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 第2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美)西格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37700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845页
- 文件大小:137MB
- 文件页数:880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网络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端到端QoS网络设计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部分 QoS设计概述1
第1章 QoS与QoE的介绍及回顾1
1.1 历史与演变2
1.1.1 曾经2
1.1.2 现在3
1.1.3 QoS的演变4
1.2 QoS基础及概念5
1.2.1 用户期望:QoS、QoE和QoX5
1.2.2 QoS模型:集成服务和差分服务5
1.2.3 QoS基础概念和工具集6
1.2.4 数据包头7
1.2.5 简化QoS8
1.3 标准化与一致性9
1.4 小结10
1.5 扩展阅读10
1.5.1 通用内容10
1.5.2 IntServ(集成服务)11
1.5.3 DiffServ(差分服务)11
第2章 基于IOS的QoS体系框架和语法结构13
2.1 部署QoS的原则13
2.2 QoS体系框架14
2.2.1 QoS行为模型14
2.2.2 QoS特性排序15
2.3 模块化QoS命令行模型16
2.3.1 MQC语法16
2.3.2 默认行为18
2.3.3 流量分类(class map)19
2.3.4 定义策略(policy map)20
2.3.5 为流量应用策略(service policy)22
2.3.6 层级式QoS和HQF22
2.3.7 传统的QoS CLI不再使用24
2.4 AutoQoS25
2.5 小结27
2.6 扩展阅读28
2.6.1 通用内容28
2.6.2 AutoQoS28
第3章 分类与标记29
3.1 分类和标记29
3.1.1 分类和标记的术语29
3.1.2 安全与QoS31
3.1.3 视频和无线流量带来的分类挑战31
3.1.4 不同技术的标记字段32
3.1.5 QoS标记的映射37
3.2 分类工具40
3.2.1 基于类的分类(class map)40
3.2.2 基于网络的应用识别43
3.3 标记工具45
3.3.1 基于类的标记(class map)46
3.3.2 标记(或重标记)与限速联用48
3.3.3 AutoQoS标记49
3.4 建议与指导50
3.5 小结50
3.6 扩展阅读50
3.6.1 分类和标记50
3.6.2 NBAR51
3.6.3 视频QoS52
3.6.4 无线QoS52
3.6.5 RFC52
第4章 限速、整形和降级工具53
4.1 限速和整形53
4.1.1 限速与整形的术语53
4.1.2 令牌桶算法56
4.1.3 限速器类型58
4.1.4 安全和QoS61
4.2 限速工具61
4.2.1 以限速器作为标记器61
4.2.2 基于类的限速(policy map)62
4.2.3 控制层面的限速66
4.2.4 无条件数据包丢弃67
4.3 流量整形工具68
4.3.1 基于类的整形(class map)69
4.3.2 传统整形工具70
4.4 建议与指导71
4.5 小结71
4.6 扩展阅读72
4.6.1 通用内容72
4.6.2 差分服务限速标准72
4.6.3 限速72
4.6.4 整形73
第5章 拥塞管理和拥塞避免工具75
5.1 拥塞管理和避免75
5.1.1 拥塞管理和拥塞避免的术语76
5.1.2 拥塞管理和拥塞避免76
5.1.3 调度机制算法76
5.1.4 网络中各层的队列77
5.2 队列和调度机制的工具77
5.2.1 基于类的队列(policy map)78
5.2.2 三层以下的队列技术:Tx-Ring的工作方式82
5.3 拥塞避免工具83
5.3.1 随机早期检测(RED)84
5.3.2 加权随机早期检测(WRED)84
5.4 建议与指导86
5.5 小结87
5.6 扩展阅读87
5.6.1 队列技术87
5.6.2 拥塞避免技术88
第6章 带宽预留工具89
6.1 准入控制工具90
6.2 资源预留协议91
6.2.1 RSVP概述91
6.2.2 RSVP代理92
6.2.3 RSVP部署模型93
6.2.4 RSVP和LLQ96
6.3 建议和指导97
6.4 小结97
6.5 扩展阅读98
6.5.1 媒体网络中的RSVP98
6.5.2 RSVP技术98
第7章 IPv6网络中的QoS99
7.1 IPv6和QoS概述99
7.2 适用于IPv6的QoS工具100
7.2.1 支持IPv6的QoS特性100
7.2.2 数据包头部、分类和标记100
7.2.3 限速和整形103
7.3 建议和指导103
