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重结构理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宋一夫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331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19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50页
- 主题词:哲学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二重结构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1章 二重结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3
第一节 物质组成成分的二重重叠结构3
一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二重重叠结构4
二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二重重叠结构4
第二节 从物质与时空的关系,看物质结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二重重叠6
一 时空产生和发展形成的物质二重结构6
二 物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结构和内部、外部的空间结构8
三 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重叠10
第三节 物质功能的二重重叠10
一 物质自身在不同时空功能的重叠11
二 物质之间同构同功的功能重叠11
三 物质之间异构同功的功能重叠12
第四节 物质相互作用的二重重叠13
一 物质的质量守恒13
二 物质的电荷守恒14
四 物质的角动量守恒15
三 物质的动量守恒15
五 物质转化的能量守恒16
第五节 物质二重结构的相互作用方式17
一 物质之间的相生作用17
二 物质之间的相克作用18
三 物质之间的相制衡作用20
四 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作用20
五 物质之间的相互中和作用21
一 认识物质的时空范围23
第六节 认识物质二重结构方法论的意义23
二 物质在时空中形成的二重结构24
三 二重结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主要方法25
第2章 二重结构的对称与非对称28
第一节 自然科学对对称与非对称的认识29
一 自然科学对对称的研究29
二 自然科学对非对称的研究31
三 对称与非对称在自然科学中的表现形式32
第二节 社会科学中人们对对称和非对称的认识33
一 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对称与非对称33
二 社会科学对对称的研究34
一 社会结构的空间对称与非对称38
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对称与非对称38
二 社会结构的时间对称与非对称41
三 多种社会结构功能的对称与非对称42
第四节 研究社会结构对称与非对称的意义43
一 认识社会结构的意义43
二 认识社会规律的意义45
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意义47
一 社会二重结构的定义49
第3章 人类社会的二重结构49
第一节 社会二重结构的界定及存在形式49
二 重叠对称的社会二重结构50
三 重叠非对称的社会二重结构52
四 既对称又非对称的社会二重结构53
第二节 社会二重结构存在的结合方式54
一 连接性的社会二重结构54
二 架构性的社会二重结构54
三 社会二重结构的动态与静态结构57
第三节 以往社会结构的划分与社会二重结构的关系58
一 社会三大结构与社会二重结构的关系58
二 社会三大结构表现为社会二重结构的性质与功能58
三 社会二重结构表现为社会三大结构的存在方式59
第四节 人在社会二重结构中的作用60
一 人是社会二重结构的实现主体60
二 人是社会二重结构的创造者62
三 人是社会二重结构的认识者62
四 人是社会二重结构发展的动力63
第4章 中国思想史上对二重结构的认识66
第一节 对社会二重结构的认识67
一 《易经》与社会二重结构67
二 五行思想与社会二重结构70
三 “物生有两”与社会二重结构72
四 “异”“同”思想与社会二重结构74
五 “异”“同”——对称与非对称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与时空二重结构观的雏形76
第二节 从事物运动规律的角度认识社会二重结构78
一 老子的“道”与社会二重结构79
二 儒家的“道”与社会二重结构91
三 墨家的思想93
第三节 事物相互作用与社会二重结构95
一 “生”与社会二重结构95
二 “克”与社会二重结构97
三 “制”与社会二重结构98
四 “化”与社会二重结构99
五 “中庸”、“中和”与社会二重结构100
第四节 二重结构思想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的应用103
第5章 西方思想史上对二重结构的认识105
第一节 物质的组成105
一 由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105
二 由数组成107
三 由原子组成108
第二节 物质的运动109
一 古代哲学家的思想109
二 近代哲学家的思想110
一 古代思想家的认识113
第三节 物质对称与非对称113
二 近代思想家的思想116
第四节 物质时空结构119
一 古代哲学家的思想119
二 近代哲学家的思想121
第6章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形成126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126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126
二 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28
三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形成的理论来源130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37
一 莱茵报时期社会结构思想初见端倪137
二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141
三 “社会结构”范畴的提出143
四 从经济结构入手考察社会结构144
五 《神圣家族》对社会结构理论的探索145
六 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形成147
七 《共产党宣言》对社会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49
八 社会结构理论的经典表述151
九 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剖析152
十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结构154
十一 马克思晚年对社会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55
第7章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160
第一节 马克思观察社会结构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特征160
一 基本方法160
二 理论特征167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的基本结构177
一 社会基本结构理论的提出177
二 社会基本结构的主要内容180
三 社会基本结构的特征及功能187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188
一 生产方式的动力层次189
二 阶级斗争的动力层次191
三 人民群众的动力层次193
四 三大动力层次之间的关系194
五 怎样理解恩格斯的合力论195
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01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二重结构201
第8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中的社会二重结构201
下篇201
二 社会意识的二重结构202
三 社会意识的复杂性204
第二节 社会二重结构下的个体意识207
一 两种不同的社会时空,对个体意识的作用207
二 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践,对个体意识的作用209
三 个体意识来源于个人的社会认识层次210
一 社会二重结构对社会群体意识的决定211
第三节 社会二重结构中的社会群体意识211
二 地域空间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意识212
三 时间上的差异,导致了群体意识的差异213
第9章 社会内部结构与社会外部结构215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思想215
一 社会交往的思想215
二 外部环境的思想216
三 世界历史理论217
四 关于中国革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的论述218
五 “跨越论”思想219
一 社会内部结构220
第二节 社会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及其运行评价220
二 社会内部结构的构成221
三 社会内部结构的运行及其评价222
四 社会外部结构225
五 社会外部结构的构成及其评价226
一 整体关系228
二 对称关系228
第三节 社会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关系228
三 对应关系229
四 接受关系229
五 排斥关系229
六 互动关系230
第四节 社会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相互作用230
一 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230
二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233
三 网式社会二重结构的形成234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历史结构和现实结构的思想236
第10章 社会历史结构与社会现实结构236
一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237
二 现实对历史的改造238
第二节 社会历史结构与现实结构及其表现形式238
一 社会历史结构238
二 社会历史结构的表现形式239
三 如何研究社会历史结构240
五 社会现实结构的表现形式242
六 社会现实结构运行及其评价242
四 社会现实结构242
第三节 社会历史结构与现实结构的辩证关系246
一 社会现实结构对社会历史结构的继承关系247
二 社会历史结构与社会现实结构的相互决定、相互制约247
三 社会现实结构对社会历史结构的改造247
