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发展研究报告 2011年【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浙江发展研究报告 2011年
  • 张伟斌,迟全华主编;葛立成,张耀东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0717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4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浙江省-2011;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浙江省-2011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浙江发展研究报告 2011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十二五”实现浙江“两个同步”的路径研究1

一、浙江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演变分析1

(一)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演变1

(二)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演变分析4

二、浙江省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演变分析6

(一)浙江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受经济增速影响大,整体情况好于全国6

(二)省内欠发达地区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较好,整体同步趋势向好发展7

(三)浙江省二、三产劳动报酬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一产较为平稳9

(四)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建筑业同步趋势稳步改善,采掘业同步情况较差10

(五)第三产业内部IT服务业同步态势好,多数行业稳中趋升11

(六)小结12

三、制约“两个同步”的原因分析12

(一)经济增长阶段决定着浙江“两个同步”的整体变化特征12

(二)发展方式转变滞后,尚未破除“低成本扩张”的路径依赖13

(三)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影响就业扩大13

(四)产业组织难优化,业内企业过度竞争13

(五)分配与再分配机制的僵化与不合理导致居民收入相对下降13

(六)要素价格扭曲,制约居民收入提高14

(七)劳动力工资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居民收入增长15

(八)劳动生产率成为目前制约劳动工资上涨的主因15

四、国外“两个同步”发展的政策启示16

(一)国外工业化过程中的“两个同步”16

(二)国外实现“两个同步”的主要经验21

(三)国外经验对浙江实现“两个同步”的启示24

五、促进“两个提高”的路径与政策建议26

(一)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26

(二)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26

(三)通过制度创新来弥补要素价格的扭曲26

(四)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7

(五)推行“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政府适时适度干预27

(六)保障积极就业,提高居民收入27

第二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研究29

一、构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与突破重点29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经验29

(二)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30

(三)浙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突破重点32

(四)加快构建浙江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建议33

二、“创新引领”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与浙江实践34

(一)浙江正处于向“创新引领”发展模式转化的关键时期34

(二)“创新引领”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35

(三)浙江实现创新引领的总体思路与建议37

三、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态势与政策取向38

(一)制定地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规划与工作方案,保证产业有序转移39

(二)建立政府间联系渠道与协调机制,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桥梁作用39

(三)设立地方产业转移基金,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40

(四)加强企业用地整治,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40

(五)加强节能减排指标约束,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41

子课题一:现代产业体系:浙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42

子课题二:创新引领:浙江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52

子课题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基于浙江的考察58

第三篇 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的作用66

一、技术市场发展的理论与现实背景66

(一)技术市场的构成及基本特征66

(二)技术市场和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的关系68

(三)国内外技术市场发展的主要模式比较69

二、浙江技术市场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74

(一)浙江技术市场现状与特点74

(二)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发展的实践与探索79

(三)技术市场发展的省内外比较82

(四)浙江技术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6

三、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88

(一)探索技术要素市场的营利模式,开拓技术转移的新机制88

(二)加大对专业技术市场的支持力度,实现无形技术市场和有形产品市场的结合88

(三)大力发展民营中介机构,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88

(四)推动技术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的良性互动89

(五)建立和健全科技风险投资支持体系89

第四篇 “三上、三下”走势及其对浙江经济影响研究90

一、2011年“三上、三下”走势分析90

(一)人民币汇率上行分析90

(二)2011年CPI上行分析93

(三)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之趋势96

(四)投资增长率下降之原因97

(五)信贷投放增量收缩98

(六)节能减排任务更重99

二、“三上、三下”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102

(一)“三上、三下”对浙江经济的利弊分析102

(二)“三上、三下”影响下的浙江宏观环境104

(三)“三上、三下”和浙江中小企业困境107

三、应对“三上、三下”的思路与对策110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自主创新带动产业升级110

(二)政府搭建平台,鼓励企业海外投资111

(三)制定相应的税收筹划策略111

(四)继续加大调整产业结构112

(五)推动海陆统筹战略构建112

(六)多渠道拓宽金融支持渠道112

(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挖掘节能潜力112

第五篇 加快浙江创新型企业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114

一、浙江创新型企业发展状况114

(一)创新型企业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114

(二)浙江创新型企业发展中的主要困难与问题118

二、加快浙江创新型企业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措施120

(一)以国际化视野,大力引进与培养创新型企业家120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121

(三)优化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为依据,提供政府专项研发资金资助123

(四)加强产品创新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与政府采购力度,推动创新型企业加快产品创新123

(五)加大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与产品品牌等的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发展124

(六)设立由政府出资与主导的股权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培育与发展创新型企业125

(七)调整企业用地与排污指标配置,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用地与排污指标保证125

