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台湾文化志 下 中译本·修订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台湾文化志 下 中译本·修订版
  • (日)伊能嘉矩原著;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编译 著
  • 出版社: 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86676474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76页
  • 文件大小:254MB
  • 文件页数:6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台湾文化志 下 中译本·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2篇 商贩沿革1

第一章 郊行2

台湾商贩兴起之绪端2

当初商况之一斑2

行及郊3

郊之起源—台湾三郊之组织3

泉郊及厦郊4

艋舺街之发达4

淡水三郊5

台厦郊5

新义顺之一郊6

北船、南船、唐山船6

小郊6

特殊之牛市惯习6

郊之急公好义所贡献之功绩6

徐宗干之〈谕郊行商贾〉—通台商弊之指责7

不正当之秘密营商9

对奸商之管束9

关於私当之管束10

第二章 糶运及粮运12

粮运之限制12

淡水社船之设置12

高其倬之〈请开台湾米禁疏〉13

解除米禁为自然之趋势14

台米价额调节政策14

南洋贸易之进展与台米糶运之减少16

「附」台运不绝止17

粮运即台运18

粮运极盛时之情形19

台运消长与全闽之关系19

专运即大运之特设20

鹿港(校按:当作「鹿耳门」)之淤塞与粮运之顿挫20

减运之法21

第三章 通洋23

通洋之沿革23

与日本之通商24

鸡笼为主要贸易地24

与吕宋之往来24

日本锁国令之影响25

对日本之输出品26

「附」东洋成为日本之代名词26

与南洋之通商27

「附」内田博士之论文:〈三百年前日本与台湾之经济关系〉之节略及补注29

尾崎秀真有价值之一说31

第四章 海关制及抽厘33

二种海关—常关、洋关33

海关之开设33

厘金制34

台湾之厘金抽取方法34

子口半税35

体恤华商之旨趣35

第五章 通货37

见於撒玛纳札著书之台湾货币37

吕宋货币之流入37

纹银之通用少37

番货币之通用37

六八银38

台湾纹银之铸造38

光绪元宝之新铸38

一角银圆之铸造38

银币不依定价而依实价通用38

劣币之滥用39

铜钱—永历通宝之铸造39

台湾之小制钱40

私铸呆钱及其设法示禁40

运入古钱之径路41

第六章 度量衡42

道斗系郑氏之官斗42

满斗之使用与量制之统一42

石制母斗42

度制亦不统一43

衡制之不统一43

依自治作用之度量衡统一—公斗、公秤之设备43

公斗之弊43

公秤之代表44

第13篇 外力之渐进47

第一章 撒玛纳札之台湾介绍48

乔治撒玛纳札之经历48

《台湾地理历史》及《日台对话》之公刊48

对福尔摩沙之地理及历史之记述50

关於福尔摩沙岛民之原有宗教等之记述51

一般惯习之记述53

关於语言之记述53

「附」所举台湾土著数词之语种54

乐克贝里之对撒玛纳札著书记事之见解55

第二章 贝尼奥斯基之台湾探险56

毛里斯·奥俄斯笃·贝尼奥斯基之《旅行记》记事梗概56

贝尼奥斯基之〈台湾事情及殖民方策〉十二条61

归欧后之消息61

对其记述之评判62

第三章 鸦片战争及伊犁纷议之影响63

英军窥伺台湾63

英军之作战方略64

草鸟洋匪之犯境64

有作英军窥伺内应者64

清人防夷之议64

台湾之防夷方针及对英人之迫害—那布达号及安号之海难66

对英国全权谢罪66

汉民敌外心之发露66

俄国占领伊犁68

伊犁纷议时台湾之戒严69

第四章 台湾之开港70

《天津条约》之台湾开港70

订盟列国约定台湾开港之最初年次70

条约上之淡水港区域70

西班牙天主教会不受通商条约之适用71

租界71

第五章 对外政策之软硬姿态73

鸦片战争所引起对英国嫌恶之情绪及其煽动73

侨居外人迫害事件频起—英人哈蒂之重伤与樟脑之扣留73

英国领事吉必勋之对策74

茄当中校占领安平74

樟脑纷争74

设招商局保护外商75

第六章 外教之传人76

荷兰人之教化及於入清以后76

开港后之传道76

西班牙天主教之传教—爽斯圣父76

英国长老教会之传教77

北美加拿大长老教会之传教77

对外教之迫害77

英国领事吉必勋之抗议77

凤山知县之谢罪78

刘铭传之外教保护政策78

谢烈路尼奥亚兰之传教78

甘为霖之功绩79

马偕之功绩79

黑本之功绩79

外教之感化79

第七章 美船罗妹号遇难事件81

「番」人对外国船舶之凶行81

罗妹号遇难之真相81

美国领事(校按:原文作「公使」)李善得与清有司之折冲82

「番」人与谈判82

罗妹号事件之影响84

第八章 英国人之大南澳侵垦85

同治七年英人荷恩之大南澳侵垦85

清官宪之抗议与荷恩之退去85

第九章 日本侵略台湾之动机87

西川忠英、新井君美等之著述系第一著之导火87

其后见於日本杂史随笔有关台湾之记事—森岛中良之《红毛杂话》及《万国新话》87

司马江汉之《荷兰商船》88

赖襄之诗文88

吉田寅次郎之《幽囚录》88

川口长孺之《台湾郑氏纪事》89

最早以台湾为主之地图89

岛津齐彬之海外经略秘策—《琉球史料》之记事89

《石室秘稿》之记事90

第十章 日本之入侵台湾「番」地92

琉球宫古岛民被生「番」屠杀92

琉球在中日两国间之历史的关系92

发对台湾「问罪」之师之奏请94

「附」琉球岛民遇难之实况94

救护琉球人之遗闻96

八重山岛船获救护之颠末98

漂到之地点98

派遣「问罪」之师之先决条件—置琉球藩以明其所属98

日本当局及李善得关於台湾番地所属问题之见解99

颁赐副岛大使之勅旨100

副岛大使及副使柳原前光等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涉、清廷答称土「番」为化外之民101

