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唐代文化 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唐代文化 下
  • 李斌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3262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500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唐代文化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卷1046

第八编 史学篇1046

第一章 唐代史学概说1046

第二章 唐初“八史”与“正史”独尊1049

第一节 以前王得失为鉴戒的《隋书》1049

一 设馆修“五代史”1049

二 《隋书》的特点与成就1051

第二节 南朝梁、陈史和北朝齐、周书1057

一 南朝梁、陈史1057

二 北朝齐、周书1060

第三节 新修两晋南北朝史1066

一 “御撰”《晋书》1066

二 南、北史的编撰1070

第三章 史馆制度与国史修撰1076

第一节 史馆修史制度化1076

一 史馆的建置与构成1076

二 史料积累制度化1078

三 几项重要的调整1082

第二节 国史的系统修撰1085

一 实录的纂集1085

二 “国史”的编撰1088

三 国史的体制与价值1090

第四章 总结前代史学的《史通》1095

第一节 《史通》的撰著与结构1095

一 刘知几私撰《史通》1095

二 《史通》的结构1097

第二节 《史通》的思想体系1099

一 “实录直书”1100

二 “激扬名教”1101

三 “实录直书”与“激扬名教”的矛盾统一1102

四 具有两重性的“理”1103

第三节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1104

一 系统总结了中唐以前的史书体例,使纪传史的编纂更加规范、严谨,也日趋程式化1104

二 系统地考察了中唐以前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开启了史学史的先河1106

三 提出史家修养的标准,成为历代公认的一种人才观1107

四 提出一套修史的具体方法和要求,推进着史书编纂的完善1109

五 使史学评论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109

第五章 中唐史风的转变1111

第一节 新起《春秋》学的影响1112

第二节 先期道学对史学的渗透1117

第三节 中唐之后的史学趋势1122

第六章 探寻“政理”的《通典》1128

第一节 开史书编纂新体系1130

一 杜佑编纂《通典》1130

二 《通典》的“篇第之旨”1133

第二节 《通典》的性质与内容1135

一 《通典》的旨趣1136

二 《通典》的“非古是今”1138

三 《通典·礼》是考察社会变革的重要篇章1139

四 书中提到的治学态度问题1144

第三节 《通典》的得失与“会要”的萌芽1144

第七章 史学范围继续扩大1148

第一节 杂史的大量涌现1148

一 示劝诫类型,如《贞观政要》、《大唐新语》1148

二 补遗阙类型,如《国史补》、《大唐传载》、《次柳氏旧闻》等1151

三 记事实类型,如《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奉天录》、《东观奏记》等1153

四 杂史类之外,杂传记类的《朝野佥载》、《封氏闻见记》等,与以上史籍性质相近似1156

第二节 小说向历史笔记演变1157

一 志怪书1159

二 志人小说1159

三 考订辨证类著作1163

四 杂俎型书1165

第三节 诏令与奏议单独立目1166

一 诏令集的编纂1166

二 奏议集的集录1167

第四节 “文之将史”的趋向1171

一 散体逐渐取代骈体,文章由抒情为主转向说理、叙事为主,为史家瞩目之处不断增加1171

二 文风由浮华转向质实,一方面使文章内容渐渐有裨政理,撰文与修史宗旨趋于合一;另方面又使撰文走向通俗,记录目睹耳闻、随感杂谈。中唐以后,两个方面都分别明显地发展起来,促进了唐集中“文之将史”的趋向1173

