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震【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李善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13180·90
- 出版时间:1981
- 标注页数:612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地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篇 宏观地震1
绪言1
第一章 地震现象3
1.历史地震3
1-1 历史上地震记载举例3
1-2 如何看待历史地震记载3
2.宏观现象特征5
2-1 极震区现场6
2-2 地震现场分析(一)8
2-3 地震现场分析(二)10
2-4 地震强度判据17
第二章 地震烈度19
1.引言19
2.烈度及烈度表20
2-1 等震线图21
2-2 基本烈度与抗震烈度23
2-3 标准烈度25
(一)罗-弗氏烈度表28
3.各种烈度表的内容和写本28
(二)绝对烈度表29
(三)西伯格烈度表29
(四)日本七阶烈度表32
(五)中国烈度表32
(六)美国烈度表34
(七)通用烈度表36
2-1 我国海啸的性质40
2.我国海啸40
1.引言40
第三章 地震与海啸40
2-2 我国历史上海啸的记载42
3.地震海啸(津浪)43
3-1 津浪的形成44
3-2 海啸预报46
第二篇 微观地震51
绪论51
第四章 测震仪器53
1.引言53
2-1 拾震系统54
(一)摆的运动理论54
2.地震仪器的工作原理54
(二)震仪摆的类型56
(三)摆的拾震原理59
2-2 记录系统63
(一)放大装置原理(上)63
(二)放大装置原理(下)70
(三)记录器75
3.微震仪及其他77
第五章 地震波的传播83
1.引言83
2-1 弹性模量85
2.地震波的弹性理论85
2-2 质点上的应力和应变分布87
2-3 质点运动与介质弹性91
3.地震波辐射及传播路线95
3-1 表面波的产生及其传播96
3-2 体波辐射在地球内部的传播100
(一)一般规律100
(二)地震波的走时104
(三)走时曲线特征106
1.引言108
第六章 震相分析108
2.震相与走时110
2-1 通用走时表及其作用110
2-2 震相特征114
(一)体波震相114
(二)反射波震相116
(三)面波震相118
(四)近震震相120
3.导波及其震相123
3-1 软流圈导波震相124
3-2 岩石圈导波震相126
3-3 漏能式导波震相及其他129
(一)π8震相129
(二)PL震相129
(三)T震相130
4.综述132
第七章 地震参数135
1.引言135
2.地震基本参数136
2-1 地震时(发震时刻)、空(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137
(一)近震参数139
(二)远震参数144
2-2 时、空参数的修定148
2-3 震级的测定152
3.地震序列156
3-1 活动期间地震序列的结构156
3-2 余震产生的理论158
3-3 前震、余震与主震的关系161
3-4 地震活动区的分布162
绪论167
第三篇 中国地震167
第八章 中国地震史料170
1.引言170
2.古人对地震的认识171
2-1 关于地震的成因171
2-2 张衡及其地动仪174
3.历史地震记载178
3-1 文化发展与地震记载178
3-2 地方志与地震记载183
3-3 历史地震记载的主要内容187
(一)长篇记事188
(二)地震现象记193
3-4 地震地生白毛的记载195
4.历史地震记载的使用199
4-1 记载的搜辑和整理199
(一)前人的工作199
(二)新编中国地震目录201
4-2 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情况209
(一)历史地震的时、空分布209
(二)我国地震带的初步认识212
1.引言245
第九章 中国地震地质背景245
2.我国大地构造发展基本概况247
3.地槽褶皱带254
3-1 青藏高原地区254
3-2 海西地槽褶皱带256
(一)准噶尔与阿尔泰257
(二)准噶尔与天山258
(三)塔里木与天山259
(四)塔里木与昆仑260
(五)柴达木与祁连261
(六)秦岭地轴与地槽264
(七)东北地槽褶皱系265
4.东部地台区269
4-1 华北地台区271
(一)贺兰—六盘褶皱带271
(二)鄂尔多斯边缘凹陷273
(三)华北地台破裂带275
(四)华北沉降区279
4-2 华南地台区285
(一)康滇地轴区285
(二)华夏地块海滨区291
4-3 台湾地区293
第十章 中国地震活动特征297
1.引言297
2.地震地理分布(地震带的划分)299
2-1 大地震带299
2-1-1 中枢大地震带300
(一)北段300
(二)中段300
(三)南段301
2-1-2 华北大地震带301
(二)五台段302
(一)渭汾段302
(三)燕山段303
2-2 区域地震带303
2-2-1 地台区地震带303
(一)康滇地轴轴缘地震带304
(二)北山、六盘山地震带304
(三)滇东凹陷地震带305
(四)华北沉降区地震带305
Ⅰ)太行山前带305
Ⅲ)辽东西岸带306
Ⅱ)沧县隆起带306
(五)鄂尔多斯边缘地震带307
Ⅰ)银川凹陷带307
Ⅱ)渭河凹陷带307
Ⅲ)黄河凹陷带307
(六)东南沿海地震带307
2-2-2 地槽区地震307
(一)阿尔泰地震带308
(二)天山地震带308
(五)秦岭地震带309
(四)祁连地震带309
(三)昆仑地震带309
(六)康滇地震带310
(七)三江地震带311
Ⅰ)北带311
Ⅱ)南带311
(八)台湾地震带311
Ⅰ)东带311
Ⅱ)西带312
3.地震时间分布(地震重复性)312
3-1 地台区地震重复性316
(一)北山—六盘地震带317
(二)华北地台区地震带317
(三)华北沉降区地震带319
(四)滇东凹陷区地震带320
3-2 地槽区地震重复性323
(一)祁连地震带323
(二)天水—汶川地震带324
(三)川藏滇边区地震带325
(四)天山区地震带328
(五)台湾地震带332
4.非构造性地震活动334
4-1 火山与地震336
(一)晋北火山群336
(二)东北火山群338
(三)滇西火山群340
(四)其它火山遗迹341