四 社会历史结构与社会现实结构的二重结构方式248
第11章 社会现实结构与社会未来结构25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未来结构的思想251
一 关于阶级、国家的思想252
二 关于社会形态的思想255
三 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256
第二节 社会未来结构259
一 未来的社会结构259
二 认知和预测未来的社会结构的方法259
第三节 社会现实结构与未来结构的关系264
一 社会现实结构与未来结构的决定关系264
二 社会未来结构与现实结构的扬弃关系266
三 社会未来结构与现实结构的二重关系266
一 社会未来结构无时不作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268
第四节 社会现实结构与未来结构的相互作用268
二 社会现实结构不断地改变人们对未来结构的建设、设计和追求270
三 客观的社会未来结构对社会现实结构的进步作用271
四 主观的社会未来结构对社会现实结构的消极作用272
第五节 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结构与未来结构的意义273
一 正确区分社会现实结构与未来结构的二重结构,使人们的社会活动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相吻合273
二 “度”是社会现实结构与未来结构的重要连接环节274
三 逻辑推导与实践验证,是处理社会现实结构与社会未来结构的两个重要的原则275
一 英国社会的历史结构278
第一节 社会二重结构与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78
第12章 社会二重结构与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衰落278
二 18世纪60年代前的英国外部结构282
三 18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的现实结构284
第二节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288
一 外部结构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88
二 外部结构推动内部结构的发展290
三 内部结构的发展反过来又作用于外部结构293
四 外部结构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294
一 英帝国衰落的表现296
第三节 社会二重结构与日不落帝国的衰落296
二 从社会内部结构,看英国国内经济结构及政策严重不合理297
三 从社会外部结构,看英帝国衰落的原因299
第四节 社会二重结构的变化与英国的兴衰300
一 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的三部曲300
二 从英国的内部结构认识盛衰的由来302
三 从英国的外部结构认识盛衰的由来303
第13章 社会二重结构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衰落305
一 北美殖民地社会二重结构的形成306
第一节 北美殖民地社会二重结构的形成306
二 北美社会二重结构的特点307
三 北美社会二重结构发展的社会必然结果309
第二节 社会二重结构与美国独立战争310
一 从北美殖民地的内部结构,看美国独立的原因311
二 从北美殖民地的外部结构,看美国走上独立建国的原因315
第三节 从社会二重结构,看美国南北战争321
一 北美奴隶制的起因321
二 南北战争的起因323
三 南北战争胜败的原因326
第四节 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52
一 南北战争后的社会发展352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社会外部结构359
三 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调整360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社会的外部结构362
五 以“冷战”为理由,建立以美国为霸主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364
六 建立以称霸世界为目的的国内社会结构365
七 对外穷兵黩武,目的是实现国外称霸、国内发展的美国全球战略367
第五节 美国的衰落371
第14章 社会二重结构与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发展、失败375
第一节 社会二重结构与俄国十月革命376
一 一国胜利论的提出376
二 俄国取得胜利的条件378
三 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还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382
第二节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388
一 十月革命前,列宁关于俄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388
二 列宁关于俄国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390
第三节 从社会二重结构看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393
一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应具备的社会内部结构394
二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应具备的社会外部结构397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401
结构的设想401
第四节 列宁时期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407
一 直接过渡或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措施407
二 “战时共产主义”是“直接过渡”的继续?还是被迫而采取的措施421
三 列宁对苏联外部结构的认识和世界革命理论的提出424
四 列宁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另一个模式——“新经济政策”433
第五节 从“新经济政策”向斯大林模式的转变435
一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内部结构435
二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外部结构440
第六节 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社会发展447
一 赫鲁晓夫时期447
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450
三 戈尔巴乔夫时期453
第一节 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458
第15章 社会二重结构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与发展458
一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二重结构459
二 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461
三 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当中国社会的政治领导力量462
四 中国具备进入新社会的社会二重结构464
第二节 一条没有走完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道路466
一 民主革命与民主共和国467
二 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提出473
三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提出475
四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长期性问题47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483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结构483
二 过早地进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486
三 过渡时期的社会外部结构487
四 当时的中国社会,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490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发展491
一 社会外部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内部结构的反思491
二 八大对社会结构调整的正确路线的形成492
三 20年的挫折发展时期494
第五节 改革开放与合理社会结构的重建496
一 总结经验教训496
二 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499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501
四 从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到党的十五大504
五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外部结构507
六 从社会二重结构的角度认识十五届五中全会及社会结构调整509
参考文献512
后记518
热门推荐
- 576762.html
- 1652215.html
- 364186.html
- 3820324.html
- 2612009.html
- 550979.html
- 3457958.html
- 2679135.html
- 1178960.html
- 15386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27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0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11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02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10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13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64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02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67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