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OECD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薛澜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1587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85页
- 文件大小:190MB
- 文件页数:500页
- 主题词: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OECD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合报告3
第1章从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创新的作用3
1.1经济改革为发展奠定了基础5
1.2贸易和投资的对外开放也促进了经济发展5
1.3中国是高技术出口国吗?7
1.4中国增长模式——成功与挑战9
1.5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的作用11
1.6创新的框架条件——巨大的改进空间12
1.6.1教育12
1.6.2竞争12
1.6.3公司治理12
1.6.4金融创新13
1.6.5知识产权保护13
1.6.6技术标准14
1.6.7政府采购15
第2章中国创新体系:主要特征及绩效16
2.1国家层面18
2.2区域层面22
2.3科技人力资源23
2.4创新体系中的主要参与者26
2.5国内企业26
2.6外企29
2.7公共科研院所33
2.8高等教育体系33
2.9创新体系内部的相互作用39
第3章促进创新:政策和治理的作用42
引言42
3.1改革开放后科技政策的演进42
3.2科技创新体制的治理47
3.2.1中央层面的治理47
3.2.2创新管理体制的中央与地方政府49
3.2.3中国科技政策——一个政策组合视角49
3.2.4对政策组合的总评50
3.2.5更多政策工具组合的具体分析51
3.3研发计划——首要的政策工具52
3.3.1优势与成就52
3.3.2当前计划的不足54
3.4创新体系治理方面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在学习过程中的阻碍54
3.4.1以事实为基础的政策分析54
3.4.2政策制定战略与优先56
3.4.3政策制定工具56
3.4.4政策执行工具57
3.4.5评估57
第4章结论与建议58
4.1成就与挑战58
4.2中国与全球创新体系的融合59
4.3指导性原则和战略任务59
4.4特别的建议60
4.4.1调整政府的角色60
4.4.2优化创新的社会环境60
4.4.3科技人力资源的持续增长61
4.4.4改进科学和创新政策的治理61
4.4.5调整政策工具的组合62
4.4.6确保对公共研究开发的足够支持62
4.4.7加强产业和技术之间的连接63
参考文献63
专题分析报告67
第1章制度安排、绩效、目标和主要挑战67
引言67
1.1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主要的参与者和管理结构67
1.1.1主要的参与者67
1.1.2科技管理的制度安排70
1.1.3中国的科技和创新政策及工具74
1.2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绩效:一个简况75
1.2.1国家层面的研发和创新绩效75
1.2.2对研发投入和产出地区差异的简述84
1.3中国的创新战略: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86
1.4选择的主要政策问题88
1.4.1转变成为一种更加依靠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88
1.4.2改善创新的制度框架89
1.4.3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90
1.4.4重新定位和提升公共研发系统90
1.4.5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91
1.4.6加强创新的管理91
1.5总结和结语92
附录94
参考文献95
第2章中国企业的创新与研发能力97
引言97
2.1改革开放前中国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97
2.2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的过渡98
2.3中国企业的研发活动100
2.3.1本土企业100
2.3.2外商投资企业102
2.4产业—大学联系,外包和联盟103
2.4.1国内产业一科学联系103
2.4.2国际战略合作和外包104
2.5行业间创新能力的差异105
2.6创新绩效106
2.6.1新产品106
2.6.2专利107
2.6.3企业所有权和创新绩效107
2.7促进企业研发和创新的政策工具108
2.7.1国家研发计划108
2.7.2高新技术园区和商业孵化器108
2.7.3知识产权所有权政策109
2.7.4财政激励109
2.7.5公共采购110
2.8企业创新的瓶颈110
2.8.1研发投入低110
2.8.2基础研究缺乏111
2.8.3政府支持不足和扭曲112
2.9结论112
参考文献112
第3章中国的公共研究机构114
引言114
3.1科技体制改革后的中国公共研究机构现状114
3.1.1概述114
3.1.2公共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和研究开发经费内部支出117
3.1.3中国公共研究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120
3.1.4公共研究机构科技活动的效力与效率123
3.2中国科学院现状126
3.2.1概述126
3.2.2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活动人员与研究开发人员128
3.2.3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科技经费收支情况129
3.2.4科技活动与研究开发活动内部经费支出131
3.2.5中国科学院科技活动的效力与效率132
3.3从改革到未来133
3.3.1公共研究机构在国家创新系统中角色的变化133
3.3.2公共研究机构改革的影响134
3.3.3公共研究机构在未来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134
3.3.4促进公共研究机构发展的最新政策135
参考文献136
第4章产业一科研联系137
引言137
4.1促进产业—科研联系:框架条件138
4.1.1立法和规章制度框架138
4.1.2科学的机构设置:创建技术转移办公室140
4.1.3公共规划:大学科技园与科技产业园141
4.1.4金融机构:风险资本142
4.1.5中介机构:技术市场145
4.2互动渠道145
4.2.1人员流动性146
4.2.2培训和教育合作150
4.2.3研发合作152
4.2.4研发成果商业化159
4.2.5衍生企业及其与科研的联结169
4.3评估与政策含义178
4.3.1概述178
4.3.2关于目前产业—科研联系的一般性评估179
4.3.3政策含义182
4.4结束语184
附录4.A1清华大学(TU)与重庆大学(CQU)的比较184
附录4.A2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科学研究所SIBS)187
附录4.A3上海的孵化器188
附录4.A4上海杨浦孵化器190
附录4.A5网络企业孵化器191
参考文献193
第5章中国与研发全球化196
5.1研究背景196
5.1.1背景导读196
5.1.2最新动态197
5.2中国研发全球化的定量地图/中国研发全球化之路:定量研究198
5.2.1中国的高科技贸易198
5.2.2大中型外资企业的重要性198
5.2.3小型外资企业的研发增长200
5.2.4外资企业对专利的贡献201
5.3海外在华研发投人的研究203
5.3.1跨国企业在华研发机构203
5.3.2全新的合作模式——跨国公司与本地产学研合作206
5.4有关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调查207
5.4.1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业务概况208