(五)雨粟与火山爆发342
4-2 水库与地震345
(一)新丰江水库地震347
4-3 崩塌与地震352
(二)丹江口水库地震352
(一)古代最早的记载353
(二)贵州晴隆崩塌353
(三)湖北来凤大山崩354
(四)云南禄劝大崩塌354
(五)地下崩塌357
第四篇 地震成因359
绪论359
第十一章 地震与断层362
1.引言362
2.世界地震活动与平移断层365
2-1 圣安德烈斯断层367
2-2 阿拉斯加断层369
2-3 阿塔卡玛断层370
2-4 新西兰阿尔卑斯断层372
2-5 菲律宾断层373
2-6 台湾省纵谷断层375
2-7 阿纳托利亚断层376
3.断层参数与地震震级377
3-1 中国地区情况379
3-2 日本地区情况380
3-3 美国地区情况381
3-4 全世界的情况382
3-5 沿阿纳托利亚断裂带情况383
4.断层运动与地震发生384
4-1 弹性反跳理论385
4-2 弹性反跳与P波初动方向388
4-3 岩浆活动及地震起点390
4-4 断层蠕动与地震393
1.引言396
第十二章 地震发生过程(震源机制)396
2.断层平面答案(P波方法)397
2-1 节面与力系坐标参数398
2-2 断层平面参数的确定402
2-2-1 节线402
2-2-2 震源球及乌尔夫网405
(一)确定节面参数406
(二)确定力轴参数408
3.S波的利用411
3-1 S波的波动性质411
3-2 S波节面414
(一)SH节面416
(二)Sv节面416
3-3 S波振幅的四瓣性417
4.震源机制理论的新发展419
4-1 振幅谱的利用419
4-2 有限移动源420
4-3 位错与震源物理量422
第十三章 地震动力来源(地震与板块构造学说)426
1.引言426
2.历史的回顾426
2-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兴衰427
2-2 地震学的发展431
2-2-1 莫霍洛维奇的发现431
2-2-2 古登堡的发现433
2-2-3 深震及海域震中带的发现435
2-3 海底科学探测结果438
2-3-1 海底地貌439
2-3-2 海底地质446
2-4 古地磁学的重要发现449
2-4-1 热剩磁的发现450
2-4-2 地磁极的发现及其变迁451
2-4-3 地磁场的倒转现象456
3.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458
3-1 海底扩张说459
3-2 古地磁学的论据462
3-3 板块构造体系的结合467
3-3-1 转换断层469
3-3-2 板块俯冲471
4.板块运动与地震473
4-1 板块缝合与震源产生474
4-2 大陆上的板块缝合线476
4-3 古板块与我国境内板块遗迹479
4-4 台湾的地质构造问题482
第五篇 地震预报487
绪论487
第十四章 历史的回顾492
1.引言492
2.日本的地震预报研究计划493
3.美国的地震预报研究494
4.苏联的地震预报研究496
5.我国的地震预报研究498
第十五章 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502
1.引言502
2.震源物理状态503
2-1 地震断层503
2-2 断层运动504
2-3 粘滑的发生506
3.前兆异常的产生508
3-1 形变异常508
(一)震前形变509
(二)蠕动与前兆510
(三)形变与地震预报512
3-2 震情异常513
(一)b值及其区域性514
(二)b值的时间性516
(三)b值与地震群517
(四)b值的空间变异521
3-3 波速异常522
(一)用爆破方法检验523
(二)用天然地震观测比较525
(三)波速异常发生的原因528
(一)压磁效应532
3-4 地磁地电异常532
(二)压电效应535
3-5 地下水的作用537
第十六章 地震预报的实现540
1.引言540
2.地震危险区的确定542
2-1 确定危险区的原则543
(一)地震危险的地质标志545
(二)果尔什科夫划分原则547
(三)地震危险的时间因素547
2-2 划分危险区的方法及图式550
(一)河角广加速度法551
(二)龙尼兹危险度法553
(三)阿尔杰米森活动度法554
3.临震预报研究557
3-1 危险趋势的估计557
(一)概率统计的应用558
(二)最大危险的估计561
3-2 前兆侦察565
(一)波速变化566
(二)b值变化575
(三)形变测量580
(四)地磁和地电测量584
(五)地下水反应591
3-3 综合预报593
(一)三结合做法593
(二)海城经验596
3-4 预报与预防601
(一)地震灾害与抗震601
(二)地震震动破坏力604
(三)地震安全检查608
热门推荐
- 1042358.html
- 1062082.html
- 3711994.html
- 3486478.html
- 3370540.html
- 2251070.html
- 1302623.html
- 1953601.html
- 306343.html
- 22726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2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77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22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6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52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45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9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31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13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0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