日人之台湾踏查101

「附」小田县民亦遇生「番」劫掠102

「附」小田县民遇难真相102

卑南社「番」人当时之记忆105

「征」台可否之论106

委任大久保、大限两参议及西乡大将调查生「番」处置案106

台湾蕃地事务都督以下之任命、设置台湾蕃地事务局、颁赐都督之勅旨及特谕107

急设日本公使馆於北京108

决定「征」台部署109

纽约斐拉路得报之批评109

美国、英国声明局外中立110

「问罪」师向台湾112

自瑯?湾登陆113

瑯?之汉民迎接日军114

戒饬在阵兵士115

在石门初次制胜116

「番」人相继屈服116

勦荡牡丹、高士滑二社「番」116

西乡都督苦心之情形118

中国舆论之激昂119

完成台湾守备120

中国之谣言蜚语120

中国对日本都督要求撤兵121

台湾「番」地事后之处理由中国自当之议123

大久保全权办理大臣之派遣124

驻屯军将来之进退目的之陈情125

中日两政府之谈判128

中日和议由英国公使居中调停而成立129

条约之全文129

大久保利通之〈使清始末摘要〉奏陈131

「附」大久保全权之问题二条134

「征」台师凯旋136

山县有朋之外征三策136

派遣兵数及死伤病者数137

遭难琉球人之塚墓138

由日本语所导出之新「番」语:「塞俄」139

「征」台馀谈140

清政府里面对日本「征番」之权宜策略140

「附」以日本之撤兵为出於取败之和约142

日本发遣「问罪」师所加予中日两国之影响143

第十一章 中法战争之影响145

企图用孤拔所统率舰队占领台湾145

刘巡抚之作战计画145

法军之作战计画及其攻击、封锁基隆146

「附」外国船之奥援破封锁147

法军砲击淡水、基隆148

两国和约与法军撤退149

孤拔企图计画利用妈宫港为海军要港149

「附」当时台湾清兵之无节制150

关於刘铭传行动之一讹闻150

法兵之暴行151

本地民间之迷信151

中法两军之病死152

第14篇 拓殖沿革153

第一章 限制拓殖之时期154

汉民拓殖之原始154

荷兰人之占据154

西班牙之占据北部154

建立台湾拓殖基础—明郑时代之拓殖155

「附」承天府之四坊与二十四里156

清代之消极政策—垦照160

草地之垦照161

偷越之流民所为拓殖之进展161

「番」地最初之新开部落—诸罗十七庄162

竹堑埔之拓殖163

「附」陈瑸巡察淡水—台北探查之端绪163

淡水地方水土苦恶165

既往之私垦趋势166

罗汉门地方之开拓166

下淡水溪流域167

「附」官府对偷越私垦之管束与给付垦照168

《台湾府志》所载可垦地区由最初之既垦及续垦田园数170

违禁越界所至滋事之例171

〈台疆经理事宜十二条〉及其反对意见171

汉民侵入「番」界之禁及蓝鼎元之反对意见171

拓殖进入内部176

侵占「番」地之弊177

限新垦田、园得减赋率之影响178

立石禁占之措施178

官庄垦辟为名而侵占「番」地之弊179

「附」石碑及謄文之例180

由海路侵占「番」地之禁182

设理番同知183

「番」业让与实系蒙混偷垦183

林案平后善处之计183

民买「番」地之公认183

噶玛兰拓殖之沿革184

准许解除「番」地封禁之证据186

加留馀埔187

水沙连拓殖之端187

汉民渐知关於台湾山后之地理知识189

赖科、潘冬之事迹189

东西得横断中央山脉交通之推想190

卑南?191

汉民定居山后之嚆矢193

奖励开疆之端绪194

淡水同知李嗣邺之积极手段与合资团体金广福之拓殖事业195

私人团体之「番」界拓殖195

军大王庙196

「附」西洋人所企图之山后「番」地占垦—贝尼奥斯基及荷恩196

第二章 开山抚「番」之一时期198

开鑿通后山之道路198

工程极为困难200

沈葆桢之台地请开旧禁疏202