5.4.2北京跨国公司研发210
5.4.3上海跨国公司研发情况212
5.4.4结束语214
5.5日益显现的全球研发新现象——中国的对外投资215
5.5.1具备全球化潜质的中国公司215
5.5.2“走出去”的动力与障碍216
5.5.3两阶段创新的追赶模型217
5.6公共研究机构——研发全球化的新伙伴218
5.6.1动力与新机会218
5.6.2案例研究219
5.6.3案例研究的启示221
5.7新的机遇与挑战——一个科技政策的视角222
5.7.1母国视角——对经合组织国家的启示222
5.7.2东道国视角——对中国的启示223
参考文献225
第6章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创新人力资源228
引言228
6.1科技人力资源229
6.1.1高等教育和教育程度229
6.1.2职业教育237
6.1.3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238
6.2研究开发活动中的人力资源239
6.2.1研发人员239
6.2.2研究人员244
6.3研究人员的科技产出247
6.3.1专利247
6.3.2科学论文248
6.4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250
6.4.1吸引海外人才回国250
6.4.2中国学生的国际流动252
6.4.3劳动力的全球化254
6.5结束语: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政策挑战257
参考文献259
第7章中国的区域创新系统:基于上海、四川和辽宁的分析261
引言261
7.1关于这三个地区的介绍262
7.2省级科技发展策略268
7.2.1关于科技策略的例子268
7.2.2主要问题270
7.3政府管理和挑战271
7.3.1省级和省以下各级公共因素271
7.3.2各级政府的责任界限273
7.3.3协调的途径及所面临的挑战275
7.4使各因素参与到创新过程中276
7.4.1关于推广集中各要素的政策276
7.4.2促进本地各要素联系的政策279
7.5主要发现和建议284
参考文献285
第8章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演进(1975~2007年)287
引言287
8.1从1975年《汇报提纲》到1978年科学大会288
8.2全面改革:1985年的《决定》289
8.2.1中央计划型科技体制289
8.2.2促进科技政策改革的内外因素290
8.2.3改革框架291
8.2.4实施情况及影响291
8.3深化改革(1995年《决定》和1999年《决定》)292
8.3.1背景292
8.3.21995年《决定》和1999年《决定》292
8.3.3实施情况及影响292
8.4向创新型国家迈进(2006~2020年293
8.4.1背景293
8.4.2《规划纲要》和2006年决定》294
8.4.3实施情况295
8.5总结和未来改革的优先领域296
参考文献296
第9章创新的框架条件298
引言298
9.1框架条件概述299
9.1.1复杂的宏观经济条件299
9.1.2需要改进的金融条件300
9.1.3教育和技能储备301
9.1.4商业化——新的现象303
9.1.5知识溢出和联系304
9.1.6社会文化因素——创业精神、态度和社会资本305
9.2专有的框架条件307
9.2.1知识产权的保护307
9.2.2标准和创新313
9.2.3采购314
9.3结束语:走向国家风格的创新316
参考文献316
第10章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治理与政府作用321
引言321
10.1科技在中国改革和现代化中的作用321
10.2治理体系和机构设置简述322
10.2.1转型中的中国治理322
10.2.2中国政治和政府制度简述324
10.2.3治理和共识导向:利益相关者参与中国政策过程326
10.3科技中长期规划的作用:选择优先领域和统筹协调327
10.4中国公共研究部门治理改革328
10.4.1公共研究部门的结构变化和治理328
10.4.2创建新的研究经费治理机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331
10.4.3大学治理332
10.5政策学习:国家创新体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334
10.5.1战略情报335
10.5.2一种治理手段:计划评估335
10.6区域治理和政策协调337
10.6.1中央与区域的协调和发展337
10.6.2地方治理框架337
10.7不断变化的政府角色338
10.7.1主要决定因素和发展338
10.7.2治理改革的优先领域339
10.8总结341
参考文献342
第11章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计划344
引言344
11.1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344
11.2组织实施科技计划的主要部门与机构350
11.3科技计划:目标、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351
11.3.1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科技计划351
11.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实施的计划357
11.3.3中科院组织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359
11.3.4“六五”到“十五”期间科技计划财政预算的主要变化360
11.4科技计划的评估361
11.4.1基础研究计划361
11.4.2应用研究计划361
11.5国家科技计划评估见解366
11.5.1评估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科技计划366
11.5.2中科院开展的评估以及知识创新工程369
11.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的评估369
11.5.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科技计划评估中的作用370
11.5.5目前的争论与新的挑战371
11.6结论373
参考文献374
附录379
附录A统计附录379
附录B四川成都区域创新体系和政策389
附录C跨国公司研发在中国:三个案例研究403
附录D公共采购和创新:OECD经验和有关中国的思考431
附录E官僚体系与协商网络:中国产业政策制定过程的理论框架455
附录F中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469
附录G创新体系与创新政策高层国际研讨会研发全球化高层国际企业论坛480
热门推荐
- 2833944.html
- 1330098.html
- 3301299.html
- 2451665.html
- 580312.html
- 1082484.html
- 3560958.html
- 3614405.html
- 2219171.html
- 27137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91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06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4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0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73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18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87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96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86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