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日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冲突与交融【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日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冲突与交融
  • 文钟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ISBN:978750784111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言语行为-对比研究-中国、日本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日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冲突与交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 绪论5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5

1.1研究背景5

1.2研究目的9

第二章 先行研究12

2.1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先行研究12

2.1.1对照语用学的研究14

2.1.2二语习得的语用学研究23

2.2言语行为理论的中心一礼貌(politeness)原则31

2.2.1 Lakoff(1973)的“语用论能力原则”32

2.2.2 Brown and Levinson(1987)的FTA(Face Threaten-ing Act)理论34

2.2.3 Leech(1983)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nnci-ple)38

2.2.4 Grice(1989)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以及四条准则39

2.3先行研究的问题所在点40

第二部 DCT研究法视野下的中日拒绝表现对比研究47

第一章 研究方法及调查概要47

1.1构成拒绝言语行为的诸要素47

1.1.1说话人(受试者)48

1.1.2听者(拒绝的对象)49

1.1.3进行拒绝言语行为的场面50

1.2社会地位及亲疏关系带来的心理负担51

1.3场面的利益、负担52

1.3.1拒绝对方的“请求”场面53

1.3.2对方的“邀请”场面54

1.3.3拒绝对方的“建议”场面54

1.4研究方法58

1.5分析方法及调查结果60

第二章 DCT视阈下中日拒绝语义程序(Semantic Formulas)的使用频率65

2.1语义程序(Semantic Formulas)出现频率的抽样方法65

2.2各调查项目中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67

2.2.1拒绝“请求”的场面67

2.2.1.1拒绝指导教师“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67

2.2.1.2拒绝好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70

2.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72

2.2.2拒绝“邀请”的场面73

2.2.2.1拒绝指导教师“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74

2.2.2.2拒绝好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75

2.2.2.3拒绝普通朋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78

2.2.3拒绝“建议”的场面80

2.2.3.1拒绝指导教师“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80

2.2.3.2拒绝好友“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81

2.2.3.3拒绝普通朋友“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83

2.3“委婉拒绝”表现的中日对比研究84

2.3.1“委婉拒绝”表现的分析方法85

2.3.1.1拒绝“请求”的场面86

2.3.1.2拒绝“邀请”的场面89

2.3.1.3拒绝“建议”的场面90

2.4总结及相关考察92

2.4.1中日拒绝表现中的“高频率语义程序”94

2.4.2中日拒绝表现中的“低频率语义程序”94

2.4.3中日拒绝表现中“高频率语义程序”的异同点95

2.4.4中日拒绝表现中“低频率语义程序”的异同点98

第三章 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99

3.1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的平均值(话语量)的提取方法99

3.2各调查项目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01

3.2.1拒绝“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02

3.2.1.1拒绝指导教师的“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02

3.2.1.2拒绝好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05

3.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08

3.2.2拒绝“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10

3.2.2.1拒绝指导教师“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10

3.2.2.2拒绝好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12

3.2.2.3拒绝普通朋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15

3.2.3拒绝“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17

3.2.3.1拒绝指导教师“提案”时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18

3.2.3.2拒绝亲友“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21

3.2.3.3拒绝普通朋友“提案”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23

3.3总结及相关考察125

第四章 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129

