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仰韶文化【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仰韶文化
  • 巩启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750101364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文物/考古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仰韶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仰韶文化的发现(1921~1931年)4

(一)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5

插图目录15

图一 西阴村探方布局(依李济1927年)15

(二)安特生对仰韶文化的初步研究15

1.中国石器时代的确立16

2.关于彩陶的讨论——安特生研究仰韶文化的失误17

图二 安诺及特里波列与仰韶彩陶纹饰的比较(依安特生1923年)18

3.安特生研究失误的根源23

(三)仰韶文化发现的重要意义25

1.第一次宣告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25

2.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及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26

3.为中国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信息27

4.为考古工作创立了许多优良传统27

二 仰韶文化研究的初步发展(1931~1937年)33

(一)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34

图三 后岗遗存的理想剖面图36

(二)考古新发现促进了对仰韶文化研究的深入42

1.仰韶文化与商周文化的关系43

2.后岗三叠层的发现是解开中国史前文化之谜的钥匙45

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二元对立学说的形成47

(三)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改进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49

1.地层学方法的改进50

2.类型学方法的初步形成52

三 仰韶文化研究的缓慢进展(1937~1949年)58

(一)陕甘青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59

1.战争对中国考古学的摧残59

2.陕甘青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60

1.关于仰韶村和不招寨二遗址文化性质的讨论68

(二)仰韶文化研究的缓慢进展68

2.关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71

图四 中国史前遗址编年(依吴金鼎1938年)72

3.关于安特生甘肃仰韶文化六期说的讨论74

图五 阳洼湾齐家墓葬及填土中所出仰韶陶片(依夏鼐1948年)76

4.安特生对中西史前文化关系的新认识79

(三)中国考古学技术方法的发展对仰韶文化研究的促进82

四 仰韶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1949~1971年)86

(一)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87

1.仰韶文化遗址的大规模调查87

2.仰韶文化重要遗址的发掘90

图六 元君庙M417平面图(依原报告)98

(二)仰韶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102

1.仰韶文化性质的进一步澄清102

2.仰韶文化一般特征的新认识104

3.仰韶文化类型的划分和分期的讨论106

4.仰韶文化社会发展阶段的讨论110

5.仰韶文化前身的探索113

(三)中国考古学技术方法的提高促进了仰韶文化研究的深入114

五 仰韶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1971~2000年)122

(一)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发掘123

1.仰韶文化遗址大规模的普查123

2.仰韶文化遗址发掘的重要收获124

图八 大河村F1-4平、剖面图(依原报告)130

图七 姜寨聚落平面布局图(依原报告) 插页130

图九 下王岗三期长屋平面、复原及结构图(依原报告)132

图一○ 大地湾F901平、剖面图135

图一一 西山城址平面图137

(二)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的丰硕成果139

1.关于仰韶文化起源的研究140

2.关于仰韶文化区系类型及年代和分期的研究143

图一二 关中豫西晋南区瓶类演变图152

图一三 石固五期遗存陶器155

图一四 秦王寨类型陶器156

图一五 后岗类型陶器158

图一六 八里岗类型陶器161

图一七 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文化陶器163

3.仰韶文化的社会经济状况169

图一八 姜寨一期石铲170

4.仰韶文化的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173

图一九 姜寨F127平、剖面图及复原图175

图二○ 姜寨F46平、剖面图及复原图176

图二一 点军台F1平面与北墙剖面图178

图二二 雕龙碑F15平、剖面图182

5.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184

图二三 姜寨M23和半坡M39平面图186

图二四 仰韶早中期瓮棺葬图193

图二五 青台M25和点军台W1示意图195

6.仰韶文化居民的体质特征及种系196

7.仰韶文化居民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阶段197

8.仰韶文化居民的科技知识及文化艺术200

图二六 仰韶居民的数理知识201

图二七 刻划符号202

图二八 绘画艺术204

9.仰韶文化与周邻地区诸原始文化的关系205

图二九 雕塑艺术206

图三○ 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红山文化及大溪文化彩陶207

(三)中国考古学技术方法的成熟促进了仰韶文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208

1.地层学方法在仰韶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8

2.类型学方法对仰韶文化研究的深刻影响209

3.现代科学技术在仰韶文化研究中的运用210

六 对今后仰韶文化研究的展望220

(一)调查、发掘和专题研究的不平衡221

1.各地区文物普查、考古调查的不平衡221

2.各地区发掘遗址和发掘规模的不平衡222

3.专题研究的不平衡224

(二)关于考古学理论对仰韶文化研究的指导问题224

(三)仰韶文化研究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问题225

参考文献227

后记2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