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文学潮流 从戊戌前后到五四文学革命【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近代文学潮流 从戊戌前后到五四文学革命
  • 朱文华著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 ISBN:780650515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近代文学-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文学潮流 从戊戌前后到五四文学革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中国古典文学的挣扎性延续以及近代文学的微弱萌芽1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挣扎性延续1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衰败及其原因1

1.外部原因的分析4

2.内部原因种种6

(二)中国古典文学的挣扎性延续的具体表现13

1.文化专制主义依旧,但实效有所降低15

2.科举制度依旧,但腐蚀力有所减弱16

3.有“桐城中兴”局面的出现,但未能持久18

4.有“宋诗运动”的兴起,但无相应的成就20

5.有新的白话小说出现,但封建性毒素明显22

6.有新的文学批评,但仍囿于旧框架旧立场24

二、西学东渐和近代文学的微弱萌芽26

(一)西学东渐的冲击波26

(二)近代文学微弱萌芽的出现及其特征31

1.“报章文”的确立40

(三)微弱萌芽的主流性体现40

2.“诗界革命”的先声42

3.文字改革的第一步44

4.西洋文学的第一批译介46

(四)几点简要的结论47

(一)中西文化冲突的新形态49

1.传教士对中国旧思想旧文化的态度的转变49

一、戊戌维新思潮的兴起和文学新潮流的涌现49

第二章 五四前二十年中国文学潮流的涌现及其性质特征49

2.先进的中国人回应中西文化冲突的新思路52

(二)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54

1.甲午战败的刺激和对“洋务运动”的反思55

2.维新思潮在戊戌政变后的持续56

(三)文学新潮流的涌现57

1.涌现的必然性58

2.涌现的几个标志61

二、五四前二十年中国文学潮流的性质和特征66

(一)五四前二十年中国文学潮流的基本性质66

1.社会政治文化属性上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67

2.文化社会学角度上的完全近代性质69

3.文学表现形式择选上的平民化和通俗化性质73

4.小结:“民族反省”的具体化——对中国传统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反省与改革78

(二)五四前二十年中国文学潮流的主要特征82

1.文学观念上,极力夸大文学的社会功用,乃至不恰当的地步82

2.创作思想上,过于强调为政治服务,致使作品凸现浓烈的政治色彩86

3.发展方向上,因西洋文学参照系的确立而渐趋中西文学经验的交融90

4.小结:变与不变以及渐变与突变的辩证法98

第三章 五四前二十年中国文学潮流发展的三个时期及其相应特点104

一、鼎盛期:骤然的繁荣和可观的收获105

(一)从白话报刊的蜂起到文学报刊的出现106

1.白话报刊普遍刊登小说的风尚106

2.其他报刊对文学新潮流的响应108

3.专门性文学报刊的出现及其基本特点110

(二)“新文体”和白话文章113

1.“新文体”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113

2.“新文体”对于白话文的影响117

1.自觉的文学翻译局面的奠定121

(三)翻译文学的勃兴121

2.可以理解的缺点和值得肯定的成绩123

3.中国第一代文学翻译家的几种类型和此消彼长的趋势127

(四)小说创作概况和主要收获130

1.近代文学家(小说家)的集结130

2.小说创作的主要成绩133

3.“四大谴责小说”的价值意义137

4.其他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144

二、分流期:作家作品的分野148

1.小说创作与翻译的数量质量的反比149

(一)文学潮流发展的若干新特点149

2.小说技巧渐趋成熟151

3.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157

(二)三类作家的思想与创作的歧异161

1.改良派作家:面对革命风潮的迷茫161

2.革命派作家:政治革命论与文化保守主义的二律背反166

3.其他作家作品:孤军作战和默默无闻176

三、枯竭期:沉寂种种和死水微澜185

1.民初作家的政治身份和精神状态186

(一)作家队伍和文坛风气的变化186

2.文坛风气更加浑浊189

(二)沉寂现象的主体性状况191

1.“鸳鸯蝴蝶派”作品以及“黑幕小说”191

2.“同光体”的死灰复燃与“南社”的分化211

(三)死水微澜:其他文学现象216

1.“文明戏”的兴起、堕落和影响216

2.一些具有过渡形态的小说223

一、客观上的催发231

第四章 五四前二十年中国文学潮流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催发和刺激231

(一)五四前二十年中国文学潮流留下的经验教训232

1.形式与内容的关系233

2.国粹与西学的关系234

3.救亡与启蒙的关系236

(二)五四前二十年中国文学潮流留下的思想材料238

1.关于文学的独立价值238

2.关于文学进化观念239

3.关于白话文学240

4.关于文学的目的和功用242

5.关于中国文学的变革和发展243

(三)黄远生与章士钊的争论及其他245

1.黄远生怎样提出“提倡新文学”的意见245

2.章士钊的不同观点247

3.黄章论争所涉及的有关问题248

(四)小结:催发的主要意义252

1.“死文学”的局面及其影响254

(一)“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的刺激254

二、现实中的刺激254

2.刺激与批判256

(二)文言旧诗词的刺激261

1.胡适的预言和自我反省262

2.社会刺激之一:《新青年》刊登谢无量旧诗264

3.社会刺激之二:柳亚子的言论267

(三)旧小说与旧戏剧的刺激270

1.对于旧小说的批判与五四新小说的出现271

2.对于旧戏剧的批判与新剧本的问世277

(四)刺激问题的几点分析283

三、催发与刺激的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展开和五四第一代作家队伍的形成285

(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展开286

1.新文学理论的逐步完善286

2.关于理论渊源的再认识290

3.创作实绩由点到面的展示295

(二)五四第一代作家队伍的形成305

1.第一代作家的构成成分和相应特点305

2.几个问题的简要分析315

第五章 五四前二十年中国文学潮流的余波及其对五四新文学发展的多重影响321

一、文学表现形式:革新意识的不断强化和传统形式的顽强回归325

(一)新文学运动的革新意识的不断强化326

1.基本过程和主要的理论形态326

2.革新意识在创作实践中的反映328

(二)传统形式的顽强回归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反映331

1.基本线索和理论主张331

2.关于旧体诗词334

1.关于必然性336

2.关于直接的诱发因素和推动力336

(三)几点综合分析336

3.关于文化性质337

4.关于对立统一的意义337

二、文学内容题材:泛政治化的既定趋向和消闲性的现代色彩338

(一)泛政治化的既定趋向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反映338

1.主导性的理论线索338

2.普遍的作家心态和创作特征341

3.关于对立面343

1.新文学家对消闲性问题认识的一定转变345

(二)消闲性的现代色彩及其冲击力345

2.新文学创作客观上对于消闲性的容纳和吸收347

3.现代色彩的浓化349

(三)几点综合分析351

1.关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351

2.两者的是非得失351

3.主流位置转换的必然性352

三、一个期待斧正的结论353

后记356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3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