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理学 本科 第2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王瑞元主编;朱进霞,许寿生副主编;于航,朱进霞,王艳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17517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269MB
- 文件页数:5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理学 本科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1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1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3
一、新陈代谢3
二、兴奋性3
三、应激性4
四、适应性4
五、生殖4
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定4
一、机体的内环境4
二、内环境稳态5
第四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6
一、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6
二、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系统7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10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0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10
二、细胞膜的功能12
第二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25
一、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6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31
三、细胞间兴奋性传递及其影响因素36
第三章 骨骼肌的功能37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37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37
二、肌丝的分子组成39
三、肌管系统41
第二节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42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42
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43
第三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43
一、肌丝滑行学说43
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44
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45
第四节 骨骼肌特性46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46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46
三、骨骼肌的肌纤维类型47
第五节 肌肉收缩51
一、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51
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54
三、平滑肌的收缩57
第六节 运动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59
一、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和肌纤维代谢功能改善59
二、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59
三、运动导致的骨骼肌微观结构改变59
四、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微观结构改变的机制60
五、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肌纤维微观结构损伤的防治62
第七节 肌电的记录与应用63
一、肌电图的概念和记录方法63
二、肌电图的应用65
第四章 骨骼的功能67
第一节 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67
一、骨的结构68
二、骨的成分71
三、骨的功能71
四、制动和运动对骨骼系统的影响72
第二节 骨的塑造和再造73
一、骨的塑造73
二、骨的再造74
第三节 骨代谢与骨钙化76
一、骨的代谢77
二、骨的钙化78
第四节 骨愈合79
一、骨愈合方式79
二、骨愈合过程80
三、影响骨愈合的因素81
四、骨损伤的康复82
第五节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83
一、骨质疏松症概念83
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84
三、骨质疏松症的检查85
四、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87
第五章 血液的功能90
第一节 概述90
一、血液的组成90
二、血量91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92
四、血液的功能94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94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94
二、红细胞95
三、白细胞97
四、血小板99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100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00
二、血液凝固100
三、纤维蛋白溶解103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104
一、红细胞凝集105
二、红细胞血型105
三、输血的原则107
第五节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107
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107
二、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108
三、运动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110
四、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110
第六章 血液循环112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112
一、心脏的泵血的过程和机制112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115
三、心脏泵功能的贮备116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16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学特性117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117
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119
三、心电图123
第三节 血管生理124
一、血管的分类及功能特点125
二、动脉血压125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128
四、微循环130
五、组织液的生成131
六、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132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33
一、神经调节133
二、体液调节136
三、局部血流调节138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138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康复的生理学基础139
一、运动对心率、血压的影响139
二、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140
三、低盐饮食对血压的影响142
第七章 呼 吸143
第一节 肺通气143
一、肺通气的结构144
二、肺通气的原理146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151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154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154
二、肺换气155
三、组织换气157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57
一、氧的运输158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161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162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162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165
三、运动时呼吸运动的调节169
第五节 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生理学基础170
一、呼吸训练对呼吸功能的影响170
二、运动疗法对呼吸功能的影响170
三、氧气治疗对呼吸功能的影响172
第八章 消化和吸收174
第一节 消化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174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74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175
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176
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179
五、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180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180
一、唾液及其分泌180
二、咀嚼和吞咽182
第三节 胃内消化183
一、胃液及其分泌183
二、胃的运动187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189
一、胰液的分泌189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190
三、小肠液的分泌192
四、小肠的运动193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194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195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195
第六节 吸收196
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196
二、主要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198
三、大肠的吸收功能200
第七节 促进消化系统功能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00
一、慢性胃炎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00
二、便秘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02
三、功能性胃肠病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03
四、消化性溃疡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04
五、消化道出血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05
六、肝硬化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06
第九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208
第一节 能量代谢208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208
二、基础代谢209
三、能量代谢的测定211
四、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218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219
一、体温219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221
三、体温调节224
四、温度习服226
第三节 能量代谢疾病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28
一、肥胖症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29
二、糖尿病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30
三、代谢综合征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31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32
第十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234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234
一、肾的基本结构234