4.1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的分析方法129

4.2各调查项目的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130

4.2.1拒绝“请求”的场面130

4.2.1.1拒绝指导教师“请求”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130

4.2.1.2拒绝亲友“请求”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132

4.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133

4.2.2拒绝“邀请”的场面134

4.2.2.1拒绝指导教师“请求”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134

4.2.2.2拒绝亲友“邀请”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135

4.2.2.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136

4.2.3拒绝“提案”的场面137

4.2.3.1拒绝指导教师“提案”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137

4.2.3.2拒绝亲友“提案”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139

4.2.3.3拒绝普通朋友“提案”时语义程序的构造(步骤)140

4.3本章总结及相关考察142

第三部 角色扮演(Roll-Play)研究法视野下的中日拒绝表现对比研究147

第一章 调查内容及分析方法147

1.1两种研究方法的意义147

1.2调查内容148

1.2.1受试者的构成148

1.2.2场景和人物设定149

1.2.2.1“请求”对方帮助搬家的场合149

1.2.2.2“邀请”对方参加送别会的场合152

1.2.2.3“建议”对方一起召开学习会的场合154

1.2.3调查顺序156

1.2.4分析方法及调查结果157

第二章 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162

2.1语义程序出现频率的调查方法162

2.2各调查项中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162

2.2.1拒绝他人的“请求”场面163

2.2.1.1拒绝指导教师“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163

2.2.1.2拒绝好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165

2.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166

2.2.2拒绝他人的“邀请”场面168

2.2.2.1拒绝指导教师“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168

2.2.2.2拒绝好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169

2.2.2.3拒绝普通朋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171

2.2.3拒绝他人的“建议”场面173

2.2.3.1拒绝指导教师“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173

2.2.3.2拒绝好友“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175

2.2.3.3拒绝普通朋友“建议”时的语义程序的出现频率177

2.3“委婉拒绝”表现的中日对比研究178

2.3.1“委婉拒绝”表现的分析方法179

2.3.1.1拒绝“请求”的场面179

2.3.1.2拒绝“邀请”的场面180

2.3.1.3拒绝“建议”的场面181

2.4本章总结及相关考察182

2.4.1拒绝表现中“高频率语义程序”的异同点183

2.4.2拒绝表现中“低频率语义程序”的异同点185

第三章 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88

3.1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话语量)平均值的计算方法188

3.2各调查项目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88

3.2.1拒绝“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89

3.2.1.1拒绝指导教师“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89

3.2.1.2拒绝亲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90

3.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91

3.2.2拒绝“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92

3.2.2.1拒绝指导教师“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92

3.2.2.2拒绝亲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93

3.2.2.3拒绝普通朋友“邀请”时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94

3.2.3拒绝“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94

3.2.3.1拒绝指导教师“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95

3.2.3.2拒绝亲友“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95

3.2.3.3拒绝普通朋友“提案”时的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196

3.3本章总结及相关考察196

第四章 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199

4.1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分析方法199

4.2各调查项目的语义程序的结构200

4.2.1拒绝“请求”的场面200

4.2.1.1拒绝指导教师的“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200

4.2.1.2拒绝亲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201

