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 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 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 张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9279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764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788页
  • 主题词:经济增长-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 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主报告3

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模式转变——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战略要点和政策选择3

一 迈向中高收入阶段的重大挑战6

二 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2

三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新增长机制19

四 基于城市化和技术进步两大动力的未来发展情景模拟25

五 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政策选择37

第一部分 中国经济的总体评估及国际比较55

报告1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55

一 高速增长的路径56

二 制度变革、增长阶段和增长主线回顾57

三 中国经济配置要素的模式转换61

四 持续的经济结构现代化63

五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65

报告2中国“增长奇迹”的再审视67

一 高速增长中的结构变化68

二 国际比较中的增长奇迹72

三 中国增长奇迹的背后84

报告3资源禀赋、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中俄比较视角95

一 转型期中俄经济增长状况及其特点96

二 资源禀赋与中俄经济增长101

三 制度变迁与中俄经济增长110

四 总结与建议120

报告4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中国五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若干增长与结构变革特征的比较分析125

一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若干特征126

二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快速发展时期的比较146

三 启示163

第二部分 要素结构配置和技术进步169

报告5资本形成与中国经济增长169

一 资本积累是中国高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69

二 资本形成的路径变化176

三 投资与消费180

四 小结185

报告6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188

一 制度变革、产业导向与劳动力流动188

二 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192

三 现有增长模式的矛盾及问题202

四 结构转型的对策207

报告7经济结构扩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和要素结构配置路径215

一 经济增长来源分类——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的关系217

二 从模仿到创新的工业化道路——决定经济结构的变动趋势222

三 模仿转向创新路径业已开始的几点证明235

报告8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242

一 关于我国科技状况的描述分析243

二 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创新的影响251

三 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GDP的影响256

四 政策建议260

第三部分 空间结构转变与城市化269

报告9城市化过程中财政收支结构转变和促进结构变革政策269

一 城市化加速发展导致的经济结构变化269

二 城市化发展促进财政支出结构改变275

三 城市化与财政收入结构的关系277

四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与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282

五 促进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选择291

报告10中国城市化影响政府公共支出的理论分析及实证296

一 引言296

二 城市化影响公共支出比重的理论分析298

三 城市化率影响政府公共支出的实证分析301

四 结论及建议303

报告11中国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就业306

一 文献综述308

二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310

三 中国城市化模型315

四 中国城市化与第三产业就业实证分析320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328

报告12快速增长中的区域不平衡发展334

一 前言334

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路径选择337

三 我国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成因及其合理性分析343

四 小结及建议355

第四部分 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361

报告1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从动员性扩张向市场配置的转变361

一 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典型化事实363

二 动员性金融对产出规模扩张的激励逻辑371

三 开放经济中平衡规模扩张与通货膨胀的机制375

四 从动员型金融向市场配置型金融的转型378

五 宏观政策选择382

报告14金融结构调整、增长机制转型和政策选择387

一 中国货币化和资本化进程的反差388

二 中国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发展不平衡392

三 中国政府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形成397

四 储蓄动员、政府主导型金融结构和金融不平衡发展414

五 中国经济增长机制转变和金融结构调整的挑战421

六 中国增长机制转变和金融结构调整的政策选择431

报告15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440

一 非国有经济发展与企业数量结构的演变441

二 工业企业的产值、收入与利润结构变化447

三 工业企业资产与人员结构的变化455

四 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与生产率464

五 总结与讨论471

报告16中国的“新重商主义”及其改进思路:对外开放模式的一个审视477

一 中国“新重商主义”的结构特征及国际比较478

二 中国“新重商主义”的绩效及经济原理482

三 中国“新重商主义”的负面问题累积与政策困境483

四 中国“新重商主义”的改进思路487

报告17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季节协整分析及其含义494

一 引言494

二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分析497

三 实证结果及其含义515

第五部分 经济社会稳定与福利改进521

报告18倒逼机制、福利刚性和选择性激励521

一 依赖于扩张激励的增长机制522

二 政府目标转变、“福利刚性”和倒逼机制525

三 路径锁定和经济增长情景530

四 经济增长路径转变到一个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33

报告19经济结构演进过程中的宏观稳定和政策536

一 导言536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538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通货膨胀548

四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几个特征事实552

五 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新挑战555

报告20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平衡:挑战与应对566

一 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社会发展:成效与矛盾567

二 不平衡发展模式的理论反思与矫正结构失衡的初步举措580

三 进一步加快社会发展,促其与经济增长协调平衡的政策建议586

报告21福利改进与社会发展594

一 引言594

二 社会事业发展596

三 社会发展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增长612

四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预测624

五 新增长模式的转变,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631

第六部分 冲击、危机与复苏639

报告22资产与通货“双膨胀”格局及其治理对策639

一 “双膨胀”格局640

二 资产和消费物价“双膨胀”的内生性原理644

三 资产和消费物价“双膨胀”的后果:撕开的裂口650

四 “双膨胀”的治理对策654

报告23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659

一 全球化与通货膨胀:文献综述661

二 外部冲击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机制与特征化事实663

三 计量分析671

四 结论与政策含义679

附录681

报告24宏观政策有效性条件、运行机制、效果和复苏后的抉择685

一 宏观政策有效性和开放条件686

二 宏观政策有效性与增长特性690

三 宏观政策激励机制和全面复苏情景693

四 复苏后我国宏观政策的选择697

第七部分 战略转变与可持续发展703

报告25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大国效应与模式转变703

一 技术进步:“干中学”与模仿套利机制704

二 低成本扩张与政府干预下的价格扭曲707

三 外部扩张、大国效应与国际协调709

四 增长路径转变过程中的政策选择712

报告26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715

一 引言715

二 我国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化事实和国际比较717

三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理论探讨721

四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框架723

五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分析725

报告27中国可持续增长的机制:证据、理论和政策729

一 中国增长机制的典型化事实和国际比较731

二 中国式增长机制的理论模型:政府目标与企业行为735

三 增长机制形成路径的情景分析741

四 增长机制转型条件和政策选择748

报告28世界经济创新长波、发展范式演进与中国的对策753

一 创造性破坏:经济创新和长期波动的内在机理753

二 产业革命以来四个长周期的技术—产业—制度范式演进756

三 创新周期的第四长波与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759

四 我国的长期挑战及应对策略7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