完全解除约定二百馀年之「番」界封禁203

「番」界厅县之设置与招垦局之创设204

「番」地开禁有限制204

拓成多不见成效205

招垦章程之改定205

林达泉之治台方策207

吴子光后山拓殖之意见207

裁撤招垦局委由民招民垦210

对垦首发给垦约211

台湾分省与抚垦局之设置及南、北「番」界山路之开通212

光绪初年以后企图开通之横断中央山脉道路七条213

抚垦局所发给垦照之例213

台东之垦荒214

第三章 附属诸岛屿之拓殖215

第一节 澎湖群岛215

第二节 小琉球屿216

第三节 火烧屿217

第四节 红头屿218

第五节 龟山屿219

第四章 移殖台湾汉民之原籍及拓地之年代221

各地方最早拓殖年代表222

第五章 台湾之拓殖与水士适应224

固有风土病及其被害记录224

以风土病归咎鬼妖作崇之迷信226

汉人不服水土视台湾为畏途227

知县官司对恶毒瘴地畏不赴任227

病死过於「番」害228

外国人成瘴疠牺牲者229

病患多为疟疾病229

瘟及瘿之流行230

关於食物禁忌之民间杂说230

澎湖岛多眼疾231

水土不良与迷信结合之旧惯231

饮用水质之不良231

甘泉灵效之说232

刘巡抚之钻井及经营公设浴室232

缺乏良医之结果有赖神力治病233

名医传233

官医局及养病院之设置234

保生大帝、痘疹神之信仰234

「附」忌避癞病之习俗234

适应水土时效之理想235

台湾移住者之早熟236

台民多短命236

见於文献之长寿之例236

一种欲使视台湾为乐土之神仙谈237

「附」「番」人之浴水惯例—沐儿之风238

毒蛇之种类及其害239

对毒蛇伤害之民间疗法与禁厌护符灵药240

第15篇 「番」政沿革241

第一章 理「番」设施242

第一款 对熟「番」之设施242

熟「番」与生「番」之别242

「附」「番」之语义246

社街庄峒之区别247

清人入台初期之对「番」策247

「附」土官(土目、头目)之制248

通事、董事之制249

举用土目、通事之际颁给之戳记250

得为熟「番」之要件250

番户253

社商、社丁及其恶弊254

郁永河之理「番」方策254

阮蔡文之北路「番」界亲哨254

汉民之侵占「番」地与周锺瑄之善后策255

陈瑸之淡北「番」地巡察256

「附」谢金銮撰〈雷阳遗事〉256

分巡台厦兵备道梁文科禁革社商、通事之流弊257

发给归附「番」土官信牌257

官府以土「番」充兵勇之端257

诸罗知县发给岸里社「番」之谕示258

闽浙总督罗罗满保等所上〈题报生番归化疏〉259

归化「番」与未归化「番」之别260

朱一贵事件之起因260

在朱一贵事件征土「番」随军260

以理「番」圭臬见称之〈番俗六考〉261

汉人苦累土「番」之情形262

汉人欺弄、侵占土「番」事例263

逼遯(校按当作「副遯」)263

「番」民叛乱亘大区域264

蓝鼎元之理「番」意见264

烧夷「番」社之策265

官府之「番」人怀柔策266

熟「番」之汉化渐进267

办理民「番」交涉特设南北两路理番同知267

民「番」交涉事件之主要职务268

「附」设置理番同知当时之所辖「番」社名268

承贌「番」业之谕示及禁制270

立石划界之禁例271

理「番」方针铺张之禁示271

林爽文案后屯防之设置273

闽浙总督方维甸保护熟「番」禁示之要项274

「附」社「番」为清肃社纪所立合约字275

在理「番」设施上添一新事例之动机—噶玛兰「番」地之收归及绥抚277

限制对「番」社放债278

认识「番」业清厘之必要279

平埔熟「番」大移动之发端281

光绪元年之理「番」官司改革282

对「番」方针伴同认识汉「番」机会均等而变更282

「附」确认熟「番」公法上之特殊能力283

承认「番」妇之为业主283

