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逻辑研究 第2卷 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 第2部分【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逻辑研究 第2卷 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 第2部分
  •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德)乌尔苏拉·潘策尔编;倪梁康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6410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398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逻辑-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逻辑研究 第2卷 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 第2部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版前言977

第六研究 现象学的认识启蒙之要素985

引论985

第一篇 客体化的意向与充实。认识作为充实的综合以及综合的各个阶段995

第一章 含义意向与含义充实995

第1节 究竟是所有行为种类都能够作为含义载者起作用,还是只有某些行为种类可以作为含义载者起作用995

第2节 所有行为的可被表达性并不是决定性的。关于一个行为的表达之说法的两种含义997

第3节 关于对一个行为的表达之话语的第三种意义。对我们的课题的阐述999

第4节 对一个感知的表达(“感知判断”)。它的含义不可能存在于这个感知之中,而必定存在于本己的表达性行为之中1002

第5节 续论:感知作为规定着含义,但不蕴涵含义的行为1004

第6节 在表达着的思想与被表达的直观之间的静态统一。认识1012

第7节 认识作为行为特征与“语词的普遍性”1015

第8节 在表达和被表达的直观之间的动态统一。充实意识与认同意识1021

第9节 充实统一以内和以外的不同意向特征1026

第10节 充实体验的更全面种类。直观作为需要充实的意向1028

第11节 失实与争执。区分的综合1031

第12节 总体的和局部的认同与区分作为谓语的和限定的表达形式的共同现象学基础1033

第二章 对客体化意向以及它们通过充实综合的区别而形成的本质变种的间接特征描述1039

第13节 认识的综合作为对客体化行为而言具有特征性的充实形式。将含义行为归入客体化行为的属1039

第14节 通过充实的特性区分符号意向与直观意向;对这种区分的现象学的特征描述1044

a)符号、图像与自身展示1044

b)对象的感知性映射与想像性映射1047

第15节 含义作用之外的符号意向1051

第三章 认识阶段的现象学1056

第16节 单纯的认同与充实1056

第17节 关于充实与直观化的关系问题1060

第18节 间接充实的阶段序列。间接表象1061

第19节 对间接表象与表象的表象之区分1063

第20节 每一个充实之中的真正直观化。本真的与非本真的直观化1065

第21节 表象的“充盈”1068

第22节 充盈与“直观内涵”1070

第23节 在同一个行为的直观内涵与符号内涵之间的比重关系。纯粹直观行为与纯粹符号行为。感知内容与图像内容,纯粹感知与纯粹想像。充盈的程度划分1072

第24节 充实的上升序列1078

第25节 充盈与意向质料1080

第26节 续论:代现或立义。质料作为立义意义、立义形式和被立义的内容。对直观立义与符号立义的区分性特征描述1085

第27节 代现作为在所有行为中的必然表象基础。对有关意识与一个对象的不同联系方式之说法的最终澄清1089

第28节 意向本质与充实的意义。认识本质。种类直观1090

第29节 完整的直观与疏漏的直观。合适的和客观完整的直观化。实质1092

第四章 相容性与不相容性1098

第30节 从观念上将含义区分为可能(实在)含义与不可能(想像)含义1098

第31节 协调性或相容性作为一个在内容一般之最宽泛领域中的观念状况。作为含义的“概念”的协调性1101

第32节 内容的不协调性(争执)一般1104

第33节 争执如何也能为合一性奠基。协调性与争执之说法的相对性1106

第34节 若干公理1109

第35节 作为含义的概念的不协调性1111

第五章 相即性的理想。明见与真理1114

第36节 引论1114

第37节 感知的充实作用。最终充实的理想1115

第38节 在充实作用中的设定行为。在松散的和严格的意义上的明见性1120

第39节 明见与真理1122

第二篇 感性与知性1131

第六章 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1131

第40节 范畴意指形式的充实问题和对此问题之解决的一个指导思想1131

第41节 续论:对事例领域的扩展1135

第42节 在客体化行为的总体领域中感性材料与范畴形式的区别1138

第43节 范畴形式的客观相关项不是“实在”因素1140

第44节 存在概念以及其他范畴的起源不处在内感知的区域之中1143

第45节 对直观概念的扩展,尤其是对感知和想像概念的扩展。感性直观与范畴直观1147

第46节 对感性感知与范畴感知之间区别的现象学分析1150

第47节 续论:将感性感知描述为“素朴”感知1153

第48节 将范畴行为的特征描述为被奠基行为1159

第49节 关于称谓构形的附论1164

第50节 在范畴理解中但不是在称谓作用中的感性形式1167

第51节 集合与分离1167

第52节 在普遍直观中构造的普遍对象1169

第七章 关于范畴代现的研究1174

第53节 向第一篇的各项研究的回溯1174

第54节 关于范畴形式的被代现者的问题1176

第55节 那种认为有本己的范畴的被代现者的论据1179

第56节 续论:联结行为的心理纽带与相应客体的范畴统一1182

第57节 奠基性直观的被代现者并不通过综合形式的被代现者而得到直接的联结1183

第58节 这两个区别的关系:外感官与内感官以及范畴官能1187

第八章 本真思维与非本真思维的先天规律1193

第59节 向越来越新的形式之合并。可能直观的纯粹形式学说1193

第60节 质料与形式的相对区别或作用区别。纯粹的知性行为和混有感性的知性行为。感性的概念与范畴1194

第61节 范畴的构形不是对对象的实在重构1198

第62节 对在先被给予的材料进行范畴构形的自由及其限制:纯粹范畴规律(“本真思维”的规律)1200

第63节 符号行为和混有符号的行为的新有效性规律(非本真思维的规律)1205

第64节 纯粹逻辑-语法规律不仅仅是人类理智的规律,而且是每一个理智一般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不相即思维方面的心理学含义以及规范性作用1211

第65节 逻辑之物实在含义的背谬问题1214

第66节 对在“直观”与“思维”之通常对置中被混淆的几个最重要的区别之划分1217

第三篇 对引导性问题的澄清1223

第九章 非客体化行为作为虚假的含义充实1223

第67节 并非每一个意指都包含着一个认识1223

第68节 关于对那些被用来表达非客体化行为的特别语法形式的争执1226

第69节 赞成和反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论据1230

第70节 决断1239

附录 外感知与内感知。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1243

第1节 通俗的和传统哲学的外感知与内感知概念1243

第2节 和第3节 对传统区分进行深化的现象学的动机和心理学动机;布伦塔诺的观点1245

第4节 批评。在对外感知与内感知概念的通常理解中,它们都具有同一个认识论特征;感知与阐释1253

第5节 显现这个术语的歧义性1255

第6节 ① 因此而混淆在认识论上无关紧要的外、内感知之对立与在认识论上根本性的相即、不相即感知之对立1260

第7节 这个争论不是语词争论1265

第8节 对“现象”的两个根本不同划分的混淆。“物理”内容不仅“现象地”存在,而且也“现实地”存在1267

作者本人告示1270

文献索引1276

人名索引1289

概念索引(德-汉)1293

概念索引(汉-德)1335

译后记1378

《逻辑研究》中译本修订版后记1391

中译本第三版后记13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