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3卷【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史念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0260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33页
- 文件大小:168MB
- 文件页数:8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国家历史地理 史念海全集 第3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河山集初集2
石器时代人们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2
附图一 渭河流域天水三阳川附近台地新石器时代遗址12
附图二 陕县上芦村附近新石器时代遗址12
古代的关中19
一、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20
二、石器时代关中平原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26
三、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32
四、都邑的建立38
五、小结45
附图一 关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27
附图二 古代关中图39
春秋时代的交通道路48
春秋战国时代农工业的发展及其地区的分布59
一、金属冶炼业的发展及其地区的分布59
二、土壤的辨别和土地的利用64
三、农田水利的兴修70
四、主要农作物的分布73
五、桑麻的种植与纺织业的发展74
六、农业区域的范围77
七、其他的工业与农业的副产物78
附图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分布图65
释《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陶为天下之中”兼论战国时代的经济都会80
附图 战国时代经济都会图94
战国至唐初太行山东经济地区的发展96
附图一 战国秦汉时期太行山东形势图106
附图二 东汉末年以后太行山东形势图109
附图三 隋唐时期太行山东形势图117
秦汉时代的农业地区119
一、泾渭平原和成都平原120
二、山东平原盛产粮食的地区127
三、江南农业的发展135
四、畜牧地区与半农半牧地区的变迁137
附图 秦汉时代农业地区图120
开皇天宝之间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农业的发展143
上 关中的农业和粮食问题143
下 黄河中下游南北地区农业的发展152
附图 隋唐时期黄河流域农业地区分布图155
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农业的发展159
上 隋朝和唐初长江下游的农业159
下 天宝以后江南农业的发展165
附图 隋唐时期长江下游的主要农业地区图164
三门峡与古代漕运170
一、关东西漕运的枢纽170
二、关中各地对于漕粮的需要175
三、关东各地盛产粮食地区和运输网的变迁179
四、封建王朝解决关中粮食问题的不彻底办法183
附图一 西汉漕运与三门峡图173
附图二 唐代漕运与三门峡图175
黄河流域蚕桑事业盛衰的变迁186
一、黄河流域经营蚕桑事业的区域的扩展187
二、黄河流域重要的产丝地区194
三、黄河流域蚕桑事业的衰落及其原因198
附图一 两周秦汉时期黄河流域蚕桑事业分布图188
附图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蚕桑事业分布图190
附图三 唐宋时期黄河流域蚕桑事业分布图192
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206
河山集二集222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222
上篇 黄河中游的侵蚀与原的变迁222
一、原的古今差异222
二、沟壑的形成和发育226
三、原的切割破坏236
四、原、梁、峁的变迁243
附图一 甘肃省庆阳县董志原地形图224
附图二 陕西省富县洛川县洛河和葫芦河之间地形图225
附图三 陕西省淳化县梁武帝村与泾阳县云阳镇间地形图227
附图四 山西省平陆芮城两县间闲原地形图228
附图五 陕西省咸阳市窑店镇东北地形图229
附图六 关中西部积石原南侧地形图231
附图七 陕西省洛川县旧城村图232
附图八 陕西省神木县杨家城明长城与沟壑图233
附图九 山西省方山县南村古城地形图235
附图十 甘肃省庆阳县西峰镇东北唐彭原城旧址地形图237
附图十一 甘肃省庆阳县董志原上董志镇形势图239
附图十二 山西省西南部峨嵋原图241
附图十三 山西省西南部峨嵋原上稷王山南北大沟图242
附图十四 陕西省定边县铁角城西南长城原图246
附图十五 陕西省关中中部咸阳原地形图247
下篇 黄河下游的堆积248
一、黄河河床的增高和淤塞249
二、湖泊的淤平265
三、城池的湮没268
四、丘陵的沉沦273
五、平原地势的高起275
六、土壤的变化281
附图一 河北省大名县附近黄河故道图251
附图二 河南省濮阳县附近黄河故道图252
附图三 山东省曹县县城图277
附图四 河南省杞县县城图278
附图五 山东省金乡县县城图279
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侧蚀284
一、山陕峪谷间河段的侧蚀285
二、龙门以南河段的侧蚀296
三、潼关三门峡之间河段的侧蚀316
四、孟津及其以下河段的侧蚀325
五、广武山北坡的变迁329
附图一 山陕峪谷间黄河图286
附图二 山西省偏关、河曲两县明长城图288
附图三 山西省河曲县唐家会附近长城及黄河图290
附图四 山西省保德县和陕西省府谷县间黄河图292
附图五 山西省柳林县孟门公社附近黄河图295
附图六 龙门潼关间黄河图297
附图七 陕西省韩城县东少梁原魏长城与黄河河谷图300
附图八 陕西省韩城县城南城北两村间魏长城与黄河河谷图301