第二款 对生「番」之设施284

第一节 对生「番」消极政策284

清人有台当初之理「番」政策系消极方针284

对生「番」之管束无效果285

通事之横肆与生「番」滋事286

关於识者之生「番」处理论议者多287

官府之理「番」政策仍采消极方针288

防遏生「番」之姑息手段与蓝鼎元之驳议288

诸罗知县孙鲁及台湾总兵林亮对生「番」之积极政策290

有司苟且杀人将罪诬嫁与生「番」291

阿里山生「番」通事吴凤之事迹292

「附」关於吴凤经历之多种异闻293

林爽文之役一部分归附生「番」有功294

载於《皇清职贡图》熟、生「番」族图形及图记295

关於方维甸之严禁偷越「番」境296

柯培元之〈生番歌〉300

第二节 对生「番」积极政策300

生「番」地域惹起国际问题—美船罗妹(Rover)号遇难事件与清人之善后政策300

琉球藩民被害事件300

沈葆桢之开山抚「番」之议300

丁日昌所拟订〈抚番开山善后章程〉及其实施之范围301

对生「番」之厉行薙发301

《化番俚言》之颁布304

对生「番」之管束一时颓弛305

中法战后谋善之策与刘巡抚之理「番」方针305

全台抚垦总局之创设306

「附」发给国如社之口粮票307

王九龄拟议章程稟请台湾巡抚特设招抚局308

图谋加强防「番」311

「番」人归化之实况311

鼓励归化生「番」奉公出力311

刘巡抚卸任理「番」措施顿挫312

《续噶玛兰厅志》稿本所载全台「番」政末路之总评312

「附」「番」地之意义313

第三款 佩带军械之禁313

「番」人嗜杀313

铳器之传入及官府对其禁制314

刘巡抚禁止「番」人佩带武器314

铳器之押收315

「附」台湾「番」人至持有铳器之初期315

第四款 民、「番」结婚之限制318

荷兰宣教师与「番」女之结婚318

汉人与「番」女之结婚318

有司基於保护「番」人之见解又为「番」地治安之必要绝对不许民「番」结婚319

「番」人欣慕异族之倾向320

民「番」结婚之禁例320

民「番」之结婚给予「番」人之结婚思想一大变化321

禁止奸占「番」妇321

禁止诱拐「番」女强逼为娼妇322

「附」认为汉人与「番」民所生混血儿与汉民同等323

第二章 「番」人之教育324

第一节 熟「番」之教育324

荷兰宣教师之「番」人教化324

西班牙人宣教师之「番」人教化324

「附」荷兰人布教所及区域325

在西班牙人麾下从事传教之二名日本人327

荷兰人退去后仍用罗马字写作「番」语者—教册328

用罗马字之「番」语文书及其年号329

清人密谕禁止使用罗马字329

「附」中国语发音以笔记为罗马字之记事册330

小川文学士之「番」语文书解说330

对「番」人汉文教育之发端333

清代之教育设施—社学333

举「番」人为佾生之特典334

土「番」社学之普及,及社学之位置335

社学之成绩337

「番」茂才之辈出337

道光年间土「番」社学随熟「番」进入汉化而至无必要338

土「番」义学之滥觞338

吴子光之文英书院338

吴子光作〈岸社文祠学舍记〉339

於书院汉「番」共同教育之特典340

十八义塾之设立340

使熟「番」由生员之考试进为荐乡试之特典340

由凤山县属一部分熟「番」团体所创始之孔圣祀典341

光绪二年新设义学二十六所之拟议342

熟「番」教育功过参半342

第二节 熟「番」之化育343

一般热「番」化育之筹画—各社立社师343

新港以下四大社之驯化343

平埔「番」渐进熟化343

社师之宣誓344

强制归附土「番」薙发蓄辫345

赐姓改名之事346

施行农耕传习346

禁止杀人347

移风易俗之改化大进348

「附」思想上特别信仰上之同化—「番」仔土地公、山魁等348

第三节 生「番」之教化349

积极教化之绪论349