7.4 小结103
7.5 扩展阅读104
第8章 媒体网络105
8.1 介绍媒体网络105
8.2 媒体网络的架构与框架107
8.3 媒体网络的特性和能力108
8.3.1 自动配置108
8.3.2 媒体监测109
8.3.3 媒体可感知115
8.4 小结119
8.5 扩展阅读119
8.5.1 概述119
8.5.2 设计文档120
8.5.3 配置指南和命令说明120
8.5.4 资源和服务121
第9章 应用可视性控制123
9.1 AVC使用案例124
9.2 AVC的工作原理125
9.3 AVC的构成128
9.3.1 构成部分1:NBAR2128
9.3.2 构成部分2:Flexible NetFlow134
9.3.3 构成部分3:AVC的管理和报告139
9.3.4 构成部分4:AVC的QoS控制140
9.4 使用AVC的性能考量144
9.5 小结146
9.6 扩展阅读146
第2部分 QoS设计战略147
第10章 商业和应用的QoS需求147
10.1 网络互联的全球发展趋势147
10.2 视频应用的变革148
10.3 媒体激增150
10.4 社会网络互联现象150
10.5 需求:自备设备150
10.6 出现自下而上的应用151
10.7 多媒体应用中融合了多种类型的媒体152
10.8 迈向高清媒体时代152
10.9 各个应用类别的QoS需求与推荐方案152
10.9.1 语音应用153
10.9.2 视频应用154
10.9.3 多媒体应用157
10.9.4 数据应用159
10.9.5 控制层流量162
10.10 Cisco(基于RFC 4594)为不同应用类别推荐的QoS策略163
10.11 QoS标准的发展164
10.11.1 RFC 2597,Clarification164
10.11.2 RFC 5865,Proposed Standard165
10.11.3 RFC 4594,Update Draft166
10.12 小结167
10.13 扩展阅读168
第11章 QoS的设计原则与方法169
11.1 QoS最佳做法的设计原则169
11.1.1 硬件与软件QoS最佳方案170
11.1.2 分类和标记最佳方案170
11.1.3 限速及降级的最佳做法171
11.1.4 队列及丢弃的最佳做法172
11.2 QoS的设计原则176
11.2.1 4类模型QoS战略177
11.2.2 8类模型QoS战略178
11.2.3 12类模型QoS战略180
11.2.4 应用类扩展QoS战略182
11.2.5 用于安全策略的QoS183
11.3 小结189
11.4 扩展阅读190
第12章 战略性QoS设计的案例研究191
12.1 Tifosi Software公司:公司概况191
12.2 原始(4类)QoS模型191
12.3 重新设计QoS的业务催化剂192
12.4 8类QoS模型提议192
12.5 “第8层”挑战194
12.6 小结196
12.7 扩展阅读196
第3部分 园区网QoS设计197
第13章 园区网QoS设计的注意事项与建议197
13.1 MLS与MQC198
13.2 默认QoS199
13.3 内部DSCP200
13.4 信任状态与工作原理200
13.5 信任边界202
13.6 DSCP透传204
13.7 基于端口的QoS、基于VLAN的QoS与每端口/每VLAN QoS204
13.8 EtherChannel QoS205
13.9 园区网QoS模型207
13.9.1 入向QoS模型207
13.9.2 出向QoS模型209
13.10 园区网端口QoS角色210
13.11 园区网AutoQoS212
13.12 控制层面限速214
13.13 小结215
13.14 扩展阅读216
第14章 园区网接入层(Cisco Catalyst 3750)的QoS设计217
14.1 Cisco Catalyst 3750 QoS架构218
14.2 QoS设计步骤219
14.2.1 启用QoS219
14.2.2 入向QoS模型220
14.2.3 队列模型228
14.3 其他与平台相关的QoS设计选项238
14.3.1 每VLAN QoS设计238
14.3.2 每端口/每VLAN QoS239
14.3.3 EtherChannel QoS设计239
14.3.4 AutoQoS SRND4239
14.3.5 控制层面限速240
14.4 小结240
14.5 扩展阅读240
第15章 园区网分布层(CisCo Catalyst 4500)的QoS设计241
15.1 Cisco Catalyst 4500 QoS架构242
15.2 QoS设计步骤243
15.3 队列模型243
15.3.1 4类出向队列模型244
15.3.2 8类出向队列模型246
15.3.3 12类出向队列模型249
15.4 与平台相关的其他QoS设计选项253
15.4.1 访问边界设计选项254
15.4.2 每VLAN QoS设计260
15.4.3 每端口/每VLAN QoS261
15.4.4 EtherChannel QoS设计262
15.4.5 基于流的QoS263
15.4.6 AutoQoS SRND4265