附图九 山西省万荣县庙前村和宝鼎镇附近黄河图303
附图十 汾河流入黄河处图306
附图十一 山西省临猗县吴王渡附近黄河图310
附图十二 山西省永济县蒲州城附近黄河图312
附图十三 三门峡东西黄河图317
附图十四 河南省灵宝县阌乡镇附近黄河图319
附图十五 河南省灵宝县城附近黄河图321
附图十六 旧陕县城附近黄河图323
附图十七 河南省孟津县以下黄河图326
附图十八 河南省孟津县刘秀坟和孟津老城黄河图328
附图十九 广武山下黄河图330
附图二十 汉王城和楚王城城址图333
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下切340
一、明清之际靖远县引黄河水入城的渠道的湮塞341
二、北魏初年青铜峡北旧渠口的下移343
三、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河水的高差345
四、府谷县城宋代的水门与明清时期东门外的控远门的位置348
五、壶口位置的推移351
六、潼关古城的迁徙353
七、旧陕县城与陕县故城北的河岸355
八、黄河中游一些河段的河床增高358
附图一 甘肃省靖远县城附近地形图342
附图二 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346
附图三 内蒙古清水河县浑河口以下至准格尔旗东南黄河图347
附图四 山西省保德县城附近黄河河谷剖面图349
附图五 陕西省府谷县黄河图349
附图六 潼关旧城附近形势图353
附图七 陕县旧城附近形势图356
附图八 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黄河河谷剖面图358
论泾渭清浊的变迁362
一、有关泾渭清浊的论点362
二、泾渭两河流域自然条件的同异364
三、泾渭清浊的历史演变369
附图 泾河渭河流域图366
周原的变迁379
一、锦绣的周原379
二、周人与周原380
三、周原的切割386
附图 周原地区略图381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391
一、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森林392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森林402
三、唐宋时期的森林413
四、明清以来的森林425
五、余论440
附图一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分布图403
附图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游森林分布图412
附图三 唐宋时期黄河中游森林分布图426
附图四 明清时期黄河中游森林分布图441
论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449
一、两周时期的黄河流域450
二、两周时期黄河中游的原隰453
三、两周时期黄河下游的山与丘459
四、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河谷与湖泊462
五、战国时期有关黄河流域土壤的记载469
六、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473
七、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植被475
附图 两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图452
由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探讨今后治河的方略479
一、见于记载最早的黄河流域479
二、频繁的河患和河患的症结482
三、黄河长期相对安流的原因484
四、黄河中游植被的破坏与河患的加速491
五、历代的治河方略496
六、今后治河刍议499
论《禹贡》的著作年代503
一、徐州的菏水是《禹贡》成书年代的最早极限的标志504
二、《禹贡》九州与战国前期的形势508
三、由河水流经的地方论《禹贡》的著作年代512
四、《禹贡》的成书当出于魏国人之手514
五、禹都和魏都516
六、《禹贡》的撰述与梁惠王的霸业517
与辛树帜先生论《禹贡》书521
附 辛树帜先生复书528
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534
一、魏国的西长城535
二、秦国“堑洛”的长城540
三、洛河中游的秦长城544
四、秦昭襄王时所筑的长城546
五、秦始皇时所筑的长城的西段552
附论一 论魏西长城并未横越沙苑,洛河以南也没有魏国的长城555
附论二 论沙苑东北的秦长城556
附图一 魏国西长城图536
附图二 洛河下游秦长城图541
附图三 秦昭襄王时长城图549
附图四 秦始皇时长城西段图553
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探索记558
一、巴龙梁上559
二、纳林镇的故城562
三、点素脑包564
四、十二连城565
五、余论566
附图 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秦长城遗迹图560
河山集三集570
由地理的因素试探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570
一、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及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570
二、文化最为发达地区的地理因素580
三、有利的地理因素是文化发达的经济基础590
四、小结600
附图一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分布图572
附图二 夏商周三代都邑分布图577
附图三 春秋时期黄河流域非华族分布图579
附图四 远古时期黄河流域陇山和泰山之间自然形势图589
黄土高原及其农林牧分布地区的变迁602
一、历史时期初期黄土高原的面貌603