《训番俚言》之监修350

教育手段之架构351

卑南厅「番」人之教育及化育352

恒春县「番」人之教育及化育360

阿里山「番」及浊水「番」之教育366

宜兰之生「番」教育366

台北之模范「番」童教育367

第四节 赐姓政略370

对「番」语家名拟配汉姓文字之实例370

「附」关於共通前置在「番」语家名之tama372

赐给平埔「番」之姓氏种类373

多为潘姓373

使汉式文字改易「番」名373

汉名「番」名二种并存之名字例374

「番」名译音附在汉姓下之例374

赐姓政略生「番」均霑374

配於固有家名之汉姓之例374

防应改「番」姓混冒之谕示375

对「番」人不施行同姓为婚之禁例377

第三章 对「番」人之课租378

第一节 「番」饷378

二种「番」饷378

第一项熟「番」「番」饷378

酌采明郑之遗制378

清初之熟「番」「番」饷378

熟「番」之新附逐渐增加380

「番」人输饷之意向380

饷率失公平成为「番」变之原因381

减轻「番」饷之上谕381

刘巡抚删去熟「番」「番」饷382

第二项生「番」「番」饷382

主要对归附生「番」赋课382

征商383

康熙雍正前后之情形383

减轻「番」饷384

鹿皮饷384

小米饷384

汉民以生「番」不堪课饷负担为藉口策动侵占「番」地384

实系社商税385

熟「番」「番」饷之删去385

第二节 「番」租385

第一项「番」大租385

「番」大租之起因385

受「番」地给出之汉民与「番」人之权利关系387

「番」人除征收定率大租外对土地不过拥有虚权387

公口粮租、私口粮租387

「番」大租之定率388

「番」业户388

抽的租389

发生「番」大租权原因之有关土地给出契字—第一例由给出土地约定交纳「番」大租者389

第二例给出土地交付「番」人埔底银且约定交纳「番」大租者389

第三例以谷粟以外之物产交纳「番」大租者390

第四例由汉民在「番」地开圳给水之代价而给出土地更由此约定交纳「番」大租者391

第五例给出厝地成为地基主约定由厝主即家室兴建者准照「番」大租征收地基租者392

抗纳「番」大租之情弊与官府之管束392

履行「番」租义务之谕示392

不得怠忽对新土目抗纳「番」租之告示393

汉民包办征收「番」租394

「番」大租变质与「番」人穷困之状395

第二项 加留馀租396

加留馀租之性质由来396

迄道光初年无其实397

厉行斯种「番」租之经理就绪397

「番」租率之标准398

隆恩息租之变形399

租制之改订与加留馀埔399

第三项 亢五租400

亢五租之由来性质及征收法400

怠纳之弊与官府之警告400

亢五租归官府管理401

草地租402

第四项 特殊「番」租402

一种以「番」租形式之抚「番」费或养赡银402

阿里山「番」租402

内优、傀儡、瑯?「番」租403

单纯保障和亲之报酬405

第三节 盐课之蠲豁406

占居滨海土「番」之制盐406

使土「番」煎海自食406

第四节「番」社仓407

第四章 屯制408

第一节 屯「番」408

福康安等之设置熟「番」屯弁奏议408

军机大臣等对此酌议覆奏413

及其实施413

「附」四川屯练兵413

军机大臣等之覆议第一款413

特种乡兵之组织414

编制大小各屯熟「番」「番」社之区分及屯丁数额414

熟「番」各社应分拨屯丁之员数非不变416

挑选屯丁之际应造员名册之例417

覆议第二款请严屯弁责成以资约束418

准武职之规格419

颁给屯弁之钤记419

覆议第三款计屯丁受地宜酌量配发419

覆议第四款清出所侵占界外田、园定等征租以昭平允421

覆议第五款已垦之田、园应请分别升免421

覆议第六款现丈量之图册应发厅县存档仍按各户另给易知丈单以便输租422

易知丈单之样式422

