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乡村重构 模式与创新【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乡村重构 模式与创新
  • 冯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8975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62页
  • 主题词:城乡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乡村重构 模式与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4

三、相关概念6

第二章 反思乡村:发展历程及其评判9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与模式9

一、中国的城镇化道路9

二、中国城镇化模式:三大模式及其新发展11

三、小结19

第二节 对小城镇发展与规划的思辨19

一、规模与发展的关系20

二、规划的首要着眼点23

三、规划的个性与共性26

四、规划目标与城乡一体化29

第三节 对传统乡村发展观的评判31

一、割裂的城乡发展观31

二、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观33

三、不科学的政绩观35

四、滞后的规划观38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乡村发展40

第五节 本章总结42

第三章 发展动力:乡村重构的基础44

第一节 乡村发展的传统产业机制44

一、工业兴村与工业兴镇:乡村社区的工业化44

二、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的乡村朝阳产业46

三、文化与乡村社区变迁: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48

四、以市场促发展:市场贸易的带动作用51

第二节 新产业机制:产业集群与乡村发展52

一、产业集群:一种新的发展机制52

二、产业集群与乡村城镇化发展54

三、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55

四、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57

五、小结59

第三节 乡村发展的区域机制及规划对策60

一、引言60

二、乡村发展的区域机制及规划应对60

三、启示与讨论70

第四节 本章总结72

第四章 发展模式:乡村重构的道路与经验73

第一节 农业专业化生产:特征、症结与对策73

一、农业专业化生产发展背景73

二、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与社会化服务体系74

三、分析思路与调查地区77

四、农业专业化生产类型与特征77

五、农业专业化生产问题和症结分析80

六、对策建议及应对措施83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发展模式86

一、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特点86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同模式87

三、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利益分配和运行机制95

四、小结97

第三节 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模式98

一、研究思路与调查地区98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县城为主导的县域发展模式100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乡村发展模式105

四、新时期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111

五、小结与讨论114

第四节 庐江模式:人口流出区低收入高消费现象的地理学解释115

一、引言115

二、实证研究地区117

三、人口与经济发展特征118

四、庐江现象:低收入和高消费并存的经济学悖论124

五、庐江模式的地理学解释125

六、庐江模式的理论意义129

七、小结131

第五节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回归工程”发展模式132

一、引言132

二、“回归工程”的概念133

三、“回归工程”发展模式的特征135

四、“回归工程”产生的原因138

五、通城县“回归工程”实例分析142

六、“回归工程”的理论意义147

七、小结148

第六节 多层次城镇化:新时期城乡发展分析的综合视角149

一、多层次城镇化:一种综合分析的视角149

二、实证研究地区与基本判断151

三、多层次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及其动力153

四、多层次城镇化模式171

五、小结173

第七节 小城镇与现代乡村社区变迁174

一、研究思路与实证地区174

二、区域小城镇发展历程与特点回顾175

三、小城镇发展与现代乡村社区变迁177

四、现代小城镇建设与乡村社区发展展望184

第八节 本章总结187

第五章 空间规划:乡村形态与景观重构189

第一节 大型集镇规划与空间重构189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样本189

二、大型集镇发展特征及空间规划思路应对192

三、大型集镇空间规划与景观结构模式193

四、小结与讨论203

第二节 中小型集镇规划与空间重构204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样本204

二、中小型集镇发展特征及规划思路应对205

三、中小型集镇空间规划与空间形态重构207

四、小结与讨论221

第三节 水乡圩区集镇规划与空间重构226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样本226

二、圩区农村聚落特征和社会经济传统分析227

三、圩区集镇规划编制的复杂性与特殊性233

四、圩区集镇空间规划与景观结构模式235

五、小结与讨论240

第四节 村庄规划与乡村重构243

一、村庄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43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村庄规划若干问题245

三、小结250

第五节 本章总结251

第六章 制度创新:乡村重构的政策保障253

第一节 户籍制度创新与乡村重构253

一、传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253

二、改革开放后城乡户籍制度重构255

三、各种城乡户籍政策及其发展的最新动态261

四、户籍制度创新与乡村重构269

第二节 土地制度创新与乡村重构275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重构275

二、土地制度变革与中国乡村重构281

三、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问题284

四、乡村重构进程中土地制度创新展望289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与乡村重构295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重构295

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与中国乡村重构304

三、乡村重构进程中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展望311

第四节 本章总结316

第七章 结论317

参考文献326

缅怀我国乡村地理的先行者先师金其铭教授(代后记)345

致谢3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