4.2.1.3拒绝普通朋友“请求”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202

4.2.2拒绝“邀请”的场面203

4.2.2.1拒绝指导教师“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203

4.2.2.2拒绝亲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205

4.2.2.3拒绝普通朋友“邀请”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205

4.2.3拒绝“提案”的场面207

4.2.3.1拒绝指导教师“提案”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207

4.2.3.2拒绝亲友“提案”时的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208

4.2.3.3拒绝普通朋友“提案”时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208

4.3本章总结及相关考察209

第四部 结论215

1.中日拒绝表现语义程序的使用频率215

1.1中日拒绝表现在语义程序使用频率上的共同点216

1.2中日拒绝表现在语义程序使用频率上的不同点218

2.中日拒绝表现语义程序(话语量)的平均值220

2.1中日拒绝表现语义程序(话语量)平均值的共同点220

2.2中日拒绝表现语义程序(话语量)平均值的不同点221

3.中日拒绝表现中语义程序的结构(步骤)222

3.1中日拒绝表现在语义程序结构上的共同点223

3.2中日拒绝表现在语义程序结构上的不同点223

4.今后的课题224

4.1实施中日拒绝表现的意识调查225

4.2揭示拒绝表现中“说明理由”语义程序的策略225

4.3中日“称呼”的使用问题226

第五部 国际合作、商务文化及跨文化教育的冲突与交融231

第一章 国际大科学研发协同中的文化冲突与合作模式创新研究231

1.1引言231

1.2文献综述232

1.3国际大科学研发协同中的文化冲突与国际合作233

1.3.1大科学研发的国际合作趋势233

1.3.2国际大科学研发协同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233

1.3.2.1协同研发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233

1.3.2.2国际协同中的信息沟通与成果交流233

1.4以文化冲突的国际大科学协同研发模式作为基础的分析234

1.4.1典型的大科学研发国际合作模式234

1.4.1.1互换型合作模式234

1.4.1.2互补型合作模式234

1.4.1.3分布式合作模式234

1.4.1.4矩阵式合作模式234

1.4.1.5虚拟合作模式234

1.4.2基于文化冲突的大科学研发国际合作模式创新分析235

1.4.2.1科学研发项目的差异将决定国际合作模式的多样性235

1.4.2.2国际合作的虚拟模式235

1.4.3国际合作模式的有效性与选择235

1.4.3.1国际合作模式的最终效应235

1.4.3.2国际合作模式的选择236

1.5对策建议237

1.5.1建立各国间的教育协同交流合作模式237

1.5.2完善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体制237

1.5.3建立民间外交促进科技文化交流的合作模式237

第二章 非智力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238

2.1跨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238

2.1.1具有复杂性239

2.1.2文化差异239

2.1.3跨文化交际是人的高层次发展需要240

2.2非智力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作用240

2.2.1情感特质240

2.2.2交际动机241

2.2.3个人品质242

2.3基于跨文化交际需要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243

2.4影响应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因素245

2.4.1培养模式定位不当,教师主观因素融入过多245

2.4.2培养方法较为单一,理论与实际结合度不强245

2.4.3培养创意意识不足,文化与语言的融入较少246

2.5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247

2.5.1应用语言学培养模式的再定位247

2.5.2应用语言学渗透式培养方式的有效融入248

2.5.3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渗透式培养模式的构建248

2.5.3.1渗透式培养模式的课堂改革248

2.5.3.2渗透式培养模式的课堂外活动延展249

第三章 中日商务文化的思维模式差异研究250

3.1商务文化250

3.2思维模式251

3.3文化与思维模式的关系251

3.4中日商务物质文化的差异251

3.4.1建筑252

3.4.2商品252

3.4.3包装物及广告253

3.5中日商务制度文化的差异253

3.5.1中国253

3.5.2日本254

3.6中日商务行为文化的差异255

3.6.1问候255

3.6.2着装256

3.6.3加班256

3.6.4谈判256

3.7中日商务精神文化的差异257

3.7.1个人主义和集团主义257

3.7.2等级观念258

3.7.3“间”意识258

3.8中日思维模式差异分析259

3.8.1个人主义和集团主义259

3.8.2等级意识259

3.8.3内外意识261

3.8.4整体主义与注重细节262

3.9结语262

3.9.1培养跨文化商务意识263

3.9.2开展相关研究,并加以创新实践263

3.9.3模拟环境263

3.9.4创造第三种文化263

第四章 全球化经济视野下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264

4.1研究背景264

4.2商务日语新历程265

4.2.1改旧为新,创造学习新环境265

4.2.2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合理强化本地师资力量266

4.2.3以多样化的形式获得学生青睐267

4.3从战略眼光看商务日语268

4.3.1重视语言文化的作用268

4.3.2提高商务日语对外语言能力269

4.3.3明确商务日语的教学目标271

4.4结束语272

主要外文参考文献274

主要中文参考文献285

附录289

话语补全测试、角色扮演研究法中出现的语义程序的具体内容(汉语)289

话语补全测试、角色扮演研究法中出现的语义程序的具体内容(日语)299

话语补全测试、角色扮演研究法中出现的拒绝表现(汉语)311

话语补全测试、角色扮演研究法中出现的拒绝表现(日语)3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