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肥科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土壤肥科学
  • 吴礼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8980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土壤肥力(学科: 高等学校) 土壤肥力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壤肥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土壤矿物质1

第一章 土壤的物质组成1

一、土壤矿物质的来源2

二、土壤矿物质的组成与性质4

三、土壤的颗粒组成6

四、土壤质地及其利用改良8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15

一、土壤有机质的特性15

二、土壤有机质的作用22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25

第三节 土壤生物与土壤酶27

一、土壤生物27

二、土壤酶32

一、土壤胶体的组成及其结构36

第四节 土壤胶体36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39

第五节 土壤溶液41

一、土壤溶液的组成和提取41

二、土壤溶液的特性45

三、土壤溶液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作用48

四、土壤溶液的动态平衡与调节49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52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52

一、风化作用与母质类型52

二、土壤形成53

第二节 土壤分类56

一、土壤分类的原则和级别56

二、现行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57

一、我国土壤分布的自然地理条件58

第三节 我国土壤资源分布概况58

二、我国土壤分布规律62

三、我国部分土类的分布和主要性质63

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状68

第一节 土壤的孔性68

一、土壤的相对密度和容重68

二、土壤孔隙度与孔隙比69

三、土壤孔隙类型70

第二节 土壤的结构性71

一、土壤结构体的形成71

二、土壤结构体的类型71

三、土壤结构性的评价和管理73

第三节 土壤力学性质与耕性75

一、土壤结持性75

三、土壤压实77

二、土壤胀缩性77

四、土壤耕性78

第四节 土壤酸碱性80

一、土壤的酸性81

二、土壤的碱性82

三、土壤的缓冲性能83

四、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影响84

第五节 土壤电性与离子交换86

一、土壤电性86

二、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交换性吸附86

三、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交换性吸附90

第六节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91

一、土壤中的氧化还原反应91

二、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关系93

一、土壤氮素95

第四章 土壤肥力95

第一节 土壤养分95

二、土壤磷素102

三、土壤钾素106

四、土壤中的钙、镁、硫和微量元素108

第二节 土壤水分112

一、土壤水量112

二、土壤水的能量状态116

三、土壤水的运动120

第三节 土壤空气125

一、土壤空气含量和组成125

二、土壤通气性126

第四节 土壤热量128

一、土壤热量平衡128

二、土壤热学性质130

三、土壤温度变化规律132

四、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土壤温度的调节132

第五节 土壤缓冲性133

一、土壤缓冲性的概念和意义134

二、土壤的化学缓冲性134

三、土壤的物理缓冲性136

四、土壤养分的缓冲性137

五、土壤对污染的缓冲性137

第六节 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137

一、土壤保肥性137

二、土壤供肥性140

第七节 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141

一、土壤肥力与肥力因素141

二、土壤肥力因素的相互关系143

三、土壤肥力因素协调及调节144

第五章 土壤培肥与利用改良146

第一节 土壤资源的特点与数量146

一、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146

二、我国土壤资源总面积147

三、各土纲的土壤资源比例147

四、耕地土壤资源概况148

第二节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与问题150

一、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150

二、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51

第三节 土壤保护与合理利用154

一、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方针154

二、提高耕地资源的生产力和利用率的措施155

一、改造中低产土壤,提高地力等级159

第四节 耕地土壤资源的培肥与改良利用159

二、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持续稳产高产160

三、开发立体农业,发挥耕地生产潜力160

四、综合开发山丘,用养结合的挖潜模式162

第六章 植物营养概论164

第一节 植物营养的内容与领域164

一、植物营养的概念164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164

三、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165

第二节 植物的营养成分167

一、植物的组成和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167

二、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及来源169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170