15.4.7 控制层面限速265
15.5 小结265
15.6 扩展阅读266
第16章 园区网核心层(CisCo Catalyst 6500)的QoS设计267
16.1 Cisco Catalyst 6500 QoS架构268
16.2 QoS设计步骤270
16.3 队列模型270
16.3.1 4类(4Q4T入向和1P3Q4T出向)队列模型272
16.3.2 8类(8Q4T入向和1P7Q4T出向)队列模型275
16.3.3 12类(8Q4T入向和1P7Q4T出向)队列模型279
16.3.4 2P6Q4T入向和出向队列模型288
16.4 与平台相关的其他QoS设计选项289
16.4.1 接入边界设计选项290
16.4.2 微流限速299
16.4.3 每VLANQoS设计300
16.4.4 EtherChanne lQoS设计301
16.4.5 AutoQoS SRND4302
16.4.6 控制层面限速302
16.5 小结302
16.6 扩展阅读303
第17章 园区网QoS设计的案例研究305
17.1 Tifosi园区网接入层QoS设计308
17.1.1 策略1:打印机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不信任)308
17.1.2 策略2:无线接入点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DSCP信任)309
17.1.3 策略3:Cisco TelePresence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条件信任)309
17.1.4 策略4:Cisco IP电话或PC的接入边界设计(条件信任、分类和标记)309
17.1.5 8类1P1Q3T入向队列设计312
17.1.6 8类1P1Q3T出向队列设计314
17.1.7 策略5:接入层上行链路设计316
17.2 Tifosi园区网分布层QoS设计317
17.2.1 策略6:分布层下行链路端口(Catalyst 4500E Supervisor 7-E)317
17.2.2 策略7:分布层分布链路/核心上行链路端口318
17.3 Tifosi园区网核心层QoS设计320
17.3.1 策略8:核心层(10GE)下行链路设计321
17.3.2 策略9:核心层(40GE)核心链路设计324
17.4 小结326
17.5 扩展阅读326
第4部分 无线LAN QoS设计329
第18章 无线LAN QoS设计的注意事项与建议329
18.1 对比有线和无线LAN环境中的QoS330
18.2 WLAN QoS的基本构成331
18.2.1 分布式协调功能332
18.2.2 CSMA/CA332
18.2.3 DCF竞争窗口334
18.3 IEEE 802.1 1e和WMM337
18.3.1 DCF技术改造:增强型分布式信道接入337
18.4 QoS设计的注意事项342
18.4.1 明确上游和下游数据流343
18.4.2 QoS映射和标记的注意事项344
18.4.3 上游QoS标记战略345
18.4.4 下游QoS标记战略347
18.5 小结348
18.6 扩展阅读349
第19章 集中式(Cisco 5500无线LAN控制器)QoS设计351
19.1 WLAN中的QoS实施位置351
19.2 在WLAN控制器中管理QoS配置文件353
19.2.1 QoS标记和条件信任边界353
19.2.2 WLAN QoS配置文件353
19.2.3 建立访客QoS配置文件361
19.3 VolP应用的QoS设计363
19.3.1 调整EDCA配置364
19.3.2 无线网络上的呼叫准入控制365
19.4 在WLAN上启用WMM QoS策略366
19.5 在WLAN上启用WMM QoS策略366
19.6 媒体会话侦听(也称为SIP侦听)368
19.7 WLC中的应用可视性控制370
19.8 为WLAN部署QoS规划376
19.8.1 4类模型设计376
19.8.2 8类模型设计381
19.8.3 12类模型设计382
19.9 小结383
19.10 扩展阅读384
第20章 融合接入(Cisco Catalyst 3850和Cisco 5760无线LAN控制器)QoS设计385
20.1 融合接入387
20.2 Cisco Catalyst 3850 QoS体系结构388
20.3 QoS设计步骤391
20.3.1 启用QoS391
20.3.2 入向QoS模型393
20.3.3 队列模型402
20.4 小结420
20.5 扩展阅读421
第21章 融合接入QoS设计的案例研究423
21.1 Tifosi融合接入QoS设计:有线426
21.1.1 策略1:有线打印机终端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不信任)426
21.1.2 策略2:有线接入终端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信任DSCP)427
