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 岳天明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637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88页
  • 主题词:民族地区-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西北地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西北地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的选题问题2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述评2

二 选题的意义6

第二节 本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介绍8

一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8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10

三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11

第三节 关于民族学中的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14

一 从“田野工作”到“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15

二 “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产生、旨趣和内容17

三 关于“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的简单评述21

第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考察30

第一节 古代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30

第二节 近代以来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状况的变化37

第三节 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因素分析39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改造与发展44

第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描述——以青海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例46

第一节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描述47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历程简述47

二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49

第二节 青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60

一 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60

二 经济实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61

三 交通闭塞,信息不灵62

四 干部总体素质不高,人才外流现象严重62

五 宗教影响深而广63

第三节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的特点63

一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是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的显著特点64

二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长期并存68

三 西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意识薄弱68

四 传统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发育缓慢,游离于社会边缘或共生于现代经济体系之中,未能成为西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71

五 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低,严重削弱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吸纳力75

六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和民族问题错综复杂,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难以回避的问题77

第四节 个案研究:新疆撒拉族民族社会学调查77

一 新疆撒拉族现状78

二 新疆撒拉族习俗的调查82

三 家庭状况的调查88

四 新疆撒拉族文化调适的几点思考91

第四章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94

第一节 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95

第二节 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制度安排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97

一 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地区安排差异的影响98

二 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及其影响99

三 二元结构下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及其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100

四 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援助性建设没有注重当地经济社会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100

第三节 文化教育落后和人才资源缺乏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102

第四节 制约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103

一 制度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03

二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105

三 影响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107

第五章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制约因素116

第一节 社会变迁及其民族视角的分析意义117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基本特征120

一 社会变迁起点的落后性120

二 社会变迁进程的迟缓性121

三 社会变迁动力的模糊性122

四 社会变迁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123

五 社会变迁方向的可引导性124

第三节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制约因素125

一 社会变迁的动力不足125

二 社会变迁的动员能力低下127

三 文化意识的旧有积淀130

四 民族区位的自然禀赋132

第六章 发展观的演变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135

第一节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及其民族意义追问135

一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历程考察136

二 从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中追问其民族意义142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150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背景151

二 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形势152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政策创新166

一 进一步加强区域援助计划,实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167

二 调整领导结构、“实化”领导内容、规范领导方式,以此尽可能地防止对于民族社会成员的“社会排斥”,积极引导他们的参与意识167

三 通过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体现民族教育的公平169

四 高度重视民族生态环境系统,要认识到对环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发展”本身172

第七章 民族政治文化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174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特征分析174

一 宗教性176

二 疏离性179

三 服从性182

四 差异性182

第二节 民族政治文化对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185

第三节 政治文化的调适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189

一 注重民族政治文化的差异性190

二 加大对相对贫困民族的资金扶持力度193

三 加快政治体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有效政治参与的保障机制195

四 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政治资源,注重其与主导政治文化之融合197

第八章 民族教育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202

第一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及民族教育202

一 引论202

二 教育:一种社会学学科视野中的界说205

三 社会学视野中的民族教育208

第二节 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特征及其对民族教育的影响——以青海近代社会为例211

一 青海近代社会结构的特征分析212

二 近代社会结构对民族教育的影响219

第三节 民族教育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225

一 教育对促进西北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226

二 发展西北地区民族教育,促进西北民族地区经济进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229

第九章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236

第一节 对传统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再审视和民族学意义的反思238

一 传统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其再审视238

二 对传统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民族学意义反思245

第二节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要素及其分类254

第三节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源”动力及其聚合258

一 民族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259

二 民族社会成员间相互竞争的社会态度261

三 民族社会成员的现实利益263

四 民族社区凝聚力265

五 民族社区资本及民族地方性知识268

第四节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外源”动力及其最大化模式271

一 政府和组织的力量271

二 规范和制度的力量272

三 政策和法规的力量272

四 城市化和市场的力量273

第五节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内”、“外”源动力的聚合机理275

第十章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279

第一节 机制与社会运行机制总述279

第二节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驱动机制284

一 社会发展需要驱动机制概述284

二 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驱动机制研究287

第三节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发展机制292

一 行为发展机制概述292

二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行为发展机制研究295

第四节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引导机制299

一 文化引导机制概述299

二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引导机制研究304

第五节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利益整合机制308

一 利益整合机制概述308

二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益整合机制研究312

第六节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和谐保障机制316

一 和谐保障机制概述316

二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保障机制研究320

第七节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本持续机制325

一 人本持续机制概述325

二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本持续机制研究329

第十一章 社会运行规范化与西北民族社会的和谐336

第一节 关于社会运行状态的简单补正:“层间状态”及其意义337

第二节 社会运行规范化及其意义和基本要求338

一 社会运行的安全340

二 社会运行的可持续342

三 社会运行的和谐343

第三节 我国西北民族社会的和谐运行344

第十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发展前景的探析和展望350

主要参考文献362

后记3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