(八)强化政府金融办服务功能,为创新型企业上市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126

第六篇 有效激活浙江创新服务平台128

一、浙江创新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128

(一)浙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背景128

(二)浙江创新服务平台的发展过程130

(三)浙江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131

(四)浙江创新服务平台的组建形式131

二、激活浙江创新服务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132

(一)重复建设严重132

(二)存在重布局、轻运行的现象133

(三)环境配套滞后133

(四)运行机制僵化134

(五)行业平台与区域平台存在趋同化倾向134

(六)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不足135

三、国外的实践经验及启示136

(一)国外创新平台建设背景136

(二)国外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做法137

(三)发达国家创新平台建设的案例分析138

四、激活创新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146

(一)培育创新资源配置力,提升创新平台有效性146

(二)差异化构建行业创新服务平台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148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148

(四)加强和完善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149

课题调研案例152

第七篇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159

一、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现状与问题159

(一)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159

(二)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一些做法162

(三)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64

二、纺织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165

(一)发达国家纺织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165

(二)发达国家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特点与做法166

(三)启示168

三、加快浙江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169

(一)转型升级思路169

(二)主要对策169

第八篇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研究172

一、加快舟山群岛新区城市化进程才能建好核心区壮大增长极172

(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面临的基本战略问题172

(二)壮大增长极建好核心区的机理与路径选择174

(三)以城市化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175

二、借鉴国内外经验推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176

(一)建设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特殊意义176

(二)舟山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现实基础177

(三)借鉴国际经验,分析现存“短板”178

(四)建设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若干政策建议180

三、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182

(一)邮轮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国际大趋势182

(二)浙江发展邮轮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183

(三)加快布局和发展我省邮轮产业的对策建议184

子课题一:广东、山东、浙江三省海洋经济比较研究186

子课题二:海洋经济国家战略下的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203

子课题三:邮轮产业: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209

第九篇 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浙江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创新与完善217

第一部分 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创新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背景217

一、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之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218

(一)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是顺应基层社会管理走向善治趋势的必由之路218

(二)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调处社会矛盾与问题,做好群众工作,推动和谐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218

(三)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是推进农村反腐倡廉工作的紧迫要求219

二、权力制约与民主监督理论的中西方比较:必要的交代219

(一)西方政治监督理论中的权力分立与制衡思想:“民主监督”的制度性缺失220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及其对资产阶级权力观的批判221

(三)中国特色、本土实践中生长的民主监督理论222

(四)中国特色基层民主监督的要素与机制分析223

三、浙江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的背景与动因224

(一)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民主政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225

(二)社会管理领域日益复杂矛盾与问题对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提出完善诉求225

(三)民主监督机制创新在民主四个环节中的滞后现状对其完善形成倒逼机制226

第二部分 浙江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的创新与完善226

一、国内比较:其他省份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建设模式及经验226

(一)福建省建阳市回龙乡12个村半独立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模式226

(二)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以复活乡绅力量为主要特色的“村务监事会”模式227

(三)天津津南区以权威性、规范化为突出特色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模式227

二、浙江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创新历程与成效228

(一)浙江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创新的制度供给与法律依据228

(二)浙江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创新历程230

(三)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创新成效232

三、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建设的系统分析234

(一)监督主体强力:强力监督机构的设立与较强的监督意愿和能力234

(二)监督客体配合:赋予监督主体以罢免权235

(三)监督内容公开: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信息对称235

(四)监督渠道畅通: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信息对称235

四、浙江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236

(一)民主监督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236

(二)监督主体的监督意愿有待进一步增强236

(三)“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制度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237

(四)村务监督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237

(五)监督主体的监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37

五、浙江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建设完善对策238

(一)“扩权”与“减权”并举,赋予农民以更大的财产自主权,压缩村干部的权力空间238

(二)主客观因素并重,全方位提升基层民主监督水平238

第三部分 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的创新与完善240

一、国内其他省市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241

二、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的实践探索241

(一)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构创新探索241

(二)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创新典范242

三、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43

(一)监督实体机构的缺失致使监督机制尚未定型243

(二)自治体制的不完善致使接受监督的意识薄弱243

(三)综合性立法的缺失致使监督缺乏制度化渠道243

(四)政治冷漠的普遍存在致使民主监督意愿低下244

四、浙江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对策244

(一)创新社区民主监督主体,实现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的全覆盖244

(二)扩展社区民主监督内容,对社区人、财、事进行全面监督244

(三)创新社区民主监督渠道,推动网上网下全方位监督244

(四)创新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244

(五)提升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和居民的监督意识与能力245

结语245

第十篇 当前浙江土地征收纠纷的现状和对策思考247

一、2008—2010年浙江土地征收纠纷的定量分析247

(一)土地征收类案件的发生数量持续增加247

(二)土地征收类案件在行政争议案件总数中的比率不断提高248

(三)土地征收类案件中行政机关的败诉率不断攀升248

(四)土地征收类案件中的原告撤诉率和协调撤诉率明显下降249

二、2008—2010年浙江土地征收纠纷的定性分析250

(一)诉求的经济利益倾向较为明显251

(二)具有较强的群体性251

(三)具有明显的牵连性251

三、浙江土地征收纠纷所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252

(一)安置补偿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252

(二)行政机关程序违法情况严重253

(三)行政侵权现象时有发生254

四、完善预防土地征收纠纷机制的建议254

(一)以有法可依为目标,加强土地征收地方立法254

(二)以依法行政为目标,严格执行土地征收法定程序255

(三)以社会和谐为导向,完善土地征收工作机制255

第十一篇 把握社会管理规律 构建新型管理体系257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管理规律257