21.1.3 策略3:Cisco TelePresence终端设备的接入边界设计(条件信任)427
21.1.4 策略4:Cisco IP电话和PC的接入边界设计(条件信任、分类和标记)427
21.1.5 策略5:接入边界有线队列设计430
21.2 Tifosi融合接入QoS设计:无线432
21.2.1 策略6:移动无线客户端的接入边界设计(通过动态策略应用分类和标记)434
21.2.2 策略7:接入边界无线队列设计435
21.2.3 策略8:访客SSID和企业SSID之间的带宽分配(分离带宽的SSID策略)436
21.2.4 策略9:CT 5760 WLC上行链路端口437
21.3 Cisco身份服务引擎439
21.4 小结440
21.5 扩展阅读440
第5部分 数据中心QoS设计441
第22章 数据中心QoS设计的注意事项与建议441
22.1 数据中心体系结构442
22.1.1 高性能数据中心体系结构442
22.1.2 大数据(HPC/HTC/Grid)体系结构443
22.1.3 虚拟多服务数据中心体系结构445
22.1.4 安全多租户数据中心体系结构446
22.1.5 大规模可扩展数据中心体系结构447
22.2 数据中心QoS工具448
22.2.1 数据中心桥接工具集449
22.2.2 数据中心传输控制协议457
22.3 NX-OS QoS框架458
22.4 数据中心QoS模型459
22.4.1 数据中心标记模型460
22.4.2 数据中心QoS模型466
22.5 数据中心接口QoS角色467
22.6 小结470
22.7 扩展阅读471
第23章 数据中心虚拟接入层(Nexus 1000V)的QoS设计473
23.1 Cisco Nexus 1000系统体系结构475
23.2 Nexus 1000V配置注意事项477
23.3 入向QoS模型478
23.3.1 信任模型478
23.3.2 分类和标记481
23.3.3 服务器限速模型484
23.4 出向QoS模型486
23.4.1 4类出向队列模型487
23.4.2 8类出向队列模型492
23.5 小结494
23.6 扩展阅读495
第24章 数据中心接入层/汇聚层(Nexus 5500/2000)的QoS设计497
24.1 Cisco Nexus 5500系统体系结构498
24.1.1 体系结构概述498
24.1.2 虚拟输出队列500
24.1.3 QoS组和系统类别502
24.1.4 QoS设计步骤504
24.2 入向QoS模型504
24.2.1 信任模型505
24.2.2 分类和标记模型507
24.2.3 应用限速服务器模型513
24.2.4 更改入向缓存大小514
24.3 出向队列模型516
24.3.1 4类模型516
24.3.2 8类模型521
24.4 更多QoS设计选项525
24.4.1 Nexus 5500 L3 QoS配置525
24.4.2 Nexus 2000 FEX QoS526
24.4.3 使用network-qos策略设置MTU529
24.5 小结530
24.6 扩展阅读530
第25章 数据中心核心层(Nexus 7000)的QoS设计531
25.1 Nexus 7000概述532
25.2 Nexus 7000 M2模块:体系结构和QoS设计535
25.2.1 M2模块的QoS设计步骤538
25.2.2 M2模块的队列模型538
25.2.3 M2 OTV边界设备QoS设计550
25.3 Nexus 7000 F2模块:体系结构和QoS设计552
25.3.1 F2模块的QoS设计步骤553
25.3.2 F2模块的网络QoS策略设计553
25.3.3 F2模块的队列模型557
25.3.4 FEXQoS设计565
25.4 M2/F2模块的其他QoS设计选项565
25.4.1 受信任的服务器模型565
25.4.2 不受信任的服务器模型566
25.4.3 单应用服务器标记模型569
25.4.4 多应用服务器分类和标记模型569
25.4.5 服务器限速模型570
25.4.6 DSCP变化模型572
25.5 CoPP设计574
25.6 小结574
25.7 扩展阅读575
第26章 数据中心QoS设计的案例研究577
26.1 Tifosi数据中心虚拟接入层Nexus 1000V QoS设计580
26.1.1 策略1:受信任的VM580
26.1.2 策略2:单应用VM581
26.1.3 策略3:多应用VM581
26.1.4 策略4:网络边界队列582
26.2 Tifosi数据中心接入/汇聚层Nexus 5500/2000 QoS设计585
26.2.1 策略5:受信任的服务器585
26.2.2 策略6:单应用服务器585
26.2.3 策略7:多应用服务器586
26.2.4 策略8:网络边界队列策略587
26.3 Tifosi数据中心核心层Nexus 7000 QoS设计590
26.3.1 策略9:网络边界队列(F2模块)591
26.3.2 策略10:网络边界队列(M2模块)592
26.3.3 策略11:园区网与数据中心之间针对信令流量的DSCP变化596
26.4 小结596
26.5 扩展阅读597
第6部分 WAN和分支QoS设计599