覆议第七款请定征租之法以垂永远423

屯租发生之起源423

田、园之等级及屯租征收率423

覆议第八款征收租银应酌定匀给存留以裕丁食以资经费424

覆议第九款支发屯饷宜定章程以杜弊窦425

覆议第十款请分别编验应用器械以从「番」人之便425

覆议第十一款请循旧安设隘丁以重边防426

覆议第十二款重立界石永杜争越426

噶玛兰应设屯之议427

徐宗干设置水沙连大屯之议及实施427

全台屯制之经理殆失於废弛致屯饷极穷乏428

刘巡抚厘革屯制之命与蔡嘉谷之稟陈430

〈整顿屯务以除积弊而裕供赋疏〉432

屯制照旧存续433

第二节 养赡埔地及屯田、园433

可充当屯饷之资源二种433

养赡埔地433

屯田、园435

第五章 防「番」机关438

第一节 隘制438

隘之意义438

隘在台湾之起源—土牛、红线及其制438

杨景素之立石划界—官隘之嚆矢439

「附」划界立石之各地名比定及其遗址439

乾隆四年及十七年之立石划界440

官设隘制之实施441

隘首之任用441

整备隘制之端绪442

搭藔之最初位置442

隘丁口粮支给法443

官府对隘制设施之方针443

嘉庆、道光年间北路之代表性设隘443

噶玛兰厅下之隘制444

民壮藔之兴隆444

噶玛兰沿山二十馀隘设置完成445

道光六年之大官隘设置445

淡水厅下之金广福大隘446

道光以后之隘制废弛与「番」害频发447

分屯民勇使代隘制之议448

恒春知县蔡麟祥之防「番」措施449

刘巡抚全废原来之官隘、民隘组织隘勇新制450

光绪十七年之撤废隘勇450

「附」隘之原型的土牛、红线之遗制451

设藔之位置及各藔间之连络451

隘藔之实况451

设隘线外方设射界之情形451

传言「番」界开伐树木困难之「番」人口碑452

第二节 隘租452

隘租之性质452

隘租之二种收支法及其实例452

准许隘租之一部分充义渡费之谕示454

抗纳隘租之弊渐甚455

光绪十二年之隘制改革456

废除隘租名目456

第六章 征「番」事略458

明郑以降之讨「番」沿革梗概458

第一节 吞霄「番」社之讨伐461

第二节 水沙连「番」之讨伐463

第三节 傀儡「番」之讨伐464

第四节 大甲「番」社之讨伐465

第五节 眉加腊社「番」之讨伐468

第六节 恒春「番」之讨伐468

第七节 台东加礼宛「番」之讨伐471

第八节 奇密社「番」之讨伐472

第九节 东势角北势「番」之讨伐473

第十节 东势角南势「番」之讨伐474

第十一节 大嵙崁「番」之讨伐475

第十二节 台东平埔「番」之讨伐476

第十三节 大南澳「番」之讨伐477

第七章 汉、「番」交涉馀志479

第一节 「番」人之对外远征479

「番」人分布於台湾之由来479

「番」人之仪式口碑等显示可摸索其本源地之资料479

宋代毗舍耶出没於中国闽海之情景480

琉球八重山列岛所流传长耳人国之口碑481

远航南洋地方之口碑481

「番」地自耕种烟草自吕宋主产之哈瓦那系482

独木舟之操纵482

琉球糸满部落之独木舟与台湾北部平埔「番」之蟒甲483

土「番」渐成生存竞争之败者483

「附」乌鬼「番」及雷亚拉目克483

第二节 汉民之「番」地侵占487

侵占之手段487

积极性「番」地侵占488

消极性「番」地侵占490

官府之间接帮助侵占492

汉民对平埔「番」之凌虐492

嘉庆、道光间之平埔「番」大移动493

北路平埔「番」退入埔里社494

南路平埔「番」退居台东恒春494

噶玛兰平埔「番」退居台东北部495

北路平埔「番」越入噶玛兰495

「番」人一致免除汉民侵占之特例497

熟「番」人对生「番」之侵占498

民「番」酝酿种族竞争之倾向与其协调政策499

熟「番」人口随汉化进度渐趋衰减500