三 广劝诫、存褒贬的撰文宗旨极大地推动了传记文学的发展,“载一人之事,以垂于世”的各种人物传记遍及唐人文集,明显地体现着文史趋一的倾向1178

第八章 两部《唐书》的取材与思想1182

第一节 纂修情况考辨1182

一 《旧唐书》的纂修1182

二 《新唐书》的“刊修”1183

第二节 史源与取材的异同1188

一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1188

二 《新唐书》的取材情况1191

第三节 编纂思想的异趣1198

一 《旧唐书》的思想内容1198

二 《新唐书》的编纂特点与思想倾向1204

第九编 科技与术数文化篇1215

第一章 唐代科技与术数概况1215

第二章 天文学与占星术1221

第一节 天文仪器的制造1221

第二节 天文观测与测量1223

第三节 星表(星经)和星图1224

第四节 恒星知识的普及1226

第五节 域外天文知识的传入与促进1228

第六节 占星术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1230

第三章 历法与选择1235

第一节 唐代几部著名的历法及其改进1235

第二节 由历谱到历书的转变1237

第三节 选择内容举要1240

第四节 唐代历书对当代东亚“通书”的文化影响1242

第四章 形形色色的术数文化1245

第一节 唐代的占卜1245

第二节 唐代的相术1248

第三节 唐代的梦占与解梦1252

第五章 泽及千古的唐代医药1256

第一节 对前代医书的注释与修订1256

第二节 中国第一部官颁药典——唐《新修本草》1258

第三节 唐代的方书1261

第四节 敦煌所出《灸法图》及其现代临床应用1264

第五节 唐代巫医一瞥1266

第六章 唐代的雕版印刷1268

第一节 唐代雕版印刷产生的条件1268

第二节 有关唐代雕版印刷的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1270

第三节 关于唐代印刷术产生的年代1273

第四节 印刷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1275

第七章 唐代的地理学1277

第一节 地志学的发展与地图学的成就1277

一 地志学的发展1277

二 地图学的成就1286

第二节 边疆及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1290

一 记述边疆地理知识的重要著述1290

二 记述域外地理知识的重要著述1292

第三节 地理学学科属性认识的变化1295

第十编 对外文化交流篇1303

第一章 陆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1303

第一节 陆路交通的发展1303

一 《西域图志》与隋代西域交通1304

二 唐朝统一西域1306

三 沙漠丝绸之路概说1308

四 吐蕃、泥婆罗道的开辟1310

五 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1312

六 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1315

第二节 唐朝与中亚诸胡国的交往1317

一 与粟特诸国的交往1317

二 与吐火罗诸国的交往1324

第三节 唐朝与天竺诸国的交往1327

一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1327

二 王玄策出使印度1329

三 中华文明在印度的传播1332

第四节 唐朝与波斯、大食、拜占庭的交往1336

一 与萨珊波斯的交往1337

二 与大食的交往1342

三 与拜占庭的交往1349

第二章 海路交通与唐朝对外文化交流1354

第一节 海路交通的发展和繁荣1355

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与南海交通的发展1355

二 贾耽与广州通南海道1359

三 《酉阳杂俎》与唐代文献对非洲的记载1361

四 唐朝与朝鲜半岛及日本的海上交通路线1363

第二节 海上贸易及唐朝与南海诸国的交往1366

一 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唐朝陶瓷的外销1366

二 唐朝与南海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1372

三 唐代沿海贸易城市的繁荣1376

四 市舶使的设立1383

第三节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1387

一 遣唐使与唐朝文化的东传1388

二 吉备真备与空海1391

三 鉴真东渡1394

第四节 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1397

一 新罗留学生与唐朝“宾贡”1397

二 沿黄海地区的新罗侨民及其在唐朝对外交往中的作用1401

三 旅唐新罗僧与唐朝西域交通1403

第三章 外来人与唐朝社会1407

第一节 使节、质子与“贡人”1407

一 使节1408

二 质子1410

三 “贡人”1412

四 “昆仑奴”与新罗婢1415

第二节 唐朝境内的外来佛教僧人与伎艺人1417

一 外来佛僧及其译经活动1417

二 外来人与唐代音乐舞蹈1422

三 外来人与唐朝的百戏1429

四 外来方士与其他1433

第三节 唐朝境内的商胡1436

一 东、西两京的商胡1437

二 商胡与珠宝1445

三 商胡与胡食1449

第四章 唐朝的外来文明1453

第一节 动植物的输入1453

一 外来植物1454

二 商胡与香料贸易1457

三 外来动物1460

第二节 科技文化的输入1466

一 医药1466

二 天文历算1473

三 纺织品及其他1478

第三节 唐朝的“三夷教”1482

一 摩尼教1483

二 景教1488

三 袄教1493

后记14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