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 修订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余源培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2477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9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新世界观的理论酝酿时期(1841—1844)11
第一节 历史情境和理论背景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情境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13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初思想经历24
一、马克思学生时代的思考和理论活动24
二、恩格斯的最初思想经历27
一、两种自然哲学的比较29
第三节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哲学立场29
二、自我意识原则的批判意义和局限性32
第四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开始:《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35
一、《莱茵报》时期的政论及其理论意义35
二、《德法年鉴》时期马恩哲学思想的重要进展43
第五节 各种思想材料的创造性融合与重铸:《巴黎手稿》和《神圣家族》的重要意义54
一、《巴黎手稿》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56
二、《神圣家族》: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己过去的理论所进行的清算65
简短的结论68
第一节 新世界观的草创与初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70
第二章 新世界观的创立时期(1845—1848)70
一、新世界观的哲学纲领:实践的唯物主义71
二、唯物史观的制定与概述77
第二节 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86
一、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建立以及同魏特林的决裂86
二、马克思同蒲鲁东的论战:《哲学的贫困》及其意义88
三、共产主义的划时代文献:《共产党宣言》93
简短的结论98
第一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10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风暴时期的运用和发展(1848—1871)100
一、不断革命理论102
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104
三、社会意识问题106
四、阶级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09
第二节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111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111
二、生产劳动的本质及其特定历史形态114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18
四、人的问题122
第三节 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科学方法125
一、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批判125
二、马克思的辩证方法127
三、逻辑、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130
四、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133
第四节 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理论概括136
一、用巴黎公社式的国家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137
二、彻底废除官僚政治,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139
简短的结论14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相对和平时期的发展(1871—1883)143
第一节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捍卫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143
一、批判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44
二、批判拉萨尔主义,提出“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理论147
三、批判“非常法”时期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152
第二节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第一部巨著——《反杜林论》15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154
二、论述世界的统一性与运动的普遍性相结合的科学世界观160
三、揭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65
四、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67
五、阐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72
第三节 恩格斯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174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175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前提177
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78
四、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0
第四节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182
一、马克思对人类学的研究182
二、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基本内容184
简短的结论191
第五章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发展(1883—1895)193
第一节 第一次系统地论述原始社会史,科学地解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94
一、两种生产理论是解开原始社会之谜的钥匙194
二、原始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形式198
三、私有制是阶级矛盾的根源和破坏古老公社的杠杆201
四、国家的起源和本质203
五、阶级、国家的消亡和人类社会在更高形式上的复归206
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对早期哲学信仰的彻底清算208
第二节 系统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208
二、第一次科学地阐明哲学基本问题214
三、详尽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18
第三节 恩格斯晚年的有关书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222
一、全面论述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诸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223
二、进一步揭示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规律228
三、提出和阐述历史的新思想231
四、强调唯物史观对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234
简短的结论235
一、生平和著作238
第六章 19世纪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238
第一节 约瑟夫·狄慈根238
二、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科学论证239
三、对唯物辩证法的阐述241
四、对认识论的研究和论述243
五、关于逻辑、辩证法、认识论一致的思想245
第二节 卡尔·考茨基247
一、考茨基的一生247
二、对唯物史观的宣传和解释250
三、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批判252
第三节 弗兰茨·梅林254
一、生平和著作254
二、对唯物史观的阐发和运用256
三、对庸俗唯物主义、意志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批判258
第四节 保尔·拉法格261
一、生平和著作261
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262
三、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证263
四、论思想的起源265
第五节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和阐述267
一、拉布里奥拉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267
二、拉布里奥拉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和阐述269
简短的结论273
第七章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伯恩施坦和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1895—1914)275
第一节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产生和形成275
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275
二、《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的发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形成277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论战和第二国际的破产278
第二节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哲学观点281
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281
二、鼓吹折衷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283
三、提倡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284
四、用庸俗进化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285
五、将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和“宿命论”286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贡献288
一、从民粹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289
二、普列汉诺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292
三、普列汉诺夫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296
四、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302
简短的结论305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列宁阶段的开端(1894—1903)30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客观根据307
一、列宁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前提307
二、列宁哲学思想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309
三、俄国是列宁主义的故乡310
四、列宁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313
第二节 批判自由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316
一、列宁批判自由民粹派的理论活动316
二、揭示唯物史观与主观社会学的根本对立,论证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318
三、批判民粹派的“英雄”史观,阐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的意志自由的辩证关系320
四、驳斥民粹派对辩证法的攻击,指明唯物辩证法是社会科学的方法论321
第三节 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阐明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的所谓“客观主义”的根本区别322
一、列宁为什么要重视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323
二、阐明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所谓的“客观主义”的根本区别324
第四节 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26
一、经济派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327
二、揭露所谓“反对教条主义”的实质,强调革命理论对于革命运动的重大意义328
三、批判经济派的庸俗经济决定论,阐明政治革命的重要意义329
四、批判经济派的组织上的“手工业方式”,阐明政党的历史作用331
简短的结论332
第九章 列宁在1905年革命前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903—1914)334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在革命中的运用和发展334
一、1905年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种对立策略路线的尖锐斗争334
二、《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的哲学内容及其意义335
一、1905年革命失败后的“宗教复兴”337
第二节1905年革命失败后哲学理论问题的突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诞生337
二、马赫主义在俄国的泛滥338
三、列宁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马赫主义的批判341
第三节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347
一、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阐明物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348
二、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原则,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对感觉的理解349
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阐明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350
