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学史讲义 外二种【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周予同原著;朱维铮编校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0776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85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199页
- 主题词:经学-历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学史讲义 外二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经学史讲义1
上编 导论1
第一章 研究经学史的目的与方法1
第二章 经学史参考书目举要2
一 理论指导2
二 群经通论2
三 经学历史:通史类、断代史类3
四 经学史料:传记类、目录类、文物制度类5
第三章 经的定义8
一 从字源学来看“经”的意义8
二 从文献学来看“经”的意义8
三 “五常说”、“专名说”、“通名说”、“文言说”9
四 经的几个特点10
第四章 经的范围及领域10
一 六经10
二 五经与“乐”之有无问题12
三 七经13
四 九经与十二经13
五 十三经15
六 十四经与二十一经15
第五章 经学的学派15
一 经学及其派别综述15
二 两派说18
三 三派说18
四 四派说19
五 新三派说20
第六章 经学史的分期21
一 经学史的开端问题21
二 四期说22
三 六期说22
四 十期说之一23
五 十期说之二25
六 二期三世说26
中编 经学史诸专题28
第一章 孔子与墨子28
一 儒、儒家、儒教28
二 孔子与经学的开端28
三 墨子与经典的关系29
第二章 孟子与荀子30
一 “儒分为八”30
二 孟子与经学30
三 荀子与经典传教31
第三章 董仲舒与刘歆31
一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31
二 刘歆与古文经学33
第四章 东汉经学34
一 《白虎通》的研究34
二 许慎之学34
三 郑玄的“通学”35
第五章 玄学与儒学36
一 “玄”之含义与玄学研究36
二 王弼与何晏36
三 阮籍与嵇康37
四 裴頠与郭象38
五 晋代《春秋》学的新“集解”38
第六章 汉学与宋学39
一 汉学与宋学的区别39
二 宋学的萌芽:唐朝后期《春秋》学40
三 宋学的正式开始40
四 宋学学派:程朱学派、陆王学派、浙东学派41
五 宋学的优缺点及其对清代“汉学”的影响42
第七章 清学43
一“清学”之名及其研究书目43
二 清学的启蒙期43
三 清学的全盛期:乾嘉学派(吴派、皖派)45
四 清学后期:以常州学派为中心47
第八章 康有为与章太炎49
一 康有为的经说49
二 章太炎的经学成就50
下编 经典研究50
第一章 《易》学50
一 《易》之构成及其作者50
二 《易》学学派:汉学与宋学52
三 清代《易》学研究53
第二章 《书》学与《诗》学54
一 《书》学的辨伪54
二 《诗》学的研究54
第三章 “三礼”学与《春秋》学55
一 “三礼”学的研究55
二 《春秋》与孔子的关系56
三 《春秋》三传的研究57
第四章 《论语》学与《孟子》学57
一 《论语》的传本问题57
二 《论语》学的研究58
三 《孟子》的作者与“升格”问题59
四 《孟子》的研究与批判问题60
第五章 “四书”学61
一 “四书”的建立及它的发展61
二 《大学》与方法论62
三 《中庸》与本体论63
四 “四书”集结与道统理论63
第六章 《孝经》学与《尔雅》学64
一 《孝经》升格及传本64
二 《孝经》作者与学派65
三 《尔雅》学的研究65
中国学校制度72
绪言72
本书的领域72
本书的分期73
本书的旨趣75
上古编76
一 传说中的西周以前的学制76
学校制度的萌芽76
传说中的虞夏商三朝的学校制度76
双轨制下的学校内容77
二 礼记周礼所传的西周的学制78
本期史料考订的难点78
国学与乡学78
教官与教科79
学龄与学则80
三 春秋战国时代的私学82
史料的缺乏82
私学的繁兴82
中古编84
一 秦代的“吏师”制度与博士84
吏师制度的创立84
吏师制度创立的因素85
吏师与博士86
二 两汉的经典教育与学校86
经典教育的突兴86
两汉学校的系统与种类87
太学的创立与演变88
太学与博士88
太学与太学生89
郡国学校的起源与发展90
两汉的特殊学校91
学校与选举92
三 魏晋时代学校制度的衰败93
学校制度衰败的因素93
三国时代的官学与私学93
两晋时代的太学与国子学94
五胡十六国学制拾零95
四 南北朝的学校制度96
南北朝之文化的差异96
南朝的国学与州郡学96
北朝的国学与州郡学97
私学的重兴99
近代编99
一 科举制度下的隋唐学制99
唐代学制的先驱者99
唐代学校的体系与种类99
学校制度的阶级性101
学校科目的扩张101
学校规程的厘订102
学官与学额103
外国留学生的发达106
学校与科举106
五代时期学校的衰落107
二 两宋的学校与书院108
宋代学制的改进108
宋代的京都学109
宋代的州县学111
书院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13
禅林制度的追述115
三 异族统治下的辽金元学校116
辽的学校制度116
金的学校制度与其特点116
元的中央学校与地方学校118
元代学校的发达及其原因120
四 明代的学校制度121
明代的中央学校121
明代的地方学校122
明代的特殊学校123
明代学制的特点124
明代学校之政治的效能126
五 清代初中叶的学制127
清代的中央学校127
清代的地方学校128
清代的特殊学校129
现代编130
一 新式学校的萌芽130
现代学制产生的因素130
实用中心之各种学校132
留学制度的发创134
二 新式学制的产生134
本时期之三期划分134
戊戌维新之学制一瞥135
钦定学堂章程下之学制135
奏定学堂章程下之学制138
这一时期的其他兴革140
改订学堂章程下之学制142
三 民国新学制的颁布与修正142
民国学制的产生与颁布142
民四以后的学制修正145
学校系统改革案的产生与颁布146
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制定148
四 国民党党治下的学校制度149
党治下教育主张之演变149
党治下学校内容之兴革150
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后记&朱维铮153
热门推荐
- 584407.html
- 1715367.html
- 1450638.html
- 305835.html
- 807467.html
- 1277660.html
- 1228596.html
- 2162887.html
- 2912709.html
- 18210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16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38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50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29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52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2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29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4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39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