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荷兰汉学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熊文华著;阎纯德,吴志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3987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汉学-历史-荷兰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荷兰汉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荷兰汉学的生成背景及其发端1
一、大航海时代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接触3
二、荷兰汉学是殖民时期的产物11
三、茶文化与早期荷兰汉学研究选题24
四、瓷文化与早期中荷文化交流29
第二章 荷兰汉学从精英文化到务实性研究的进程36
一、荷兰汉学家心目中的家谱38
二、莱顿大学见证了荷兰汉学的发展48
三、通过译介赋予中国文学新的美学价值和学科生命57
四、中国历史是荷兰汉学研究的主流学科67
五、荷兰的中国社会学研究与多元并立理念73
六、荷兰对佛教、道教和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80
七、功利性和实用性语境中的荷兰当代汉学研究84
第三章 荷兰汉学的阶段特征及汉学家往事综述88
一、荷兰殖民时期的中华文化研究(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91
(一)首部《汉—拉—荷辞典》的编撰者赫尔聂斯91
(二)尼乌霍夫如何表现风情画内外之中国93
(三)福修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97
(四)范罢览的中国情结103
(五)研究中国北方历史和地理的专家维特森109
(六)塞缪尔·范德帕特的西藏研究114
(七)中国文物收藏家鲁瓦耶117
(八)莱顿大学首任汉语讲座教授约瑟夫·霍夫曼122
二、后殖民语境下的荷兰汉学研究(1851年至1968年)123
(一)博古通今的汉学家薛力赫123
(二)高延在中国民间宗教和民俗学研究方面的非凡造诣130
(三)包雷对《道德经》研究倾注的满腔热情137
(四)戴闻达:从汉文通事到汉学大家143
(五)何四维在译注秦汉法典残简方面的贡献152
(六)以创作仿狄公案小说闻名汉学界的高罗佩162
(七)潜心研究中国戏曲和道教的龙彼得175
(八)汉学文献管理专家马大任177
(九)中国文学翻译家和评论家约恩克179
(十)通过传教史研究文化互动机制的许理和182
三、转型时期的荷兰汉学研究(1969年至1999年)189
(一)以研究中国道教蜚声国际汉学界的施舟人189
(二)莱顿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梁兆兵199
(三)杂剧、小说和翻译专家伊维德201
(四)社会经济史学专家弗美尔205
(五)潜心研究中共党史和华人迁移史30年的班国瑞209
(六)研究全球一体化对东亚影响的拉特克211
(七)中国十四行诗和悲情诗的知音汉乐逸214
(八)欧亚交流史和华人史专家包乐史218
(九)集汉学史和社会经济学史研究之大成者宋汉理221
四、多元价值观视野中的荷兰当代汉学研究(21世纪至今)225
(一)热心中国社会发展和党史研究的赛奇225
(二)长期从事海外华人和党校干训研究的彭轲227
(三)视宣传招贴画为研究中国发展重要资源的田思230
(四)研究中国历史、政治学和思想史的施耐德232
(五)柯雷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考察、研究和思考234
(六)从对比和应用角度研究现代汉语的司马翎236
(七)从文本和语境角度研究中国现代诗歌的贺麦晓237
第四章 荷兰汉学的体系、趋向和机制的普世价值240
一、荷兰汉学的理论体系定位244
二、从选题变化看荷兰汉学研究的华丽转型255
三、荷兰汉学研究的区域化、团队化和专业化机制261
四、国际化、多元化和本土化视阈中的荷兰汉学研究268
五、荷兰汉学研究与中国形象273
六、面向21世纪的荷兰当代汉学研究280
(一)汉学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思路与咨询和预警功能281
(二)汉学研究的立场选择:本国中心论、中国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282
(三)汉学资源的主流和非主流学科与中心话语权283
(四)汉学研究取向与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结合的演变历程285
(五)从汉学现代性和新儒学看后续研究的机遇和挑战288
附录一 参考文献294
附录二 汉英人名对照表297
附录三 汉英术语对照表311
热门推荐
- 3036794.html
- 970462.html
- 2366278.html
- 2880466.html
- 3044560.html
- 493011.html
- 3490678.html
- 153552.html
- 2248001.html
- 16840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88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86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83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60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79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9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84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7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37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