二、肾脏的血液循环237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238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238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240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245
四、尿量及尿的理化性质246
第三节 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247
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247
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250
第四节 尿的排出251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251
二、排尿反射252
三、排尿异常253
四、排尿功能异常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53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255
第一节 概述255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及分类255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256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257
一、眼的折光功能及其调节257
二、眼的感光功能260
三、其他视觉生理现象264
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266
一、听阈与听力266
二、外耳与中耳的传音功能267
三、内耳的感音功能269
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功能271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272
二、前庭反应274
第五节 嗅觉和味觉276
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276
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277
第六节 感觉器官功能异常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78
一、视觉异常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78
二、听觉功能异常康复的生理学基础279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281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281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281
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288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294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296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299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299
二、丘脑的感觉投射功能301
三、感觉投射系统301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302
五、躯体感觉303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06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06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309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11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12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14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16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316
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20
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20
四、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20
五、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21
第五节 脑电、觉醒和睡眠322
一、脑电活动322
二、觉醒和睡眠324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326
一、学习和记忆326
二、条件反射328
三、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329
四、情绪331
五、动机和成瘾333
第七节 神经功能损伤康复的生理学基础334
一、常用的神经康复技术及其作用原理334
二、神经康复机制340
三、神经康复理论研究进展342
第十三章 内分泌346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基本原理346
一、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346
二、激素的化学性质、种类和一般特征347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349
四、激素分泌的调控351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内分泌352
一、下丘脑-腺垂体系统353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356
三、松果体内分泌356
第三节 甲状腺的内分泌356
一、甲状腺激素的代谢357
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357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358
第四节 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359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360
二、甲状腺C细胞的作用与分泌360
三、维生素D3的作用及其生成361
第五节 胰岛内分泌361
一、胰岛素的代谢362
二、胰岛素的作用362
三、胰岛素分泌的调节363
四、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364
第六节 肾上腺内分泌364
一、盐皮质激素365
二、糖皮质激素365
三、肾上腺皮质雄激素的作用366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367
第七节 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调节轴368
一、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368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370
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371
第八节 组织器官内分泌371
一、组织激素371
二、功能器官的内分泌371
第九节 内分泌功能异常康复的生理学基础371
一、健身运动调节血糖浓度的生理学原理371
二、康复措施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373
第十四章 生 殖376
第一节 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376
一、睾丸的功能376
二、睾丸功能的调节380
三、睾丸功能的衰退381
四、运动与蛋白同化雄激素类固醇381
第二节 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382
一、卵巢的生卵功能382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384
三、月经周期和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387
四、卵巢功能衰退的表现389
第三节 妊娠与分娩389
一、妊娠389
二、分娩391
三、运动训练对月经、生殖器官、妊娠和生育的影响391
第四节 性生理394
一、性成熟的表现394
二、性兴奋与性行为396
三、性行为的调节396
第五节 性功能障碍康复的生理学基础397
一、性功能障碍397
二、性功能障碍康复的生理学基础398
第十五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402
第一节 力量素质402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403
二、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404
三、力量锻炼的原则407
四、影响力量锻炼效果的因素410
五、力量锻炼的方法411
六、评价肌肉力量的方法414
第二节 速度素质415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416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417
三、评价速度素质的方法418
第三节 耐力素质420
一、耐力素质的分类420
二、有氧耐力及其锻炼420
三、无氧耐力及其训练428
第四节 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及平衡能力430
一、柔韧素质430
二、灵敏素质432
三、平衡能力432
第十六章 运动促进健康的生理学基础436
第一节 运动与健康436
一、健康概述436
二、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437
第二节 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441
一、运动处方概述441
二、运动处方制订的科学依据443
第三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响445
一、运动与高血压445
二、运动与冠心病446
第四节 运动对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影响447
一、运动与糖尿病447
二、运动与肥胖448
三、运动与骨质疏松449
四、运动与血脂代谢紊乱450
第五节 运动对机体抗病能力的影响450
一、运动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450
二、不同运动负荷与机体的抗病能力451
第十七章 疲劳与恢复453
第一节 疲劳的概念与分类453
一、疲劳的概念453
二、疲劳的分类454
第二节 疲劳对人体的生理影响455
一、疲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455
二、疲劳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455
三、疲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456
四、疲劳对免疫系统的影响456
五、疲劳对循环系统的影响456
六、疲劳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影响457
第三节 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457
一、疲劳物质累积学说457
二、能源物质耗竭学说458
三、保护性抑制学说459
四、内环境紊乱学说460
五、局部血流阻断学说460
六、自由基损伤学说460
第四节 判断评价疲劳的方法461
一、心率(脉搏)测定法461
二、呼气分析法462
三、骨骼肌力量测试法462
四、皮肤触两点辨别阈测试法462
五、膝腱反射阈测定法463
六、反应时间测定法463
七、闪光融合频率阈值测定法463
八、色名读唱时间法——判别力测定463
九、皮肤电流测定法463
十、血压体位反射464
十一、肌肉硬度测试法464
十二、主观感觉判断疲劳法464
十三、教育学观察465
第五节 影响疲劳的因素465
一、劳动速度、强度和时间465
二、照明、气候、温度、湿度465
三、精神面貌和工作动机466
四、作业的单调性466
五、其他因素467
第六节 消除疲劳的方法467
一、工间休息467
二、合理的膳食468
三、正常科学的作息时间469
四、改善工作环境条件469
五、脑体结合470
六、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470
七、调节社会关系470
八、睡眠471
九、心理手段471
主要参考文献472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473
热门推荐
- 2308914.html
- 1910119.html
- 2419754.html
- 57944.html
- 209901.html
- 3426308.html
- 1462265.html
- 3334690.html
- 183732.html
- 21745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42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87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58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53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63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14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1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17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11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4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