第三节 植物对营养的吸收170

一、养分离子向根表的迁移170

二、植物对离子态养分的吸收171

三、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174

四、植物对有机态养分的吸收175

五、叶部对养分的吸收(根外营养)175

六、养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176

第四节 植物对养分的运输与利用177

一、养分的短距离运输177

二、养分的长距离运输178

三、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养分的转移179

四、养分的再利用180

第七章 肥料的合理安全施用181

第一节 肥料合理施用的基本原理181

一、矿质营养学说181

二、归还学说181

四、同等重要律与不可代替律182

三、最小养分律182

五、肥料报酬递减律183

六、因子综合作用律183

第二节 肥料合理施用的原则184

一、作物的营养特性与合理施肥184

二、土壤条件与合理施肥186

三、气候条件与合理施肥188

四、轮作制度中肥料的合理分配189

第三节 肥料合理施用的方法与技术191

一、基肥的施用技术191

二、种肥的施用技术191

三、追肥的施用技术192

四、叶面肥喷施技术192

第四节 施肥与环境污染193

一、氮素污染194

三、施肥与重金属污染195

二、磷素污染195

四、施肥与温室气体197

第八章 大量元素营养与肥料199

第一节 氮素营养与氮肥199

一、植物氮素营养199

二、氮肥种类与性质204

三、氮肥高效施用的原则210

第二节 磷素营养与磷肥213

一、植物磷素营养213

二、磷肥的种类与性质及其有效施用216

三、磷肥的施用原则222

四、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技术途径224

第三节 钾素营养与钾肥225

一、植物钾素营养225

二、钾肥的种类与性质228

三、钾肥的有效施用230

四、缓解钾肥供应不足的途径231

第九章 中量元素营养与肥料233

第一节 钙素营养与钙肥233

一、植物钙素营养233

二、钙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235

第二节 镁素营养与镁肥237

一、植物镁素营养237

二、镁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239

第三节 硫素营养与硫肥240

一、植物硫素营养240

二、含硫肥料的种类、性质与施用242

第十章 微量元素营养与肥料246

一、植物硼素营养247

第一节 硼营养与硼肥247

二、土壤中的硼252

三、硼肥及其合理施用253

第二节 铁营养与铁肥254

一、植物铁素营养254

二、土壤中的铁257

三、铁肥及其合理施用259

第三节 锌营养与锌肥260

一、植物锌素营养260

二、土壤中的锌263

三、锌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264

第四节 铜营养与铜肥266

一、植物铜素营养266

二、土壤中的铜268

一、植物钼素营养270

三、铜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270

第五节 钼营养与钼肥270

二、土壤中的钼274

三、钼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275

第六节 锰营养与锰肥276

一、植物锰素营养276

二、土壤中的锰279

三、锰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280

第七节 氯营养与含氯肥料281

一、植物氯素营养281

二、土壤中的氯284

三、含氯化肥的施用284

第一节 复合(复混)肥料286

一、复合(复混)肥料的概念、标志、特点及发展方向286

第十一章 复合(复混)肥料及其他肥料286

二、复合(复混)肥料的生产和质量指标291

三、复合(复混)肥料的种类、性质和使用294

第二节 叶面肥料303

一、国内外叶面肥的发展概况303

二、叶面施肥的优越性及局限性304

三、叶面吸收养分的机理305

四、影响叶面施肥的因素306

第三节 微生物制剂307

一、微生物制剂的性质及其种类307

二、微生物制剂的作用310

三、我国微生物制剂的发展趋势311

四、微生物制剂施用时应注意的问题312

一、我国有机肥料资源概况313

第一节 概述313

第十二章 有机肥料313

二、有机肥料的作用314

三、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比较315

第二节 有机肥料的腐熟316

一、腐熟的目的316

二、有机肥料腐熟的条件及腐熟过程中养分的变化316

第三节 有机肥料的主要种类318

一、粪尿肥318

二、堆肥及沤肥322

三、绿肥326

四、泥炭及腐殖酸类肥料330

五、废弃物利用333

六、商品有机肥料336

主要参考文献3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