第27章 WAN和分支QoS设计的注意事项与建议599
27.1 WAN和分支的体系结构600
27.2 硬件与IOS软件的QoS601
27.3 延迟和抖动603
27.4 Tx-Ring605
27.5 CBWFQ606
27.6 LLQ606
27.7 WRED607
27.8 RSVP608
27.9 媒体网络608
27.10 AVC609
27.11 AutoQoS609
27.12 控制层面限速609
27.13 链路类型和速率610
27.14 WAN和分支QoS模型610
27.14.1 入向QoS模型611
27.14.2 出向QoS模型611
27.14.3 控制层面限速613
27.15 WAN和分支接口QoS角色613
27.16 小结615
27.17 扩展阅读616
第28章 WAN汇聚服务路由器(Cisco ASR 1000)的QoS设计617
28.1 Cisco ASR 1000 QoS体系结构618
28.2 QoS设计步骤620
28.3 ASR 1000内部QoS620
28.3.1 基于SPA的PLIM624
28.3.2 基于SIP的PLIM625
28.4 入向QoS模型627
28.5 出向QoS模型627
28.5.1 4类模型627
28.5.2 8类模型630
28.5.3 12类模型633
28.6 其他与平台相关的QoS设计选项642
28.6.1 RSVP642
28.6.2 AutoQoS SRND4649
28.6.3 控制层面限速649
28.7 小结650
28.8 扩展阅读650
第29章 分支路由器(Cisco ISR G2)的QoS设计651
29.1 Cisco ISR G2 QoS体系结构652
29.2 QoS设计步骤653
29.3 入向QoS模型654
29.3.1 媒体网分类模型654
29.3.2 NBAR2分类模型659
29.4 出向QoS模型667
29.4.1 4类模型668
29.4.2 8类模型668
29.4.3 12类模型668
29.5 其他与平台相关的QoS设计选项671
29.5.1 RSVP671
29.5.2 AutoQoS SRND4671
29.5.3 控制层面限速671
29.6 小结671
29.7 扩展阅读672
第30章 WAN和分支QoS设计的案例研究673
30.1 策略1:ASR 1000的内部(PLIM)QoS675
30.1.1 策略la:基于SIP的PLIM QoS675
30.1.2 策略lb:基于SPA的PLIM QoS675
30.2 策略2:LAN边界QoS策略676
30.3 策略3:WAN边界QoS策略678
30.4 小结681
30.5 扩展阅读682
第7部分 MPLS VPN QoS设计683
第31章 MPLS VPN QoS设计的注意事项与建议683
31.1 MPLS VPN基础设施684
31.2 MAN和WAN以太网服务的演变685
31.3 亚线路速率以太网设计的启示686
31.4 QoS思考模式的转变690
31.5 运营商的服务类别模型691
31.6 MPLS DiffServ隧道的模式692
31.6.1 统一模式692
31.6.2 短管道模式693
31.6.3 管道模式694
31.7 企业到运营商的映射695
31.7.1 映射实时语音和视频696
31.7.2 映射控制和信令流量696
31.7.3 将TCP和UDP分隔开697
31.7.4 重新标记和恢复标记697
31.8 MPLS VPN的QoS角色698
31.9 小结699
31.1 0扩展阅读700
第32章 企业客户边界(Cisco ASR 1000和ISR G2)的QoS设计701
32.1 QoS设计步骤702
32.2 入站方向的QoS模型703
32.3 出站的QoS模型703
32.3.1 亚线路速率以太网:分层整形与队列模型703
32.3.2 企业-服务供应商的映射模型706
32.4 小结714
32.5 扩展阅读715
第33章 服务供应商边界(Cisco ASR 9000)的QoS设计717
33.1 QoS的体系结构718
33.2 QoS的设计步骤722
33.3 MPLS差分服务的隧道模型722
33.3.1 统一模式的MPLS差分服务隧道723
33.3.2 管道模式的MPLS差分服务隧道733
33.3.3 短管道模式的MPLS差分服务隧道740
33.4 总结748
33.5 扩展阅读748
第34章 服务提供商核心(Cisco CRS)的QoS设计749
34.1 QoS的体系结构750
34.2 QoS设计步骤753
34.3 运营商核心的CoS QoS模型753
34.3.1 4-CoS的SP模型753
34.3.2 6-CoS的SP模型757
34.3.3 8-CoS的SP模型760
34.4 总结762
34.5 扩展阅读762
第35章 MPLS VPN QoS设计的案例研究763
35.1 策略1:CE路由器的入向QoS(Cisco ASR 1000)764
35.2 策略2:CE路由器的局域网边界QoS策略764
35.3 策略3:CE路由器的VPN边界QoS策略765
35.4 策略4:PE路由器的内部QoS(Cisco ASR 9000)767
