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
  • 吴秀明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392845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61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91页
  • 主题词:当代文学-文学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前三十年文学(1949—1979):走向一体的文学第一章 前三十年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文学事件与文学3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3

第二节 文艺界的政治文化批判运动6

一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7

二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8

三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0

四 “反右”运动13

五 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14

六 毛泽东的两个批示与文艺界的“左”倾运动15

第三节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及“文化大革命”17

第四节 “四五”运动与文艺的复苏22

第二章 体制性文化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25

第一节 前三十年文学的基本状况25

第二节 体制性文化的建立与发展26

一 主导性文艺思想的确立与体制性文化环境的形成29

二 文艺政策的几次调整33

三 “民主个人主义者”与文艺斗争3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新的人民的文艺47

第三章 前三十年小说51

第一节 概述51

第二节 以工农兵为主的小说54

一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的小说54

二 柳青的《创业史》55

三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56

四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57

五 孙犁的《铁木前传》、《风云初记》58

六 浩然的“新农村”小说59

第三节 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小说60

一 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61

二 杨沫的《青春之歌》61

三 宗璞的《红豆》62

四 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63

第四节 古代历史题材的小说64

一 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64

二 姚雪垠的《李自成》65

第五节 革命战争理论与小说叙事的模式化66

第四章 前三十年诗歌70

第一节 概述70

第二节 抒情诗和政治抒情诗73

一 “老诗人”的新篇章73

二 政治抒情诗76

三 抒情短章79

第三节 叙事诗81

第四节 “新民歌”和“天安门诗歌”84

一 “新民歌”85

二 “天安门诗歌”86

第五节 新诗内容与体式的政治化88

第五章 前三十年散文91

第一节 概述91

第二节 颂世散文94

一 杨朔的散文94

二 刘白羽的散文98

三 秦牧的散文101

第三节 “讽喻”杂文104

一 马铁丁的杂文104

二 “三家村”杂文106

三 徐懋庸等的杂文108

第四节 民间私语109

一 《从文家书》109

二 《傅雷家书》112

第五节 报告文学114

一 魏巍的志愿军题材报告文学114

二 徐迟的知识分子题材报告文学116

第六节 散文的时代精神与自我隐匿117

第六章 前三十年戏剧121

第一节 概述121

第二节 老舍的话剧124

第三节 “第四种剧本”128

一 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128

二 岳野的《同甘共苦》129

三 海默的《洞箫横吹》129

第四节 历史剧130

一 郭沫若的《蔡文姬》131

二 田汉的《关汉卿》132

三 曹禺的《胆剑篇》133

第五节 “社会主义教育剧”和“样板戏”134

第六节 失衡的舞台137

下编 后三十年文学(1979—2009):走向多元的文学第七章 后三十年文学的思想文化背景:文学事件与文学143

第一节 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对文学的影响143

第二节 新时期的文学论争现象146

一 关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论争147

二 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149

三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论争152

四 关于“寻根文学”的论争154

五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论争156

第三节 九十年代的文学现象158

一 “人文精神”的讨论159

二 后现代主义的讨论161

三 现实主义的回归163

四 通俗文学热164

五 “断裂”现象166

第四节 新世纪文学的表征与趋向168

第八章 文学转型与艺术审美的新边疆172

第一节 后三十年文学的基本状况172

第二节 确定性的动摇与新的审美原则的探索177

一 政治转型过程中的主旋律文学177

二 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大众通俗文学181

三 个人与世界双重语境下的知识精英文学183

四 风生水起的网络文学187

第九章 后三十年小说191

第一节 概述191

第二节 实验:从现代技巧到现代叙事195

一 王蒙的《春之声》196

二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197

三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198

四 余华的《活着》200

五 王小波的《革命时期的爱情》203

第三节 寻根: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反思205

一 汪曾祺的《受戒》206

二 阿城的《棋王》207

三 韩少功的《爸爸爸》208

四 王安忆的《小鲍庄》210

五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211

六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213

第四节 写实:日常经验的狂欢214

一 王朔的《动物凶猛》215

二 池莉的《烦恼人生》217

三 陈染的《私人生活》218

四 朱文的《我爱美元》219

第五节 理想:人类理性的升华221

一 张贤亮的《绿化树》222

二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223

三 张炜的《古船》224

四 张承志的《心灵史》225

五 陈忠实的《白鹿原》225

第六节 走向写作的“个人化”226

第七节 “八○后”小说的另类书写230

第十章 后三十年诗歌234

第一节 概述234

第二节 “归来者”之歌238

一 艾青的诗238

二 “右派”诗人的诗239

三 “七月”诗派的诗241

四 “九叶”诗派的诗243

第三节“朦胧诗”245

一 食指的诗245

二 北岛的诗246

三 舒婷、顾城的诗247

四 江河、杨炼的诗248

第四节 “新生代诗”249

一 海子的诗249

二 韩东的诗250

三 于坚的诗251

第五节 诗的守望和流浪252

第六节 新世纪诗歌的走向与论争257

第十一章 后三十年散文262

第一节 概述262

第二节 回忆反思性散文265

一 巴金的散文265

二 孙犁的散文268

三 杨绛的散文269

第三节 文化散文271

一 张中行的散文272

二 汪曾祺的散文273

三 余秋雨的散文274

第四节 抒情散文276

一 贾平凹的散文276

二 周涛的散文278

三 女作家散文和“朦胧散文”280

第五节 报告文学280

一 徐迟的报告文学282

二 刘宾雁等的报告文学284

三 “新生代”的报告文学285

第六节 在时与文之间的抉择285

第七节 新世纪散文的承续与突破288

第十二章 后三十年戏剧292

第一节 概述292

第二节 “探索剧”294

一 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294

二 高行健的《绝对信号》、《车站》295

三 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298

第三节 风俗伦理剧299

一 苏叔阳的《左邻右舍》、《家庭大事》300

二 李龙云的《小井胡同》302

第四节 历史反思剧304

一 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304

二 锦云的《狗儿爷涅槃》305

三 陈子度等的《桑树坪纪事》307

第五节 先锋戏剧309

一 孟京辉的《思凡》310

二 过士行的《闲人三部曲》312

第六节 写实与写意的并妍和融合314

第七节 新世纪话剧的收获与困境316

附录一 台港文学概述320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320

一 一九四五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学320

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学322

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文学324

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学326

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学328

第二节 香港文学概述336

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的香港文学336

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的香港文学339

附录二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溯源与写作综述344

后记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