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报告 2017【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报告 2017
  •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4778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城市-信用-体系-金融监管-研究报告-中国-2017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报告 2017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论篇 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的理论依据与评价方法3

第一章 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的背景3

一、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3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4

三、城市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6

四、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是促进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8

第二章 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的依据10

一、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顶层设计是监测评价的政治导向依据10

二、中央部委出台的国家级规划和备忘录等文件是监测评价的基础度量依据11

三、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近期工作重点是监测评价的工作效果依据13

第三章 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的方法15

一、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的范围和对象15

二、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的价值导向17

三、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的内容和领域18

四、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的维度和标准23

五、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的模型和应用26

监测篇 城市信用状况的监测与评价33

第一章 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33

一、全国城市总体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33

二、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的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43

三、259个地级市的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60

四、361个县级市的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81

第二章 不同区域的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90

一、不同区域的信用排名90

二、不同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较好的方面92

三、不同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104

第三章 不同维度的城市信用状况监测与评价114

一、不同人口规模城市信用状况分析114

二、不同经济规模城市信用状况分析130

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信用状况分析146

案例篇 全国城市和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和问题159

第一章 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159

一、加强与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合作,完善城市信用管理体系159

二、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信用监管与信用服务水平160

三、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党风廉政宣传与司法公开161

四、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诚信经营承诺制度162

五、探索监管新举措,防范网络电信诈骗163

六、兼顾各方利益诉求,出台网约车信用规范165

七、实现交通违法纳入个人信用档案,开展联合惩戒165

八、探索诚信纳税与信用贷款联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167

九、推动个人信用与医疗服务结合,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168

十、实施企业环保信用与信贷管理挂钩,增强企业环保意识168

第二章 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170

一、制假售假问题突出,侵蚀商务诚信环境170

二、房地产中介失信严重,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172

三、价格违法违规现象频发,涉及多个民生领域173

四、工程建设管理缺位,需引起高度重视174

五、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频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177