(一)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社会权利257

(二)社会管理的基本框架:主体多元,合作共治258

(三)“有限政府”的管理范畴:着重管理市场与社会不愿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社会公共事务258

(四)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民主参与,协商协调259

二、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259

(一)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社会权利的社会管理体系260

(二)保障与改善民生公共服务体系262

(三)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稳定体系263

三、实现社会管理的四个转变265

(一)从“管控型”为主向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转变265

(二)从政府包揽式向政社协同式转型266

(三)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转变267

(四)从防范式管理向依靠人民群众实施社会管理转型267

第十二篇 关于创新浙江社会管理体制若干着力点的研究268

一、浙江加强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与存在的问题268

(一)一些地方的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还不强269

(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的“缺位”、“越位”等现象并存269

(三)公共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社会管理载体不够明确269

(四)人民群众社会参与渠道不多,参与程度不高270

二、着力强化社会管理的四个基本理念270

(一)强化公平正义理念,更加突出党委核心与引领作用270

(二)强化民主法治理念,更加突出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270

(三)强化公共治理理念,更加突出政社合作的协同式管理271

(四)强化群众路线理念,更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271

三、着力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的六大体制272

(一)着力创新社会服务体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272

(二)着力创新社会保障体制,建构覆盖全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272

(三)着力创新社会工作体制,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273

(四)着力创新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夯实社会管理基础274

(五)着力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275

(六)着力创新社会公共安全体制,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75

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276

(一)加强对社会建设与管理领导,建立省一级的社会建设与管理机构276

(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培养社会管理人才,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人才保障支撑276

(三)加快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政府依法管理水平276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服务的机制277

(五)公共政策出台与实施要进行风险评估,建议“五个不出台”277

(六)加快建设统一互联的社会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277

(七)以项目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77

(八)建立社会管理评价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277

第十三篇 “县域善治”——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想选择和路径依赖278

一、“县域善治”理念的提出278

(一)“县域”之特征278

(二)“治”与“善治”279

(三)“县域善治”的定义280

二、实施“县域善治”的重大意义281

(一)实施“县域善治”,直接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281

(二)实施“县域善治”,有利于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281

(三)实施“县域善治”,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铺垫282

(四)实施“县域善治”,有利于夯实长治久安的基础282

(五)实施“县域善治”,有利于弥补基层社会治理的缺失282

(六)实施“县域善治”,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83

三、“县域善治”的基本内涵283

(一)公平284

(二)法治284

(三)民主284

(四)透明284

(五)秩序284

(六)责任285

(七)廉洁285

(八)效率285

(九)服务285

四、“县域善治”的观念基础286

(一)权力观286

(二)政绩观286

(三)利益观287

(四)群众观287

五、“县域善治”的基本构架288

(一)政权框架体系288

(二)决策咨询体系290

(三)管理执行体系291

(四)监督约束体系292

(五)协调支持体系293

结语294

第十四篇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浙江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趋势、新突破”296

一、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主要成就、特点296

(一)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三个阶段296

(二)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形成的若干特点299

(三)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积累的基本经验301

(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定位分析302

二、浙江文化强省建设面临的“新趋势”303

(一)“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战略导向303

(二)国外文化现代化: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参照系308

(三)国内有关省份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经验借鉴313

三、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如何实现“新突破”320

(一)以更加高度的自觉把握文化强省建设的内在规律321

(二)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跨越325

第十五篇 彰显文化资源特色优势 推动浙江文化产业优质发展334

一、当前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34

(一)认识浅表以致闲置浪费334

(二)粗放经营以致难成品牌335

(三)零散分割以致势单力薄335

(四)盲目照搬以致低效重复336

二、发挥文化资源特色优势、推动文化产业优质发展的对策建议336

(一)潜入文化资源的深海,摸清家底,编制规划,把握核心,有序发展336

(二)做精做透特色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国字号”文化产业基地,龙头引领,优质发展337

(三)以核心文化资源及其创意为产业高端,打造文化资源产业链,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中带动一批中小企业,链式嵌入,集群发展338

(四)结合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发展,政府主导,统筹协调,项目带动,整体发展338

(五)重视发挥市场作用,打破行政条块分割,有机整合,创意引领,区域联动,集聚发展339

(六)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丰富内涵,拓展空间,城乡联动,持续发展340

(七)发挥政府、科研、企业联合优势,建设文化资源库,促进资源转换,科学发展341

三、合理有效整合开发文化资源的保障条件342

(一)转变思想观念342

(二)政府积极引导342

(三)发挥市场作用343

(四)重视理论研究343

(五)加强资源转化平台建设344

(六)培养创意人才344

后记3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