优先权278

二、船舶优先权的法律效力282

第四节 船舶留置权291

一、船舶留置权概述291

二、海商法上的船舶留置权与船舶抵押权效力之优劣292

三、民法上船舶留置权与船舶抵押权效力之优劣295

第五节 船舶质权296

一、船舶质权概述296

二、船舶质权与船舶抵押权效力之冲突297

三、船舶质权与船舶抵押权效力冲突之平衡297

第二十章 票据法中的物权制度300

第一节 票据法之基本理念300

一、占有与票据权利的享有301

第二节 占有与票据权利301

三、票据占有之丧失与票据权利之救济302

二、占有与票据权利的行使302

第二十一章 保险法中的特别物权制度304

第一节 损失与赔偿304

一、全部损失与赔偿304

二、部分损失与赔偿305

第二节 委付制度305

一、委付为一种特殊的物权变动方式305

二、委付之成立306

三、委付之效力306

第一节 占有的性质307

一、占有的概念307

第二十二章 概述307

第六编 占 有307

二、占有的性质308

第二节 占有制度的沿革309

一、概述309

二、占有与物权的分离310

三、占有的主观说与客观说311

第三节 占有的种类312

一、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313

二、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313

三、瑕疵占有与无瑕疵占有314

四、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315

五、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316

六、自己占有与占有辅助316

七、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317

第四节 准占有318

一、准占有的概念与功能318

二、准占有的客体318

三、准占有的效力319

第二十三章 占有的取得与丧失320

第一节 占有的取得320

一、概述320

二、占有的原始取得321

三、占有的继受取得322

第二节 占有的丧失324

第二十四章 占有的效力326

第一节 占有的权利推定326

第二节 占有状态的推定326

第三节 动产的善意取得327

一、善意占有人对占有物的使用收益、费用求偿权及责任327

二、恶意占有人的求偿权及责任327

第四节 占有保护328

一、占有保护的概念328

二、占有保护的方法328

主要参考书目3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