六、虚假宣传屡禁不止,损害消费者权益179

七、环保造假禁而不绝,影响环保工作成效181

八、公职人员怠于履职,监管工作流于形式183

九、骗保事件屡禁不绝,阻碍社保制度可持续发展184

十、失信“老赖”逍遥法外,损害社会诚信环境185

第三章 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现实状况187

一、旅游:涉旅机构违规问题突出,专项整治旅游乱象187

二、医药卫生:违规操作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多措并举整治医疗秩序191

三、金融:金融诈骗等问题突出,加大失信违规行为监管195

四、食品安全:制售不合格食品行为屡禁不止,力促诚信体系逐渐完善199

五、教育:“毒跑道”等隐患威胁校园安全,严打教育培训机构违规经营203

六、公共安全:非法排污等威胁公共安全,加大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208

七、交通运输:非法营运难以杜绝,大力整治交通违法行为213

八、电子商务:网络消费欺诈问题突出,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217

九、环境保护:超标排放影响恶劣,不断完善环评制度221

十、重点失信行为频繁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26

创新篇 全国典型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创新做法237

第一章 北京市: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提升信用工作价值237

一、建设联合奖惩信息系统,形成长效运行机制237

二、开展信用评估分级,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238

三、紧扣热点重点需求,提升区域综合治理能力239

四、鼓励社会化应用,提升公众对信用的感知度239

五、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创新督导推进机制240

第二章 上海市:首推地方信用综合立法,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241

一、深入开展前期调研,奠定立法工作基础241

二、创新立法工作机制,齐聚社会各界智慧242

三、把握立法总体思路,积极突破难点重点244

四、勇于创新,依法推进上海市信用建设工作247

第三章 杭州市:构建“四位一体”杭州模式,探索城市信用建设新路径249

一、以平台建设为支撑,开启信用建设新篇章249

二、以信用惠民为理念,引领信用生活新体验251

三、以信用服务为导向,构筑社会信用新生态253

四、以奖惩联动为抓手,开创社会治理新模式256

第四章 南京市:创新联合奖惩机制,推进信用惠民服务落地259

一、联合激励,打造“诚信市民卡”259

二、打造联合奖惩信用信息服务系统260

三、信用信息惠民,看得见的“我的信用”261

四、惠民便企,信用信息应用服务自助实现262

第五章 厦门市:构建信用社会,优化营商环境263

一、机制先行——将诚实信用纳入法律规范263

二、搭建平台——编织权益保护网264

三、奖惩并举——营商环境更优质265

四、试点示范——重点领域显成效266

五、宣扬诚信——文明底色更亮丽266

第六章 沈阳市: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失信联合惩戒大格局267

一、构建失信联合惩戒大格局,实现信用建设法制化267

二、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机制,形成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267

三、完成失信企业界定和认定创新,采取“双跨”惩戒措施268

四、联合惩戒严重失信企业,形成动态协同机制268

第七章 广州市:探索“以用促建”模式,加大信用信息创新应用270

一、信用信息在进出口贸易质量监管领域的创新应用270

二、信用信息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应用271

三、信用信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创新应用273

四、信用信息在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274

第八章 苏州市:深化应用创新,实现信用体系建设新突破276

一、拓展信用产品应用领域,推动信用信息应用社会化276

二、健全联合奖惩机制,推动社会主体诚实守信常态化277

三、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化278

四、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力促社会诚信文化全民化279

第九章 宿迁市:持续推进信用建设,提高信用管理水平281

一、加强第三方信用评价管理,拓展评价报告应用281

二、加快农村社会信用信息归集及应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282

三、打造消费者权益保护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283

四、将信用与城市管理相结合,维护城市秩序285

第十章 烟台市:力推诚信“红黑榜”,加快监管制度建设288

一、夯实诚信“红黑榜”政策制度基础288

二、利用诚信“红黑榜”加强重点领域诚信监管288

三、扩大诚信“红黑榜”应用范围和宣传广度290

第十一章 温州市:创建信用监管模式,打造诚信文化品牌291

一、创建“信用+金改”监管模式291

二、构筑特色联合奖惩机制292

三、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诚信文化品牌292

第十二章 惠州市:创新探索出实招,率先应用显实效295

一、创新建立“互联网+信用”的中介超市295

二、创新建立“二维码+信用”的粮油溯源系统296

三、创新建立“财政资金+信用”的应用模式296

四、创新建立“区域对接+信用”的横向合作路径297

五、创新建立“税银+信用”的融资平台297

六、创新建立“志愿者+信用”的服务机构298

第十三章 黄石市: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打造高效惩戒模式300

一、持续推进“精准扶贫+信用创建”,夯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础300

二、建立失信行为联合惩戒系统,提高信用查询和惩戒效率301

三、推进“信用+政务服务”,大力提升政府公信力301

第十四章 淮北市:构筑小微企业诚信体系,培育诚信文化303

一、构筑信用高地,助推实体经济303

二、厚植诚信文化,绽放诚信之花305

第十五章 荣成市:完善信用体系,力促监管无死角307

一、创新信用建设组织体制307

二、创新政务信用评价机制,提供政务信用产品307

三、创新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打通信用建设“最后一公里”309

四、搭建系统化的信用管理平台,建立全覆盖的信用管理体系310

五、推行“信用+工作”管理模式,建立全域化信用监管体系311

六、建立完善的教育信用管理体系,创新建立学生诚信建设体系313

第十六章 义乌市:开展归集与评价工作,打造“信用义乌”315

一、统一打造信用共享平台315

二、全面开展主体信用评价316

三、创新实施事前信用承诺316

四、加快推进事后联合奖惩317

附录 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评价部分城市排名318

附录1 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的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排名(前20名)318

附录2 全国259个地级市的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排名(前50名)319

附录3 全国361个县级市的信用状况监测评价排名(前50名)3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