35.5 策略5:PE路由器的客户边界QoS767
35.6 策略6:PE路由器的核心边界QoS768
35.7 策略7:P路由器的内部QoS(Cisco CRS-3)769
35.8 策略8:P路由器的接口QoS769
35.9 总结769
35.10 扩展阅读770
第8部分 lPSec QoS设计771
第36章 IPSec VPN QoS的注意事项与建议771
36.1 lPSec VPN拓扑771
36.1.1 标准的IPSec VPN772
36.1.2 GRE IPSec773
36.1.3 远程接入VPN774
36.2 IPSec数据包的QoS分类775
36.3 IOS预分类特性776
36.4 MTU的注意事项779
36.4.1 GRE如何解决MTU的问题780
36.4.2 IPSec如何解决MTU的问题780
36.4.3 运用TCP MSS调整特性782
36.5 对VPN上的数据执行压缩784
36.5.1 使用WAAS对TCP进行优化784
36.5.2 在VPN连接上使用语音编码器785
36.5.3 CRTP和IPSec的不兼容性786
36.6 反重放的启示786
36.7 总结789
36.8 扩展阅读790
第37章 DMVPN的QoS设计791
37.1 DMVPN网络中QoS的作用792
37.1.1 DMVPN的构成793
37.1.2 如何在DMVPN中实施QoS793
37.2 DMVPN QoS配置794
37.2.1 下一跳路由协议794
37.2.2 在DMVPN环境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QoS策略796
37.2.3 DMVPN的每隧道QoS特生(Per-Tunnel QoS For DMVPN Feature)797
37.3 DMVPN QoS设计实例798
37.3.1 DMVPN QoS设计步骤800
37.3.2 在中心路由器配置每隧道QoS(Per-Tunnel QoS)800
37.3.3 在分支路由器上配置每隧道QoS807
37.3.4 验证DMVPN的QoS配置809
37.4 分支路由器间的每隧道QoS813
37.5 总结814
37.6 扩展阅读815
第38章 GET VPN的QoS设计817
38.1 GET VPN QoS概述818
38.1.1 组域的概念819
38.1.2 GET VPN的搭建819
38.1.3 IP头部保留821
38.2 GET VPN配置概述823
38.2.1 密钥服务器的配置823
38.2.2 GM的配置824
38.3 GET VPN的QoS配置826
38.3.1 使用4类的模型配置GM路由器826
38.3.2 使用8类的模型配置GM路由器827
38.3.3 使用12类的模型配置GM路由器828
38.3.4 确认QoS策略830
38.3.5 何时、如何使用QoS预分类特性833
38.4 将GET VPN与DMVPN结合起来的案例833
38.5 在部署GET VPN时,需要与服务提供商合作834
38.6 小结835
38.7 扩展阅读835
第39章 家庭办公环境VPN网络中的QoS案例分析837
39.1 构建技术解决方案837
39.2 QoS的应用需求838
39.3 QoS配置839
39.3.1 前端路由器的配置839
39.3.2 家庭办公环境的路由器(Spoke)配置841
39.4 小结845
39.5 扩展阅读845
热门推荐
- 10745.html
- 1275128.html
- 818100.html
- 1492734.html
- 871499.html
- 2902954.html
- 922844.html
- 1015029.html
- 652257.html
- 1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50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0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70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33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14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16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96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72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55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8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