四、坚持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阐明实践标准的辩证法353
五、列宁对因果观、时空观、自由与必然关系的论述354
第四节 列宁对物理学新发现的初步哲学总结355
一、揭示“物理学危机”的实质356
二、对“物理学”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对物理学新发现的哲学概括357
三、揭示“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358
第五节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特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360
一、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360
二、坚持实践论和反映论的统一361
三、坚持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362
第六节 列宁著作中的其他哲学问题363
一、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研究364
二、科学无神论问题366
简短的结论368
第十章 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914—1917)370
第一节 历史背景和理论准备371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时代的各种矛盾的总暴露371
二、第二国际的破产和列宁对机会主义理论基础的批判372
三、列宁对辩证法展开研究的基本过程374
一、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378
第二节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378
二、对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深化384
三、对辩证法的要素的阐述386
第三节 列宁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90
一、提出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思想390
二、论认识的辩证运动395
三、论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398
四、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402
第四节 列宁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矛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403
一、建立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403
二、创立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学说405
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学说406
简短的结论408
第十一章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917—1924)410
第一节 历史概况和列宁的理论研究410
一、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国内历史条件410
二、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国际条件411
第二节 在历史新时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丰富和发展413
一、阐明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辩证法,论证十月革命的合理性413
二、提出具体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论述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416
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提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418
四、探讨新时期的辩证法,进一步丰富对立统一学说的内容420
第三节 在历史新时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丰富和发展424
一、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过程中,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丰富和发展424
二、提出无产阶级双重的历史任务,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是高速度发展生产力427
三、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理论430
四、指出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立的,提出要不断铲除官僚主义莠草434
第四节 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研究,制定战斗唯物主义的纲领436
一、列宁领导对于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斗争436
二、阐述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和意义438
三、发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提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斗任务440
第五节 列宁对落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42
一、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443
二、新经济政策的思路445
简短的结论449
第十二章 列宁逝世后的苏联哲学(1924—1991)451
第一节 二三十年代的几次哲学论争451
一、关于列宁主义和一国胜利理论的争论451
二、斯大林支持下的对布哈林和“机械论学派”的批判454
三、米丁、尤金等与德波林学派的论争45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哲学459
一、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59
二、战后苏联哲学界的几件大事460
三、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463
第三节 苏联战后新时期的大曲折466
一、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466
二、苏联解体原因探析467
简短的结论469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471
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471
第一节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471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472
三、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472
四、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475
第二节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世界观的转变479
一、毛泽东早期的哲学思想479
二、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世界观转变482
三、毛泽东世界观转变过程的基本特点484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进一步在中国传播486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从萌芽到初步形成486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488
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491
第四节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完整形成和系统化的标志49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30年代的传播和《实践论》《矛盾论》的问世495
二、《实践论》《矛盾论》与苏联、中国30年代一些哲学专著的关系496
三、《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498
四、《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501
简短的结论505
第十四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多方面展开(1937—1949)507
第一节 系统地论述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507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点507
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509
三、调查研究是克服主观主义、转变党的作风的根本方法511
第二节 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辩证法512
一、战争与政治512
二、战争与革命513
三、战争与经济514
四、战争中的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515
五、战争中诸种矛盾的辩证关系520
第三节 完整地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说524
一、揭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524
二、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斗争策略,确立又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政策527
三、总结人民革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529
四、论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530
第四节 提出一整套唯物辩证的工作方法533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533
二、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工作方法535
三、“弹钢琴”的工作方法536
四、胸中有“数”的工作方法537
五、其他的工作方法539
简短的结论541
第十五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运用和发展543
第一节 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强调批判唯心论、宣传唯物论543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党的伟大实践543
二、重新发表《实践论》、《矛盾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545
三、揭示真理发展的规律,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546
第二节 通过调查研究,阐明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547
一、《论十大关系》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探索,发展了对立统一的学说547
二、阐述事物发展的波浪式运动549
三、总结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唯物辩证法的范畴理论550
第三节 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553
一、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553
二、系统地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55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556
一、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556
二、《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哲学思想558
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实践论》思想的继续和发展560
四、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561
简短的结论562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976—1998)564
第一节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新探索564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56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56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569
一、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573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573
二、科学地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576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科学涵义580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585
一、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585
二、把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588
三、宽广的世界历史眼光590
四、提倡照辩证法办事592
简短的结论594
热门推荐
- 3537962.html
- 37843.html
- 3369614.html
- 1898572.html
- 210898.html
- 2231366.html
- 1335393.html
- 793387.html
- 1620261.html
- 3083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69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35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46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12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85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5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0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0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55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2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