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哲学新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环境哲学新论
  • 任春晓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1002652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哲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吴晓明1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关于“自然”与“地理环境”的概念1

一、“自然”和“地理环境”1

二、自然是“自在”的还是“为人”的?3

三、历史学中的地理因素和地理学中的人文因素6

四、人与自然结合而成的区域共同体8

第二节 地理环境观念的变迁9

Abstract(英文摘要)10

一、人类地理知识的积累10

二、人类对自身与地理环境关系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14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复杂关系形成的原因16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决定”什么,如何“决定”19

第三节 超越地理环境理论中的决定论和非决定论19

二、地理环境非决定论的根据24

三、对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超越27

第二章 马克思地理环境理论的特色31

第一节 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地理背景”的思想31

一、地理环境何以作为世界历史的背景31

二、固定的地理背景和变动的人类活动的相互制约34

三、黑格尔地理环境理论的矛盾性37

第二节 马克思地理环境理论的特色40

一、“生产—劳动”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的中介40

二、地理环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47

三、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变化与三大社会形态53

四、共产主义社会及人类从自然与社会双重压迫中的彻底解放56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新解60

一、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地理环境理论的贡献60

二、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地理环境理论的阐释62

三、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理论特点及失误65

第三章 在地理环境中展开的人类活动形式之一——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地理环境因素73

第一节 人类由生理必然性向经济必然性过渡73

一、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73

二、地理环境的特点78

三、经济活动是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81

四、环境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增值作用83

第二节 人类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85

一、土地所有权即对地理环境的占有,是价值的内在因素之一85

二、社会分工和自然分工的结合提高生产率89

三、市场需求与资源配置91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对地理环境作用的新定位94

一、前知识经济时代人对地理环境要素的利用94

二、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构成中环境因素的新变化95

三、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101

四、知识经济、理性统治及环境的约束力103

第四章 在地理环境中展开的人类活动形式之二——国家、法律与地缘政治109

第一节 政治国家的地理内容109

一、国家的地理特征109

二、地理环境对国家职能的外在作用112

三、地理环境对社会联合性质的内在影响114

第二节 法的精神与地理环境117

一、社会法中涵盖的地理环境因素117

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20

三、孟德斯鸠法哲学之我见123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全球战略128

一、国家的空间现象与地缘政治学128

二、地缘政治学的当代发展133

三、生态政治的兴起135

四、地域观念与爱国主义139

第五章 在地理环境中展开的人类活动形式之三——民族文化的地域差异143

第一节 文化的环境构成143

一、何谓“文化”143

二、文化的实质146

三、文化矛盾的分析150

第二节 定在的民族精神及交流的文化意念154

一、民族精神是特定地域上生成的民族文化标志154

二、文化变迁和不同地域居民的相互交流158

第三节 全球化与文化趋同164

一、全球化: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164

二、经济发达与文化统治168

三、文化进步与文化达尔文主义170

第六章 作为人与环境中介的科学技术174

一、科技的实质是什么?175

第一节 科技的本质及由中西不同文化理念产生的科技结果分异175

二、中西科技观念分异的环境及文化因素179

三、思维指向的不同造成中西科技活动在结果上的差异182

第二节 科技发展与人工自然185

一、人工自然的特点185

二、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189

三、科技能否改变一切?193

第三节 对科技的相反评价——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195

一、科技悲观主义的理由195

二、科技乐观主义的理由200

三、悲观乐观的辩证法203

第四节 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207

一、现代技术本质揭蔽207

二、拯救大地和人类的生活211

三、守护着存在,诗意地栖居214

一、生态伦理的起源218

第七章 生态伦理和人类中心主义218

第一节 社会伦理的生态转向218

二、生态伦理的主要观点221

三、生态伦理学的主要流派224

第二节 生态伦理学的哲学基础228

一、生态伦理产生的必然性论证228

二、生态伦理存在的合理性论证233

三、生态伦理实践的特殊性论证238

第三节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243

一、何谓“人类中心主义”?244

二、海德格尔反对何种人类中心主义?252

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257

四、环境恶化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必然后果261

第八章 新环境哲学的构建266

一、中国和合哲学的发展过程267

第一节 中国传统和合哲学的特点267

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271

三、中国和合哲学的特点274

第二节 西方关于天人和谐的思想278

一、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重一体的思想278

二、卡普拉的整体观281

三、和合哲学的当代重建284

第三节 新发展理论的实质291

一、对“发展”概念的理解291

二、新发展理论的产生296

三、未来社会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01

附录 答辩摘要305

主要参考书目309

后记3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