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创新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杨俊一主编;张森年,刘志强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206967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创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坚定“三个自信”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1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历史和现实依据1
(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生基础4
(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外在要求7
二、坚定“三个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发展脉络1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的关系11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5
第二章 理论自觉、理论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深化研究20
一、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理论上的觉醒、坚定和成熟20
二、十六大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深化23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拓展深化23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深化25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拓展深化27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拓展深化29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层逻辑31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31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32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34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逻辑35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研究37
一、独具特色的历史道路与实践基础3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逻辑3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实践基础38
二、独具特色的历史任务与现实矛盾4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矛盾4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矛盾41
三、发展道路和运行模式的独特性4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4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4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4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48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50
四、发展逻辑架构和目标趋向的独特性5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架构5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趋向55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贡献研究59
一、科学发展观包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59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基本价值指向59
(二)科学发展观的人学关切60
(三)科学发展观的“有我哲学”特性62
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概括64
(一)以人为本的哲学关切及人学意义64
(二)以人为本的人学内涵辨析66
三、民生思想: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精神的充分理论展开69
(一)何谓民生69
(二)民生思想及其人学意义71
(三)民生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72
四、和谐理念: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社会建设层面的运用73
(一)和谐理念的提出及其理论渊源73
(二)发展观层面和谐理念的人学意义74
(三)和谐理念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贡献76
第五章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78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问题研究78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78
(二)我国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80
(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83
二、中国城市协商民主的个案研究86
(一)最适宜的中国城市协商民主86
(二)中国场景下的基层协商民主平台建设——基于“百姓畅言堂”案例研究88
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的个案研究90
(一)“恳谈式民主”抑或“民主式恳谈”91
(二)“温岭恳谈模式”议事规则中的民主意蕴92
(三)“温岭恳谈模式”中的财政民主及其他94
(四)借鉴、补充和共同完善的乡村民主的治理结构95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背景下的公民意识培育97
一、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架构及哲学意义97
(一)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渊源与架构97
(二)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哲学意义99
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内涵与伦理意蕴100
(一)公民与公民意识101
(二)公民意识的伦理意蕴102
(三)公民意识的培育目标104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背景下的公民意识培育107
(一)经济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08
(二)制度环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110
(三)文化环境:社会主义公民文化111
(四)教育环境:公民道德教育112
第七章 我国三权制约与协调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研究119
一、三权制约与协调的理论探讨119
(一)中国的三权制约协调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关系119
(二)建构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模式的主要原则122
(三)中国的三权制约与协调的两种模式123
(四)中国三权制约与协调体制的建构与进展124
二、三权制约与协调体制建设中的关键问题132
(一)混合模型中的制度化问题132
(二)制度性腐败问题133
(三)三权中的利益均衡问题134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基本经验与思考137
一、党从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依法执政的不懈探索历程138
(一)法制建设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的确立138
(二)依法治国的方略正式提出139
(三)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党执政思想上的新发展140
(四)依法执政的理念正式提出140
(五)党执政的三要素明确形成141
(六)提高党执政水平的进一步要求142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依法执政的经验总结142
(一)党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142
(二)党领导了立法143
(三)党积极推进了依法行政、建设了法治政府144
(四)党领导、推进了普法144
(五)党领导、推进了司法体制改革145
三、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特点和规律146
(一)党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由政策治国转变为依法治国146
(二)确立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146
(三)确立了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147
(四)稳步地推进了依法治国的方略147
(五)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把法治与“五位一体”有机结合起来147
第九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4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内涵14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149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151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及培育路径思考15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154
(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分析155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思考158
三、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160
(一)当代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160
(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路径162
第十章 “消费社会”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研究165
一、“消费社会”理论的哲学解读与分析166
二、“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精神现象分析170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简析174
第十一章 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182
一、社会管理的法治保障路径182
(一)立法先行,奠定社会管理法治保障的前提182
(二)司法公正,恪守社会管理法治保障的底线184
(三)依法行政,把握社会管理法治保障的关键185
(四)法律监督,促进社会管理法治保障的实现187
二、化解“新二元结构”难题188
(一)“新二元结构”的主要特征189
(二)国内外化解“新二元结构”问题的经验借鉴191
(三)化解“新二元结构”难题的对策建议195
三、枢纽型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中的主角和桥梁196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内涵196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类型及其特点197
(三)枢纽型社会组织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199
(四)解决枢纽型社会组织困境的途径和策略200
第十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3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保障203
(一)生态文明建设203
(二)科学发展观204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保障206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异化原因分析及异化克服简述208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异化的原因分析208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克服生态异化的方案设计211
(三)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13
三、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218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218
(二)马克思关于环境正义的思考220
(三)对人与自然理想状态的思考221
第十三章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223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223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223
(二)网络舆情的特征224
二、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网络舆情方法研究228
(一)政府引导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228
(二)政府治理网络舆情之方法论232
三、微博:网络舆情引导的最新平台235
(一)微博:人际关系的超链接235
(二)微博引导的本体思考237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信息公开研究242
一、中国信息公开之谜242
(一)传统信息公开改革解释理论243
(二)传统理论无法解释中国信息公开改革244
二、侧重信息流通的信息公开改革245
(一)信息流通理论246
(二)侧重信息流通型的中国信息公开改革247
三、主动公开型信息公开法律252
(一)世界范围内从被动公开到主动公开型信息公开法的转型252
(二)中国主动公开型信息公开法254
第十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256
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内涵256
(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善于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的政党257
(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习制度的政党258
(三)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要求党员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政党258
(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政党259
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259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可能性259
(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要性261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路径263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应遵循的原则263
(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具体路径265
后记269
热门推荐
- 540729.html
- 152713.html
- 3596427.html
- 1318705.html
- 2632943.html
- 756933.html
- 2858250.html
- 1537903.html
- 1703164.html
- 13924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19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61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92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61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36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88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99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5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39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