二、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地区的演变605
三、黄土高原的变迁与农林牧布局的关系613
四、治理黄土高原的管见615
附图一 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图609
附图二 隋唐时期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图610
附图三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农林牧分布图612
两千三百年来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农林牧地区的分布及其变迁621
一、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自然环境的探源621
二、历史上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农牧业的交替625
三、沙化和盐碱化的问题632
四、今后的对策636
附图一 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农林牧分布图628
附图二 隋唐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农林牧分布图631
附图三 明清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农林牧分布图632
战国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各地经济的变迁和发展639
一、关中和秦汉王朝的都城640
二、富庶地区的关东646
三、畜牧地区和半农半牧地区的发展655
四、小结658
附图 战国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及其附近经济地区图641
黄河中游森林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660
一、黄河中游森林的变迁660
二、森林破坏的教训662
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666
一、黄土高原的本来面貌666
二、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668
三、黄土高原生态平衡失调的影响669
四、当前黄土高原的治理工作672
论黄土高原的治沟和治水674
壹、论治沟674
一、治沟的重要意义674
二、沟壑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677
三、治沟的措施680
贰、论治水684
一、黄土高原上河流的流量及其清浊的变迁684
二、黄土高原缺水原因试探688
三、治水的设想692
叁、结论695
陕西地区蚕桑事业盛衰的变迁697
一、陕西地区蚕桑事业的肇始697
二、以关中为中心的蚕桑事业的发展701
三、关中和陕南的蚕桑事业由发展转向萧条708
四、关中、陕南蚕桑事业的恢复和陕北的逐渐推广716
五、陕西地区蚕桑事业的衰落726
六、陕西地区出产的丝织品734
七、陕西地区蚕桑事业衰落的原因742
八、陕西地区的人们推广蚕桑事业的成就和经验749
九、陕西地区蚕桑事业当前的恢复和发展758
论唐代扬州和长江下游的经济地区764
一、唐代扬州和长江下游经济地区的地理条件764
二、唐代扬州发展的过程766
三、唐代扬州最为繁荣的时期770
四、唐代扬州的萧条772
附记774
附图一 唐代扬州和长江下游经济地区图765
附图二 唐代扬州子城、罗城示意图768
论济水和鸿沟776
一、济水和荥口、荥泽778
二、荣泽和巨野泽间的南济和北济781
三、巨野泽东北至海的济水故道786
四、清济名称的来历和南济北济的断流790
五、济水故道的现状796
六、鸿沟系统水道的形成797
七、鸿沟开凿时期的推测800
八、鸿沟系统诸水道802
九、鸿沟系统诸水道的现况811
附图一 济水鸿沟略图778
附图二 历城到博昌间济水流域图791
附图三 鸿沟系统水道图799
周原的历史地理与周原考古815
一、早周和西周时期周原地理景观的复原与考古工作815
二、周人对于周原自然环境的利用821
三、周秦都会的交替824
洛河右岸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的探索827
一、阿坡村的秦长城遗迹827
二、秦长城遗迹与“堑洛”问题828
三、阿坡村南洛河左岸的秦长城遗址830
四、阿坡村秦长城遗迹东西两侧地形的变迁831
附记832
附图 阿坡村附近洛河两侧地形略图829
热门推荐
- 1209233.html
- 339489.html
- 3063845.html
- 2928973.html
- 1910620.html
- 2228375.html
- 1030594.html
- 2886815.html
- 3727028.html
- 5568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23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47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4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64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54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76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12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09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47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3159.html