柯培元作〈熟番歌〉500

「附」平埔「番」所存类似「搭雾」风习501

第三节 中国人对「番」人之观察503

「番」人之民种由来诸说503

立说根据粗率506

荒唐的传承506

对「番」害之畏怖与由神明庇护而避免之信仰509

「番」伥之说510

第16篇 台湾之割让511

第一章 日本之统治台湾512

中日讲和之说与日本当局之准备512

讲和条件之立案海军以台湾为必要之地512

陆军以辽东半岛为必要之地512

「附」井上毅割取台湾意见书呈伊藤首相512

讲和会议上台湾割让问题之折冲513

《下关媾和条约》签字514

有关割让台湾之条约文514

交换批准书514

桦山总督之任命514

伊藤首相指示施政大纲之训令514

发通告与清政府要求任命全权516

台湾之官民不承认割地条约516

李鸿章以台地扰乱为理由请伊藤首相延缓桦山总督出发期516

伊藤首相覆电拒绝中国之请516

近卫师团向台湾517

台湾总督府之组织完成517

桦山总督对文武各官之谕示517

桦山总督一行抵达台湾518

「征讨」台湾之开端518

水野民政局长官对岛民之谕示518

中国全权委员李经方一行抵达518

两国委员於船中会见完成台湾交接518

授受台湾之交换文书518

「附」中日两国全权台湾授受谈判之情形519

桦山总督发布台湾交接及绥抚人民之谕示524

基隆陷落525

「附」台湾总督府始政式之景况525

统治台湾最初之天长节景况526

日本南进军祀郑成功527

「始政」一周年纪念祝与席上伊藤首相试赋一绝528

第二章 入台事略529

台湾巡抚邵(校按上字原文误作「刟」)友濂乞严密防备529

台湾巡抚唐景崧致力防备529

驻防台湾之兵员530

比志岛支队占据妈宫531

悬重赏击沈擒杀日本船只及军兵531

岛民不服下关条约532

清政府恳谕岛民532

台民建立台湾民主国推唐景崧为总统532

台湾民主国之宣言532

列国付之不问533

连袂告假之台湾文武官533

台湾民主国之阁僚及其施政533

纸币、公债、邮票之发行534

台民发送告白一章期待外国之保护534

清官宪隐然嗾唆之形迹535

统领林朝栋之退去与全台团练总局之复兴536

飞檄指责李鸿章等之罪537

当时台湾抵抗之事有三原因538

「附」以刘义之名唤起民众敌忾心所用标语538

文士之悲歌538

当时所流布令人捧腹之五彩画539

近卫师团之登陆539

基隆陷落540

台北之惊慌542

日本「征」军进入台北城543

台湾北部之「戡定」544

刘义之声望与文武之轧轹544

日本「征」军「勦荡」台南地方之作战计画544

刘义与日本当局之折冲545

刘义逃往厦门546

日本「征」军入台南城546

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薨去547

「附」日本军舰八重山号搜检扣留英国轮Thales号事件547

桦山总督绥抚良民之谕示及对敌兵之宽大处置548

住民选择国籍之自由549

日本统治台湾后之「土匪」—吴得福之阴谋549

明治天皇轸念绥抚台湾新附之民庶550

新高山命名之报告550

第三章 对外交涉551

台湾之割让诸国无异议551

澎湖攻略之价值551

清廷欲藉外国之干涉551

英国与台湾552

法国与台湾554

俄国与台湾554

日本政府关於台湾领有权之宣言555

福建不割让条约555

日俄战争与台湾556

东洋每有事必争台湾海峡争台湾海峡者先注目台湾及澎湖557

第17篇 台湾之地势变迁559

第一章 台江沿岸之变迁560

第二章 浊水溪流域之变迁565

第三章 淡水河流域之变迁568

台湾文化志梗概571

跋5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